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為了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我國愈發強調審美教育的重要性,強調將審美教育滲透到日常教學當中,基于此,本文以人教版初中語文教學為例,探討語文教學中,審美教育滲透的策略與辦法,以期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審美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初中語文教學 審美教育 滲透教學
前 言
生活中的美無處不在,但要想發現這種美,就需要具備一定的審美能力,初中學生認知水平不足,在審美能力方面還不夠成熟,為此就需要從日常教學中強化審美教育,加強學生對于“美”的感受與把握。語文是漢語言文字在藝術審美上的集合,為此可以將審美教育滲透于初中語文教學活動當中。
一、創設教學情景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要融合審美教育,就可以采用創建教學情景的方式,給學生營造身臨其境的學習體驗,通過教學情景進行引導,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體會教訓內容的美感。為此,可以首先確定審美教育滲透的的切入點。初中階段的語文教材是教育部門經過千挑萬選的,經過文學與歷史檢驗的佳作,其本身就具備語言與文字的審美價值。而通過語言與文字所營造出來的景象、形象或環境也是作者審美能力的重要體現,為此就需要教師合理選擇審美教育的切入點,以實現審美教育核心理念的融入。
比如,在《濟南的冬天》《春》都是對于季節的描寫,都是散文作品,都很好地的描寫了對于大自然的熱愛與贊美,兩邊作品從不同角度描寫不同季節的景物,都可以作為審美滲透教學的重要材料。在教學中,教師應當以此作品中所描繪的景色為切入點,引導學生根據作品中對于景色的描寫來想象作者筆下的美麗景象。其次,教師要善于營造審美氛圍。教師要明確自己作為教學活動的指引者與啟發者的重要職能,通過優美親切或生動有趣的教學語言,引導學生進入一種審美情緒中。比如在《春》的教學中,作者朱自清描繪了一個生機勃勃的春天,則教師是教學中就可以以充滿生命力的語言來感染學生,引導學生進入課文所營造的審美情境當中。
二、誦讀教學材料
初中語文是語言文字的重要書面載體,教師可以通過引導學生集體朗讀課文來進入教學材料所營造的審美情境當中,并深刻地體會語言藝術。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首先進行誦讀展示,充分利用語言技巧及情感技巧來表現文章的美感,體現文章的情感美與節奏美,帶給學生以美的體驗,同時也便于學生快速有效地掌握朗讀的技巧與方法,體會文章所要表達的情緒與情感,通過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來全面培養學生的語言素質與審美能力。
另外,教師要組織學生集體朗讀課文,在朗讀中,通過對學生視覺感官、聽覺感官與聲音器官的協同作用,幫助學生更好地體會作品所營造的意境美與情感美,通過對于文字的咀嚼與品味,感受漢語言文字的獨特美感。長此以往,學生可以養成良好的朗讀能力,并基于語言文字的獨特細節,培養出語感,從而可以在接下來的語文學習及朗讀中,快速明確作品的中心及關鍵點,從而在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同時,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比如《黃河頌》一文所描述的場景宏大,情感澎湃,教師就可以組織學生集體大聲朗讀,通過大聲朗讀來體會作者所描述的“驚濤澎湃,掀起萬丈狂瀾;濁流宛轉,結成九曲連環”所展示的壯闊景象,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愛國情感與民族精神。
三、實現審美內化
所謂“內化”,就是在教學與學習中,學生對于所學知識有了更加深切的體會與感悟,能夠將學習到的知識作為自己認知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對于學生審美內化能力的培養,就要求學生深切體會語文作品的語言風格、結構層次與意象類型等內容。對于文章語言風格的感悟,教師可以通過要求學生反復誦讀的方式來加以感受,初步理解文本內容,并形成對于文章的相應印象,同時能夠在反復誦讀中不斷積累文學素養,從而不斷提升自我;其次,教師要幫助學生了解文章結構層次,尤其是散文,看似比較隨性,層次并不分明,但實際上同樣尤其文章的結構與輪廓。為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讀全文,站在更高的層面上來對文章輪廓加以掌握;最后,教師要幫助學生對于文章的意象類型有所掌握。實際上,在語文教學中,文章所表達的意象并非通過語言文字直觀表達的,而是隱藏在文字當中,通過更加曲折的描寫方法,給讀者一個印象與感受,使讀者可以透過這些意象感受到作品深刻的內涵。比如《紫藤蘿瀑布》的教學中,作者所描繪的“紫藤蘿瀑布”就是一種意象,透過紫藤蘿瀑布,作者想要傳遞的是對于生命價值的感嘆。教師通過引導學生掌握文章的意象,并學會透過意象看本質,可以更好地實現審美能力的內化。
四、培養鑒賞能力
對于初中階段學生的語文教學,滲透審美教學就需要培養學生的鑒賞能力,培養學生的審美理念。許多課文都并不以濃墨重彩的華麗語言來描述景物或傳遞情感,而時以較為平實而質樸的語言來為內容表達服務,靈活運用各種語言文字,從細節處打動讀者。比如《背影》一文中,作者并沒有長篇大論、濃墨重彩地描寫父親對于自己的濃重的愛,也沒有直白地描寫自己的感受,而是以平實而質樸的“買橘子”的場景,來體現父親的蒼老與平凡,體現父親對于兒子的不舍與關心。同時,通過父親“買橘子”的場景,對比前文“我心里暗笑他的迂”,自然低過渡到后文“我的眼淚很快地流下來了”,從而給人以更加深刻的印象,以小見大地從一件小事來體現“父愛”這一大主題。教師在教學中,就可以引導學生對這樣的文章加以深入研究與探索,深入文章內部,透過平實的語言來感受作者所要傳遞的情感,引導學生感受文章外在形式及內在情感的相互統一,幫助學生透過文字表面感受文章內涵。初次之外,教師還可以通過寫作教學的方式,幫助學生將內化的審美能力體現在寫作當中,不斷嘗試、創新與內化,最終實現學生審美水平的全面提升。
結 語
對于初中學生的審美教育,可以滲透于初中語文教學活動當中,通過創設教學情景、誦讀教學材料、實現審美內化與培養鑒賞能力等教學方式來加以實現,在語文教學中傳遞審美理念,培養審美能力與鑒賞能力。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可以突破初中語文教學內容的限制,適當引進一定的課外材料,拓寬學生的眼界。
參考文獻:
[1] 任正霞.初中語文教學中審美教育的滲透[J].基礎教育研究,2017(24):43+46.
[2] 彭清蘭.談初中語文教學中審美教育的滲透[J].中國校外教育,2016(36):138.
作者簡介:屈恒英(1979.10-),女,漢族,籍貫:山西大同市陽高縣,單位:山西省大同市陽高縣科技教育局教研室,職稱:中學一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