吳芳芳 吳思 鄭水珠
摘要: 產教融合是當前高校教育體制改革的主要趨勢,在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型的過程中,推廣產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是必由之路。金融服務業與國民生活息息相關,也是國民經濟中很重要的組成部分。高校經濟類專業的人才培養應該從金融服務行業的視角出發,力求滿足該行業對高校人才不同層次的需求維度,從課程體系、教學資源和教學平臺等方面著手,探索出新型產教融合模式。
Abstract: The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is the main trend of the current reform of the education syste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process of transition from local universities to applied ones, the promotion of integration between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and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is the only way. The financial services industry is essential for a general public as well as national economy. The cultivation of talents for economic majors in universities should be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the financial services industry, and strive to meet the industry's needs for different levels of tal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rom the aspects of curriculum system, teaching resources and teaching platforms, we should explore new models of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關鍵詞: 產教融合;金融服務業;人才培養模式
Key words: the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financial services industry;the cultivation of talents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8)20-0240-02
0 引言
近年來,我國經濟結構發生調整,受到市場開放和全球化潮流的影響,國內金融市場趨于多元化,各類金融機構應運而生。新興金融機構沖擊著傳統老牌機構的業務和市場規模,兩者相較的結果是,金融服務行業對從業人員的專業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于高校來說,適應這種變革,就意味著要培養出一批專業更精、技能更強的應屆畢業生。與此同時,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成為近幾年高校改革的明確趨勢。從本質上來看,向應用型高校轉移滿足了當前用人市場對畢業生的要求,二者之間良性互動,最終目的是培養更符合行業要求的高校人才。
1 產教融合的現有模式
“十三五”計劃把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放在普通本科高校的轉型上。《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中明確指出要“深化產業融合,建立產業融合、協同育人的人才培養模式,推動應用型高校把辦學思路真正轉到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上來”。基于這個思路,各個高校探索性的采用了不同的合作機制,基本可以分成四種模式:產教融合研發、產教融合共建、項目牽引以及人才培養與交流。[1]產教融合研發模式是應用較廣的一種產教融合模式。在校企合作的過程中,高校利用自身科研優勢,幫助企業在產品或者服務等方面增加創新性。簡而言之就是由企業提出技術需求并給予資金扶持,由高校負責研發,承擔技術更新或者提供技術支持。這種模式的優點是能充分發揮雙方各自的主觀能動性,針對性強,且成果易于評估。另一種比較主流的模式是產教融合共建模式。該模式一般采用校企共建人才培養基地的方式推行,基地建成后既可以開展專項科研也可以作為在校生的教學平臺。由于該模式涉及到校企雙方多種資源的合作共享,基地的建立也往往是依托于高校重點學科或者重點實驗室的背景,較之產教融合研發模式,產融融合共建模式更加復雜化和系統化。第三種是項目牽引模式。在這種模式中,高校教師希望通過參與省級或者國家級大型課題項目提高科研水平,并且在實際調研中和產業接軌。但是由于受到資源限制,有時候高校獨自難以承擔國家或者省級大型課題,也可采用與企業進行合作的方式,參與地方的項目共建。通過項目牽引這種模式,高校可以利用大型項目平臺搭建起產教融合公共實踐基地,學校和參與教師都將收益良多。第四種是人才培養與交流模式。較之前三種產教融合模式,人才培養與交流模式偏重于高校和企業的互動交流,如教師、學生到企業開展實踐,企業派高管到高校授課。該模式依托企業環境和行業經驗,在高校的理論教學之外,為學生提供更加深入的實踐體驗,實現校企合作對學生的聯合培養。
2 現有產教融合模式的問題
作為高校教育體制改革的主要趨勢,產教融合的推廣已經初具規模,但部分高校的改革效果卻并不盡如人意。從內外兩方面看,都存在不少問題。
從內部分析,部分高校缺乏產教融合內涵的深刻認知。個別高校依舊遵循傳統的“訂單式培養”思維開展產教融合工作,雖然實現了高校和企業的對接,其實只是解決了畢業生的就業問題,并沒有實現產業資源和教學資源的整合,更遑論協同發展。由于并沒有深刻理解產教融合的涵義,開展走過場式的產教融合并沒有達到其真正的目的,對于高校、企業與學生來說并未實現高校教育資源與企業實踐環境的有機結合。
經費不足也是許多高校開展產教融合改革的一塊絆腳石。建立人才培養基地、開設校企合作研發中心、購買更高級別的實驗室設備等等,都需要高昂的經費投入。而地方高校往往預算有限,尤其是涉及到重點學科重點專業的建設,并不是每個專業都能承擔起這些費用。經費不夠直接限制的是產教融合模式的選取,效果好壞可想而知。[2]
另外,產教融合雖然是高校和產業的融合共建,但是雙向選擇中,校方作為發起人和載體并沒有更大的主動權。
從外部環境看,產教融合當前我國高校改革的趨勢,盡管政府出臺了一部分政策和指導意見,但高校并沒有得到政府和社會良好的外部支持。首先,各級政府對于高校開展產教融合沒有給予適當的刺激和鼓勵。政府掌握著各類社會資源,如果能夠加以適當的引導,幫助高校和行業進行對接,將會很大程度上提高高校的效率。同時,地方重大項目有了政府牽頭,就更利于開展項目牽引模式的產教融合。其次,高校和行業在合作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出現一些矛盾和分歧,現有機制中并沒有一個協調機構幫助各方協調利益。這也是目前外部環境的一大不足之處。[3]除此之外,盡管產教融合模式多樣化,但至今沒有一個系統性的評估體系能夠對其效果進行考核和評估。
3 金融服務業對高校人才需求的維度分析
作為國民經濟的一大產業,金融服務業由于其行業屬性,對從業人員有著較高的要求。新形勢下,金融服務業對高校人才的需求有著更深層次的解讀。
第一維度,懂理論。掌握基本的專業理論是金融服務業從業人員的基本素養,這也是高校培養金融人才的需要滿足的第一個維度。高校的人才培養目標首先是讓學生能夠通過四年的專業化學習建立起一個相對完善的專業理論框架。這個理論框架讓他在入職前就能理解產業背景,明確該產業在整個金融服務業甚至在國民經濟中所處的位置。更重要的是,完善的理論體系能讓高校人才一旦從事金融服務業,便能迅速實現專業理論向為生產力的轉化,承擔起工作鏈中的一環。扎實的專業基礎另一個作用是幫助金融服務業從業人員及時理解并適應產業的變革。
第二個維度,強業務。學生在高校用四年的時間學習大量的專業課程,除了專業知識的積淀,更需要培養出良好的專業技能,滿足從業要求。以銀行的客戶經理一職為例,審批一筆貸款,為客戶撰寫報告需要的是處理數據的技能、財務分析的技能等,這些技能應該能夠通過專業課的學習逐步培養。同時,高校更應該注重綜合技能的培養,打破學科之間的隔閡,通過一定的課程設置,使學生能綜合運用不同學科的多種技能。通過技能的強化和綜合運用,以應對金融產業的融合發展趨勢。
第三個維度,熟業務。熟悉對應產業中的實際操作是金融服務業對高校人才提出的更高也更實際的要求。以銀行的國際結算業務為例,進口、出口業務種類繁多且流程復雜。銀行內部采用的是學徒制,由老員工在現場操作中直接對新員工進行教學,教授相關材料的處理方法以及電子系統的操作過程。這種傳授模式非常直觀易懂,但缺點是新員工因為從零基礎開始學習業務,要花費一段時間才能單獨上崗。要從根本上提高效率就必須把業務的培訓過程從產業內轉移到高校的教學中,即在現有的理論課程之外加設《國際結算》的實訓課程,開展仿真度較高的模擬操作,讓學生在學校內就能夠熟悉大部分國際結算業務的操作過程。
4 立足金融服務業的產教融合新模式
結合金融服務業對高校人才的需求分析,高校探索產教融合新模式應該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4.1 優化課程體系 首先,增加綜合課程的設置。綜合課程指的是在學生分別學習了幾門專業課后,通過一門專門設置的課程綜合考核多門專業課的理解和運用。綜合課程一方面能檢驗學生的階段性學習成果,更重要的是在專業領域鍛煉學生對綜合技能的運用。其次,增加實訓課程。“重理論,輕實踐”是我國大部分高校的通病,向應用型高校轉型必然意味著增加應用型課程的設置,例如實訓課程。開展形式多樣的實訓課是對專業理論課程的有效鞏固和升級。采用與行業接軌的配套設備讓學生更快接觸行業環境,理解產業內涵。
4.2 升級教學資源 首先,編寫應用型更強的教材。過去我國高校的教材更偏重理論性,與行業脫軌。從教材上進行改良,有助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更主動直觀的了解產業的發展和動向。其次,校企合作研發教學(實訓)軟件。目前現有的教學軟件由于是第三方承擔,或多或少的與實際生產不太相符。高校和企業合作,結合企業的實際生產經驗,配之以教師的教學經驗,設計開發出更具有代表性的教學(實訓)軟件,這對學生而言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和操作性。第三,將行業經驗引入教師團隊。一方面,高校可以主動吸納有行業經驗的教師,另一方面,高校可以在校企合作中,派駐教師進駐企業進行實踐學習。通過這兩個層面,將行業經驗引入教師團隊,使教師授課的不再基于“道聽途說”,而是自我經驗的分享和傳承。
4.3 拓展教學平臺 高校的教學平臺不應該局限于三尺講臺,通過與企業進行戰略合作,讓學生走入產業內部,甚至采用現代學徒制的形式,讓學生在產業內部去學習和思考。
5 結語
將產教融合模式用于應用型本科人才的培養是一項系統工程,高校應該從課程體系、教學資源以及教學平臺等方面對新型產教融合模式進行探索。同時,培養出當代金融服務業所需要的人才并不只是高校的工作,客觀上要求政府、社會、企業協助完成。
參考文獻:
[1]柳友榮,項桂娥,王劍程.應用型本科院校產教融合模式及其影響因素研究[J].中國高教研究,2015(5):64-68.
[2]賀耀敏,丁建石主編.職業教育十大熱點問題[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68-73.
[3]曹丹.從“校企合作”到“產教融合”——應用型本科高校推進產教深度融合的困惑與思考[J].天中學刊,2015,01:133-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