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小林
摘 要:提升欠發達地區養老服務水平,讓老年人過上更舒心、更有保障的美好生活,是各級政府的共同責任。因此,筆者立足欠發達地區養老服務的現狀進行調查思考,提出粗淺建議。
關鍵詞:欠發達地區;養老服務;思考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構建養老、孝老、敬老政策體系和社會環境,加快老齡事業和產業發展。針對目前我國老年人口多、發展快,嚴重空巢化、高齡化問題,近年來,各地政府始終堅持把養老服務事業作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內容,著力構建居家、社區、機構等多種養老服務體系,探索各類服務機構協調發展、多種服務形式相互補充的養老服務,養老服務水平逐年提高,但是在部分欠發達地區,依然存在養老業發展滯后、養老服務水平不高等問題,要解決這些問題需要社會各界共同關心,協同推進。
1欠發達地區養老服務的現狀與問題
1.“養兒防老”的傳統觀念根深蒂固。“養兒防老”是中國幾千年的傳統思想和養老觀念,特別是對于一些年齡較大、文化水平較低的老年人更是難以擺脫這一傳統觀念,不愿意離開家庭到養老機構進行養老。同時很多子女認為將自己的老人送進養老院等養老機構會背負兒女不孝的社會輿論,所以也不愿意將老人送進養老機構,這就直接導致養老機構發展的滯后和發展起來的養老機構利用率低的現象。
2.為老服務的設施設備配備不齊。從筆者調研來看,一方面大部分社區、小區等地都已經建有健身器材以及老年活動中心,但由于受所在地理位置的限制,很多地方因空閑面積小,用于建設老年活動的空間有限,各類文化娛樂及建設器材不能充分滿足本地區老年人的普遍需要。同時缺乏專人對各項為老設施設備的監督管理以及對老年人活動的科學規范指導。另一方面老年醫療條件滯后。比如社區醫療服務中心的醫療設備以及醫療服務水平同本社區老年人養老服務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據了解,選擇在本社區醫院看病的老人占比不到一半。
3.為老服務的活動項目陳舊老套。調研發現,大部分老人都希望參加豐富的、有意義的養老活動,期望從各項活動中滿足自己的精神需要。但由于政府、社區各項事務較多、社會參與力度不夠、資金保障不足等種種原因,導致養老服務項目較少,服務質量較差,不能滿足廣大老年人需求。
4.養老機構的發展參差不齊。一方面目前各地的福利院、幸福院、鄉鎮敬老院、農村綜合性老年福利服務中心等養老服務機構由政府創辦、政府管理。但存在專業專職管理人員缺乏、從業人員技能欠缺以及臨時工作人員工作積極性不高、管理制度不夠健全等問題。另一方面各地民辦養老機構發展尚處于起步階段。
2關于改善欠發達地區養老服務現狀的幾點建議
1.大力宣傳提高養老思想認識。充分發揮新聞媒體的宣傳作用,引導全社會破除舊的傳統觀念,樹立健康的養老觀念、社會化養老的消費理念。大力開展各類敬老孝親活動,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努力形成“敬老、愛老、助老”的良好社會氛圍,推動養老服務事業及水平快速健康發展。
2.加強培養孕育養老專業人才。高素質、專業化的為老服務隊伍既是養老事業的實踐者,也是老年人晚年生活的攙扶者,其工作水平的高低直接關系著養老工作服務質量的優劣。因此,一方面要將年輕的、專業的、素質好的、熱愛老人服務的人員納入為老工作隊伍,吸納身體較好的離退休黨員、在職黨員志愿者以及居民中的積極分子參與到養老工作中來,形成一支專、兼職相互補充、相互融合的龐大養老工作者隊伍。另一方面要積極加強現有為老服務人員培訓,通過黨校、社區等平臺加強健康知識、心理咨詢、康復保健等知識的分類培訓,提高他們為老人服務的熱情。
3.政府重視提升養老支持力度。一是盡可能多建立養老中心以及養老公寓等養老機構,對于一部分經濟實力較好,能充分保障自己養老經濟需要的人群,實行公寓式養老,這部分人住進養老公寓,實現抱團式養老,既有助于減輕子女及社區的負擔,同時還有利于老年人交流、參加活動,保障老年人身心健康。對經濟實在困難的由政府托底,出資建立免費的養老院,聘請服務人員,為老人養老提供服務。二是鼓勵民辦養老機構快速發展。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快使得單純依靠政府投入和經辦來發展養老事業的方式越來越不能滿足日益增長的養老服務需求,政府要通過諸如“民辦公助”、減免稅費等政策鼓勵民間力量創辦養老機構,參與養老服務業服務,提升養老服務水平。
4.完善設施設備提升養老服務水平。一是在現有的健身器材以及老年活動中心等設施的基礎上,合理規劃為老服務設施設備。一方面合理規劃空置場所,添置為老設備;另一方面針對設計不合理的場地,要進行空間重塑,增加利用率。二是對已有的老年服務設施設備落實專人專管,確保老年健身常態化。
5.創新服務內容提升養老質量。一是做好精神慰藉服務。一方面要通過社區等經常性召集老人開展座談會,讓老人在座談會中交流傾訴,得到心理安慰,緩解老年人負面情緒;另一方面在原有的娛樂項目上,創新開發新的活動節目,如組織身體康健的老人參加夕陽紅旅行,點燃老人生活激情,豐富精神世界,實現“老有所學、老有所樂”。二是做好醫療健康服務。在醫療服務需求日益增大的大環境下,“醫養分離”成為了老人們的“心頭病”,解決這一問題成為政府和老人共同關注的話題。調查中也發現老年人非常關注養老的醫療條件及醫療服務質量的好壞。因此,要盡快建立為老特色醫院,如在社區建立老年康養中心,讓社區居家養老的老人們在家門口調養身體。如完善社區醫院醫療設備、規范化建立完善社區老人健康檔案并針對病殘導致行動不便的居家老人開展上門服務,以及為社區醫院引進全科醫生等等,進而提高社區醫療機構的醫療設施設備質量和醫療服務水平,讓社區居家養老的老年人既方便看病又愿意在社區看病,真正做到“老有所醫”。
參考文獻:
[1]李學斌 我國社區養老服務研究綜述術寧夏社會科學2008年1月
[2]趙立新 論社區建設與居家式社區養老 人口學刊2004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