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清
摘 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歷史悠久,是我國的文化瑰寶,對中職生進行德育教育采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滲透的方式具有重大的作用。對中職生的德育教育來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一種創新的教育方式,教師在對中職生進行德育教育時,要善于將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引入到課堂教學上,讓學生對優秀的傳統文化內化于心,外化與行,自覺的養成優良的品行修養,提高中職生的思想文化素質和道德水平,從而規范自身的行為習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能夠給中職生的德育教育帶來創新的體驗,因此,本文主要研究在中職生德育教育中的優秀傳統文化的滲透作用。
關鍵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中職生 德育教育滲透
就中職生的德育教育而言,教師要創新教育管理的方式,才能提升中職生的德育教育水平。中職生對社會、學校以及自身的認識不太成熟,因此,需要教師以創新的方式對中職生進行德育教育。美國德育教育專家麥克唐納曾說過:“光有品行沒有知識是脆弱的,但沒有品行,光有知識是危險”。因此,對教育工作者來說,學生不僅要學習知識,更重要的是要有良好的品行修養,才是現代社會需要的人才。
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中職生德育教育中的現狀分析
網絡技術的發展為中職生獲取外界信息提供了便捷的渠道,使得古今中外的思想、價值觀念、文化思潮等沖擊著中職生的大腦,尤其是負面的思想對中職生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的形成具有較大的影響。但現階段優秀的傳統文化在中職生的教育中出現弱化的現象,令教育工作者擔憂,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首先,中職學生缺乏傳統文化知識,由于專業知識的學習占用了大部分的時間,中職生接觸人文知識學習的時間較少,所以,對中職生來說,對傳統文化知識的儲存大部分都來源于課本上的記憶,沒有形成完整的傳統文化知識體系,并且現代社會過于浮躁,中職生很難沉下心來系統的學習傳統文化知識;其次,中職生在多元文化的氛圍下輕視傳統美德的培養,尤其是網絡環境下,信息通過多種渠道傳播,增加了學生接觸不良信息的機會,從而養成不良的學習和行為習慣,輕視中華傳統美德的培養;最后,庸俗的世俗觀念使中職生的價值觀產生偏差,社會盛行的享樂主義、拜金主義以及奢靡之風等影響著學生的價值觀的形成,不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這些現狀使得加強中職生的德育教育工作顯得尤為重要。加強中職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提高職業院校學生的道德素質修養,是職業院校的教育目標之一。
二、中職生德育教育中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建構目標
在中職生的德育教育活動中,教師以中華傳統文化作為基本的教育背景,對中職生改變原有的不良習慣具有顯著的作用,由此,利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中職生的德育教育進行滲透,設定了達成的目標:
1、樹立中職生的愛國主義情懷
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包羅萬象、源遠流長,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其中,利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中職生德育教育進行滲透的首要表現是教師要借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愛國主義文化,對中職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同時中職生通過學習優秀的傳統文化樹立高尚的愛國主義情懷。“以天下為己任”是孟子提出來的愛國理想;此后,林則徐、屈原、文天祥、范仲淹等名人都先后提出過具有愛國思想的詩句,如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些體現愛國主義精神的傳統文化是進行德育教育的寶貴資源。
2、培養中職生的互助關愛精神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滲透在中職生的德育教育中,能夠改變中職生對人處事的態度,培養中職生的互助關愛的精神。團結友愛、樂于助人是中華傳統美德,中職生要以傳統文化中的仁愛、共濟為學習的基礎,改變原有的待人接物的處世態度。孟子曾提過“愛人者,人恒愛之”,意思是敬愛和尊重他人的人,他人也會敬愛和尊重他,表達出關愛、互助以及寬容的情感。在進行德育教育時,教師要廣泛的借用這些道理開展德育教育活動,培養中職生的互助關愛精神。
3、培育中職生的修身向善信念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能夠培養中職生修身向善的信念,具體表現在《周易》、孔子、孟子等優秀的文章和句子中。如孔子說,“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優秀的傳統文化中有許多強調自強、自立、積極進取以及向善的情感,中職生對優秀的傳統文化了解和學習后,能夠在思想上樹立修身向善的理念,進而體現在日常的行動中,改變中職生的行為習慣,提升中職生的道德修養的境界。
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滲透在中職生德育教育中的具體措施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中職教育具有重大的意義,因此,教師要廣泛的采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中職生進行德育教育,以期提高中職生的道德修養和品行習慣,從而提升中職院校的教學質量。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滲透在中職生的德育教育中主要有以下幾個措施:
1、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滲透在中職德育課堂教學上
中職生的德育教育對中職院校來說,是一項重要的教學任務,因此,需要受到教師的重視,加強對學生的德育教育,提高學生的德育素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滲透在中職生的德育教育中,首先要在德育課堂上進行滲透。課堂教學是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方式,課堂上教師要將教材內容與中華傳統文化知識相結合,可以介紹著名的愛國革命家、懂禮貌的平凡人物以及社會主義建設者的先進事跡,讓學生在學習課本的基礎上增加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識,進而在認識的基礎上起到榜樣的作用,改變原有的陋習。與此同時,在課堂上,教師還可以利用發達的網絡技術手段,介紹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如名家講壇、名著的欣賞、最美孝心欄目以及感動中國等節目形式增進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以較為直觀的畫面給學生的心靈帶來強烈的沖擊,既豐富了教學的手段,同時還能提高教學效果。此外,可以在課堂上開設經典的文章朗誦課,介紹關于優秀傳統文化的文章在課上與大家分享和交流。
2、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滲透在中職的德育實踐活動中
課外的德育和社會實踐活動能夠豐富課堂的德育教學。因此,中職院校要廣泛開展課外的教學實踐活動。在德育教育過程中,以課外實踐活動的形式組織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活動。如《中國漢字聽寫大會》開播后,在社會各界傳播廣泛,引起人們對其的關注。因此,職業院校可以借鑒這一形式來開展德育工作,借助中職的課本知識,在學校開展一次漢字聽寫大會,這樣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熱情,如遇到不認識的字,養成主動翻閱字典的習慣,學生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感受到了來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具有較強的實際意義。此外,職校還能根據各類傳統節日、傳統習俗、歷史事件等在校內展開朗誦、征文以及文化知識競賽的活動,充分顯示優秀傳統文化的力量;重陽節組織學生自愿前往敬老院看望和陪伴老人的活動,讓學生在與老人的相處中感受尊敬老人的中華傳統美德[3]。
3、搭建多元化的平臺支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中職德育的滲透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中職生的德育教育中的滲透,可以通過搭建多元化的平臺支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而多元化的平臺主要包括以下兩個方面的內容:首先,學校要營造濃厚的文化氛圍,學校的各項設施、走廊、圖書館以及教室貼上關于傳統文化的宣傳標語和圖畫,內容有修身、齊家、治國以及與人相處的道理;同時學校的官方微博、微信和客戶端也要強化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宣傳,增設優秀名人事跡、英雄偉業等專題欄目,吸引學生對此進行討論,加強學生之間的互動、溝通,便于及時反饋信息;
其次,重視家庭和社會的教育資源,家長是學生接受教育的啟蒙老師,家長的言行直接影響學生的日常行為,因此,家長要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加強對子女的教育,借助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故事來教育孩子,將“言傳”與“身教”相結合,改變原有的家庭教育方式;社會要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廣泛開展宣傳中華傳統文化的教育活動,如在當地的博物館、宣傳欄以及圖書館舉辦優秀傳統文化的主題教育活動以及晚會等。
結束語:黨的十九大報告上強調推進教育發展離不開對傳統文化的挖掘,優秀的傳統文化有利于推進教育的發展,提高學生的文化素質,增強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并且有利于學校培養有內涵和有思想的學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滲透在中職生的德育教育中,對培養具有創新意識、文化素養以及心理素質高的中職生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李玉軍. 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中職學生德育工作中的實踐和探討[J]. 長江叢刊, 2018,(8).
[2] 王需. 淺議利用中華傳統文化對中職生進行德育滲透[J]. 文教資料, 2013,(34).
[3] 魏程玉.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中職生德育滲透的探究[J]. 教師博覽(科研版), 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