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光焰
摘 要: “本土文化”是一種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和知識,是一種具有濃郁的地域特點的思維習慣和生活方式,是我們美術課程天然和優質的資源庫。在我省,義務教育階段已經把“地域文化”納入了教科書,并取得了驕人的成績,但在高中美術課程中還是塊“處女地”。本文通過對高中美術“本土文化”校本課程的建構和實施的策略進行了探索和研究。
關鍵詞: 高中美術 本土文化 校本課程 構建實施
背 景
《高中美術課程標準》在課程目標中提出:“提高美術素養,熱愛祖國優秀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在實施建議中提出:“教師應創造性的使用教科書,根據學生、學校和當地的特點對教學內容進行選擇、改變和再創造,靈活地利用當地自然和文化資源,積極開發校本教材,增強美術教學與當地自然文化特色的聯系。……學校和地區也可以根據自己的特點編寫適合本校或當地特色的教科書,以適應不同地區學生學習的需要。”這為“本土文化”校本課程進入高中美術課程提供了依據,為我們編寫和使用教科書應具有靈活性、開放性和多樣性指明了方向。
“本土文化”課程立足本土文化,開啟師生智慧,強調美術精神,倡導創新意識,增強民族志豪感和熱愛家鄉之情,這是其他課程無法取代的。目前,“本土文化”課程已經正式地納入我省小學和初中的美術教科書,但是,在高中美術課程中還是空缺。作為一線高中美術教師有責任和義務在這方面做一些探索和實踐來彌補這一空缺。
問 題
以“本土文化”為主題的校本美術課程的開發與實施,在高中階段還是處于正在探索和研究階段。我校的美術課程從實施《高中美術課程標準》以來,一直是以國家統編配套教材為主,分模塊教學。教材中也有一部分民族特色的內容,但很少有我們本土文化的課程。我們的教師在模塊教學過程中也選用了一些“本土文化”的課程內容,但也是各模塊各自為政,沒有正式地教科書,沒有統一的成就標準,沒有監管機制。在高中美術課程中,對于“本土文化”我們怎樣篩選?怎樣編寫教科書?怎樣實施教學?怎樣評價?對于我們來說,都是新的課題。
策 略
一、以“文化”為基點,從本校的實際出發,選擇、組織和建構“本土文化”校本課程
(一)“文化”的篩選
并非所有的“地域文化”都可以不加選擇地成為我們的校本課程。對“地域文化”進行篩選是我們首先要做的工作。怎樣篩選?國家美術課程標準研制課題組組長尹少淳教授認為:依據人類終結目標——在個體與群體,當下與未來的辯證關系中追求幸福與快樂作為選擇文化的基本依據。選擇符合人性的文化;選擇文明開化的文化;選擇符合適宜的文化;選擇經典的文化。基于這四個原則,我們對“本土文化”進行了調查、走訪和研究,決定以“名勝風景”文化、“古鎮和建筑”文化、“本土名人”文化、“本土民族風情”文化、“本土民間美術”五個主題作為我們“本土文化”校本課程主題。
(二)教材的編寫
“本土文化”校本課程的教材是對國家課程教材的一個補充,發揮地方文化資源的優勢,拓展課程資源,使學生了解和認同家鄉的文化,傳承和創新家鄉的文化,增進熱愛家鄉的情感。所以教材的編寫,首先要注重選取經典性和代表性的“本土文化”。其次,要選擇有利于提高學生美術素養、適合美術學科特點并利于美術表現的主題內容。再有,要根據本校的師資和硬件設施以及能利于的校外資源的實際來選擇主題內容。基于此,在編寫的過程中,我們與本地的文化館、博物館、民間美術非遺傳承人進行合作,進行學習、研討,對教科書進行了精心的選擇和編寫,確保了教科書的科學性和實用性。
(三)師資團隊建設
由于我們的教師都是“科班出身”,對“本土文化”的知識非常欠缺。只有通過學習和研究才能勝任“本土文化”課程的教學工作。為此,我們組織全體教師,通過走訪、調查、觀摩、與專家和民間藝人進行交流、拜師學習等方式進行自我研修學習,并根據自己所教模塊進行有針對性的專業對口學習和研究。我們還充分利用本地資源,聘請相關課程主題領域的專家和民間美術非遺傳承人為我們學校師生的兼職教師來補充我們的師資力量。通過“走出去,請進來”的模式建立了配套的師資團隊,為我們學校“本土文化”校本課程的實施建立了有力的保障。
二、“多模塊同主題同步教學”的教學模式是我們實施高中“本土文化”本課程的理想模式
高中美術課程的課時量是非常有限的,有國家配套課程和校本選修課程兩類,校本選修課程的課時量一學期一般不超過10節。另外,高中美術課程更注重學科本體,學習具有有選擇性,這是與小學和初中美術的不同之處。因此,我們在課程的教學模式上進行了摸索和實踐,采用了“多模塊同主題同步教學”的教學模式。
具體做法是:
1.以集體的力量和智慧編寫“本土文化”的“主題讀本”,同時它也是鑒賞模塊的“本土文化”的教科書。通過鑒賞模塊的學習為后面的模塊選修課程學習奠定知識和情感基礎。
2.各模塊教學依據“主題讀本”結合模塊特點進行教學設計,并實施教學。教學時,根據同一個主題,同時段和同進度進行分模塊教學。
3.當同一個主題各模塊教學完成之后,舉行教學成果展覽和交流,師生進行教學總結和評價,并建立學習檔案和教學檔案,為以后的教學積累經驗。
這種教學模式的優勢在于:
1.把“本土文化”校本課程融入到各個模塊教學之中,與國家配套課程完全的結合起來,成為了學校美術課程體系中的不可分割的部分。
2.“同主題多模塊同步教學”模式,符合高中美術課程的選擇性要求,滿足了學生發展的不同興趣和需求。
3.“同主題多模塊同步教學”模式,既提高了教學的質量和效果,又減少了課程的課時量,節約了教學的時間成本。
4.在“同主題多模塊同步教學”模式教學中,各模塊有著不同的切入點,不同的表現形式,不同的創新手法,使“本土文化”在同主題下,有多種表現手法和風格樣式,作品呈現出“百花齊放”的面貌,更有利于開闊學生的眼界、拓寬他們的思維;更有利于“本土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5.“同主題多模塊同步教學”模式,有利于教師進行教研,進行教學交流,相互學習和借鑒共同提高教學質量和水平。
三、“創新”是對“本土文化”最好的傳承
“本土文化”課程面臨著兩大主題——“傳承”與“創新”。“傳承”意味著我們必須接受傳統積淀下來的各種有價值的觀念、形式、方法和規范。“創新”則意味著我們必須立足于我們所處的生活時代,為人類的歷史做出屬于我們時代并能運用于未來的新貢獻。這些新的貢獻包括新的觀念、形式、方法和規范。在美術教育中,“創新”就意味著我們要充分激發學生的靈感和想象力,鼓勵學生超越規范,大膽突破。這二者是矛盾的統一體,既要“傳承”又要“創新”,“傳承”是為了“創新”,“創新”是為了更好地“傳承”。怎樣“創新”?省教科院馮恩旭老師把本土文化的創新歸納為四個方面:創編題材;畫種改變;材料創新;時代性和當代感。為我們進行“本土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提供了具體的途徑和方法。我們通過實踐,大大的激發了學生們的創新思維和創造熱情,讓他們體會了學習“本土文化”帶來的快樂和成就感。
四、開放式、多主體、多角度的課程評價,促進學生的發展,改進教師的教學,推進“本土文化”課程的不斷完善
“評價”是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開放式、多主體、多形式”是《高中美術課程標準》提出的全新的評價方式,改變了傳統的單一的量化評價模式,提倡質性評價為主,量化評價為輔的評價方式。這種評價方式任然適用于“本土文化”校本課程的評價。我們從課程實施的三個方面進行評價:
(一)過程評價
對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學設計、課堂組織、教學結構、教學策略與方法進行分析和評價,采用集體說課、備課、相互聽課的方法進行評價。對教學過程中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進行評價。采用“檔案袋”評價法和“展示成果”評價法實施評價。
(二)成就評價
對學生的作業效果、知識和技能的掌握情況、學習方法以及學習中的人際交流合作等方面進行量化評價。
(三)多主體評價
多主體評價是質性評價理念下的產物,是讓學生、家長和教師共同參與課程的評價,這也是美術課程改革提出的重要的評價方式。
結 語
在課程實施的過程中,經過開放式、多角度、多主體的評價方式的建立,從教師的教學策略和過程,學生學習的過程;從學生、家長、和教師對課程實施的評價所反饋的信息,我們得了到很多有益的啟示,對我們的“本土文化”課程多次進行了調整和改進。實踐證明,我們采用的“同主題多模塊教學”的模式很適合高中“本土文化”校本課程的教學實施。只是我們對各模塊進行同主題教學的切入點和表現的形式還要多研究和開發。既要從文化本身的角度去思考,也要從學生興趣和發展的角度去研究,既要從“傳承”的角度也要從“創新”的角度進行探究。“本土文化”校本課程還要以美術課程的“感知、了解和創造”為特征,不能簡單地搞成歷史課或民間美術作坊,它的建構與實施的探索研究是一個沒有終點的課題,我們只能不斷的努力使之更完善、更科學、更好!
參考文獻:
[1] 《普通高中美術課程標準(實驗)解讀》 美術課程標準編寫組 江蘇教育出版社
[2] 《尹少淳談美術教育》 尹少淳 人民美術出版社
[3] 《四川地域文化與美術教育的本土與創新》 馮恩旭 四川美術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