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學科核心素養的培育是學科知識逐漸積淀的結果。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必須將核心素養的培育寓于學科知識的教學中,以便為核心素養的養成提供堅實的認知基礎。對于相對簡單的教學內容,教師須注重教學深度,充分挖掘與學科知識契合的貼近生活、貼近時代、貼近學生的教學情境,寓學科知識于鮮活的實際生活中,讓學生從實際出發,主動建構意義,在習得學科知識的基礎上自覺養成學科核心素養。
[關鍵詞] 核心素養;學科知識;習得;公共參與
學科核心素養的培育與學科知識的習得不是互不相交的平行線,而是學科知識逐漸積淀的結果。因此,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必須將核心素養的培育寓于學科知識的教學中,以便為核心素養的養成提供堅實的認知基礎。筆者以《世界是普遍聯系的》教學為例,來探討如何將核心素養的培育寓于學科知識的教學中。
當代學生的成長環境相對優越,在成長歷程中以被滿足為主,所以他們的權利意識和維權意識顯著增強,但義務意識和規則意識卻明顯滯后,片面強調社會對個人的尊重和滿足而忽視個人對社會的責任和奉獻,割裂與他人、社會的有機聯系。因而,在本課教學中,通過對“聯系”的學習來引導學生領悟個人與自然、與社會的密切關聯,培育學科核心素養之一:公共參與。
一、話題導入,引導學生初步感悟公共參與
筆者以“治理犯罪問題,光靠懲罰犯罪分子還不夠,還應在不斷改善社會狀況方面多努力”為話題導入新課,使學生認識到單個犯罪行為的出現是個人、家庭、學校、社會等多種因素之間相互作用的結果,從而引出本節課的主題:聯系。
在進行聯系概念的教學時,通過實例,如學校每學期召開兩次家長會,說明學校和家庭之間的相互依賴、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和相互作用,只有密切家校聯系,才能做好教育工作,體現出了事物之間的聯系。同時,在事物內部,如學校有師生聯系、生生聯系、同事聯系、部門聯系;家庭有父母子女聯系、夫妻聯系、兄弟姐妹聯系。在貼近學生日常生活的情境中,使學生認識到聯系的無處不在,理解自身與社會水乳交融的聯系,初步感悟公共參與的必要性。
二、習得聯系的特征,引導學生全方位理解公共參與
(一)習得聯系的普遍性,引導學生樹立公共參與的意識
筆者以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的“你做生涯規劃時所考慮的因素”為話題,通過師生對話,使學生理解生涯規劃不僅牽涉到自身,還牽涉到家庭、社會,如高考志愿填報時的專業選擇,有所謂的熱門專業和冷門專業,如何理解“熱”“冷”?學生初步認為是由于報考人數的多寡所致,筆者接著追問影響報考人數多寡的因素,通過持續追問,學生逐漸認識到職業的產生與發展不是由個人主觀意愿所決定,而是對應于社會需求的變動。
為了強化學生理解,筆者引導學生反向思考:如果做不到個人與社會的統一,結果會怎樣?學生逐漸認識到結果或者是找不到合適的工作,或者是走上與社會對抗的違法犯罪道路。通過對生涯規劃的探討,引導學生對“在個人與社會的統一中實現人生價值”產生高度認同,要想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必須提升公共參與的意識。
(二)習得聯系的客觀性,引導學生負責任地進行公共參與
這既是本課的重點,也是本課的難點。因此,采用教師提供素材和問題,學生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進行教學。
情境:
狼與鹿的聯系:在某個自然保護區,為了保護鹿群,人們將狼群消滅→沒有天敵的威脅,鹿群大量繁殖→鹿群的運動量減少,體質下降,瘟疫肆虐,造成鹿群大量死亡→重新引進狼群,鹿群又恢復了生機。
農民與其產品價格的聯系:2016年西瓜價格多是1-2元/500g,2017年則多為0.5-1元/500g;2017年上半年雞蛋價格多是2.5元/500g,下半年則多為5元/500g。
問題:
①兩類聯系有什么不同點?兩類聯系有什么共同點?
②從“狼—鹿”的聯系中,你得到了什么啟示?
③農業生產是不是總得遭受大幅價格波動的危害?請闡明理由。
就與實踐的關系而言,聯系的種類可分為自在事物的聯系與人為事物的聯系,兩類聯系均是客觀的。學生對此理解起來有一定的困難,尤其是人為事物聯系的客觀性。基于此,筆者通過情境設置了三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針對兩類聯系的異同點:兩類聯系的不同點引導學生區分自在事物的聯系和人為事物的聯系,兩類聯系的共同點引導學生認識到聯系的客觀性。
第二個問題針對自在事物的聯系,使學生感悟到人類在改造自然時并不能隨心所欲,應該從事物固有的聯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觀隨意性。如鯰魚效應:如果沙丁魚能夠活著到達市場,賣價會比死魚高很多→由于沙丁魚不愛運動,所以它們往往在到達市場之前就死了→在沙丁魚群中加入鯰魚,沙丁魚出于本能會加速游動→沙丁魚便活著到達市場。因而,人類想要科學地改造自然界,就必須尊重聯系的客觀性。
第三個問題針對人為事物的聯系,使學生認識到雖然經濟活動由人發起,離開了人的實踐活動便不復存在,但經濟活動中的各種聯系依然有其客觀性;同時,重點引導學生認識到雖然聯系是客觀的,但人并非無能為力,人們可以根據事物固有的聯系,建立新的聯系。為了減少價格波動對農業生產的危害,一方面,國家出臺農產品最低收購價格保護政策、生產補貼政策、農村土地三權分置方案等一系列宏觀調控以穩定農業生產;另一方面,農民也有意識地開始從以家庭為單位的分散經營向合作化經營的方向轉變。
就“客觀性”這個概念而言,強調的是聯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在此,教師須向學生著重指出,這并不意味著事物之間的聯系與人的意志無關。相反,人們并不總是尊重聯系的客觀性,如出于無知,古代人們在祭祀和風調雨順之間建立聯系;出于短期利益,人類活動遠超環境承載力從而造成嚴重的生態失衡。雖然人們可以違背聯系的客觀性,但后果卻是自食惡果,致使人類利益受損。作為負責任的公民、負責任的國家,必須尊重聯系的客觀性:在自在事物的聯系方面,引導學生尊重自然,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的觀念;在人為事物的聯系方面,引導學生進一步認識到人與社會的密切聯系,尊重社會運行的客觀規律。
通過對聯系的客觀性與人的意志關系的學習,引導學生在提升公共參與意識的基礎上,還應以負責任的態度進行公共參與,而不能濫用人的主觀能動性。
(三)習得聯系的多樣性,引導學生提升進行公共參與的能力
本知識點相對簡單,教學過程主要以教師提供教學情境、學生即時回答為主。
情境及問題:
收入水平提高引起消費水平提高、生產力發展引起消費水平提高(直接聯系?間接聯系?);種瓜得瓜和種豆得豆、生物遺傳規律(本質聯系?非本質聯系?);守株待兔、事出有因(偶然聯系?必然聯系?)、近朱者赤和近墨者黑、近朱者未必赤和近墨者未必黑(內部聯系?外部聯系?)。
事物的屬性具有多重性,從不同方面出發,事物之間的聯系是多種多樣的。對于人來講,某事物在滿足人們某一利益的同時,也可能會對另一利益造成傷害,如經濟發展帶來財富的同時,也引發了環境污染、家禽為人們提供食源的同時,也帶來的禽流感等疾病、塑料袋的使用給人們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引發了白色污染。因此,我們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要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發展的各種條件,使其正性影響最大化、負性影響最小化,達到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發展。實現和諧發展的愿景,一方面離不開人類發展理念的轉變,另一方面更離不開人類科學改造自然和改造社會能力的提升。因而,負責任地進行公共參與的有效實現,離不開人類能力的提升,進而引導學生以更加自覺的行動,來學習科學文化知識以增強自身才能,提升進行公共參與的能力。
三、情境分析,引導學生強化公共參與
在學生習得聯系的三個特征后,筆者以2017年天津高考題“養老模式的構建”為情境,引導學生進一步強化公共參與。
情境:
“幸福9號”取自“幸福就好”的諧音,是某企業打造的一種養老新模式。它通過“互聯網+養老”發展養老服務業,依托網上商城、居家養老服務店、老人樂園三大平臺,線上和線下相結合,構建了一個基于互聯網的養老產業生態鏈,提供衣、食、用、行、康、樂等服務,全面滿足老年人需求,使他們的生活更加豐富、充實、精彩。
問題:
分析“幸福9號”養老模式的構建是如何體現聯系的特征的?
學生通過討論,認識到養老事業涉及很多領域,離不開社會生產水平的提升、對政府與市場關系的正確劃分、人們養老觀念的轉變等一系列因素,體現了聯系的普遍性;該養老模式將互聯網與養老聯系起來,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為老年人提供衣、食、住、用、行等全方位服務,體現了聯系的多樣性;該模式的養老效果能否達到預期,不是以人的主觀意志為準,而是需要在實踐中加以檢驗,這種聯系雖然是人們在實踐活動中建立的人為事物的聯系,但仍然具有客觀性。在習得學科知識的基礎上,學生通過探究活動自覺應用所學知識,引導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強化公共參與。
在聯系普遍性的習得中,引導學生樹立公共參與的意識;在聯系客觀性的習得中,引導學生樹立負責任地進行公共參與的態度;在聯系多樣性的習得中,引導學生自覺提升自身才干,提高公共參與的能力。本課從內容上來說,教學難度不大。對于相對簡單的教學內容,教師須注重教學深度,充分挖掘與學科知識契合的貼近生活、貼近時代、貼近學生的教學情境,寓學科知識于鮮活的實際生活中,讓學生從實際出發,主動建構意義,在習得學科知識的基礎上自覺養成學科核心素養。
[參 考 文 獻]
[1]李振剛.在對比中深化學生認知[J].思想政治課教學,2018(2).
[2]許大成.指向核心素養的知識教學新形態[J].思想政治課教學,2018(1).
(責任編輯:李雪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