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方剛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是保證大學生學有所成、學有所用的非常重要思想保障。近年一直以來,貴州交職院積極貫徹“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理念,把思想政治與學生道德建設作為基礎,旨在培養當今大學生全面協調均衡發展發展為目標,創新性搭建四大育人平臺,教人和育人成效明顯。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創新育人平臺;校園文化育人
第一,搭配構建學校、學生、社會與家長全層次的思政教育正向性信息教育平臺
學院緊緊把握時代趨勢,緊扣教育發展現實脈搏,多種運用利用網絡傳媒傳播新媒介,積極推動思政教育的網絡化與信息化建設,通過微博、QQ、微信朋友圈、博客、網站等平臺搭建學院和家長、學生溝通交流的正向信息育人平臺。學院現在開設的具有思想政治專題網、心理與思想健康網、校園教育安全網、紅色理論實踐教育網等專題網站,學院主頁開設了“老師我有話對您說”和“心理健康咨詢”等思想工作欄目,在各班級、團總支開通微博,各班主任、輔導員開通微博并建立博客,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逐步形成了一個定位把握十分明確、思政育人特色鮮明、全面功能相互互補、深度覆蓋更廣泛的正向信息教育體系。
第二,搭建學校、企業、社會多層次多元化多方參與的實踐育人平臺
學院以“校中廠、廠中校、做中學、學中做”的特色辦學模式為支撐,與合作企業聯合建設專業實踐、思政教育的“雙基地”,搭建學校、企業、社會多方參與的實踐育人平臺。目前,學院擁有貴州小松工程機械有限公司、貴陽世紀金源大飯店、貴州通源汽車有限公司等18個“雙基地”。通過“雙基地”建設,導入企業文化元素,把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有機融入專業實踐中,實踐育人工作取得新成效。
第三,搭建理論、實踐、科研多角度培養的教學育人平臺
學院積極發揮思政教學和課程對學生思想與道德滲透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十分重視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建設,現在已經有了兩門課程成為了院級精品性質的課程。《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課堂教學的創新改革十分明顯,將學做互相結合的思路思想貫穿于課程教學一條龍全過程中,運用模塊化教學體系的優勢,大范圍用于課堂教學,確保并取得更好地成效。邀請學院領導、校外專家、企業負責人等開設各種專題講座。加強實踐教學,定期組織學生開展法律知識競賽、社會實踐調查、參觀實習基地和校史館等實踐活動。2013年初,學院組織學生開展了以“走基層看變化、學習宣傳黨的十八大精神”為主題的寒假社會實踐活動,使學生在實踐中深刻學習并踐行黨的十八大精神。學院積極搭建理論研究平臺,指導學生參與思政課題研究,執行良好,提高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2009-2017年,學院共研究結題思政類課題26項,其中省教育廳課題17項,院級課題9項。目前仍有多項思政類課題在研。
第四,加強注重校園育人文化的建設,筑好人文思想育人平臺
推進環境育人和文化育人,取得細雨潤物的育人成效,建成綠色生態、平安和諧的校園,一直是學院追求的目標。自2008年以來,學院每年列資金100萬元,專項用于開展校園綠化、美化“靚麗工程”及校園文化建設,建設重點突出“綠”、“美”、“靚”、“和”四大特點。學院注重把校園建設與加強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素質教育、創建文明之風結合起來,搭建文化育人平臺。因為文化育人工作突出,2012年,學院被省教育廳評為“綠色大學”和“安全文明校園”。
【參考文獻】
[1]馬永春,李潔.“80后”“90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0(05):165-167.
[2]劉文娟.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創新[J].才智,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