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巖
摘 要 隨著經濟的發展,企業融資的渠道越來越廣泛,融資方式也呈多樣化,除了傳統融資模式外,表外融資越來越受到企業的青睞。企業表外融資業務的開展,改變了其真實的資產負債規模和收益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優化財務狀況和資本結構作用,同時也對企業的財務狀況產生了影響,本文從財務會計學的角度切入,對表外融資對企業帶來的影響進行全面分析。
關鍵詞 表外融資;財務風險;資產負債表
一、表外融資的定義及特征
(一)表外融資的定義
為準確的分析表外融資的財務問題,就必須要準確地理解表外融資的含義,從其字面理解,表外融資包含“表”和“融資”兩個概念。
“表”是指財務報表中的資產負債表,主要用來反映企業在某一特定日期財務狀況。
“融資”是融資是企業籌集資金行為和過程,根據《新帕爾格雷夫經濟學大辭典的解釋:“融資是當企業所需要支付的現金超過自己的實際支付能力時,為企業籌集資金而采取的一種特殊的貨幣手段”。
(二)表外融資的特征
1.表外融資中的“表”特指資產負債表,表外融資的相關交易記錄不會出現在企業的資產負債表,但通常會在損益表和現金流量中得以體現,即表外融資的特點是利用會計規范中存在的不完善性,使得企業的資產負債表與損益表和現金流量表之間失去了應有的會計聯系。
2.表外融資的結果應包括資產與負債變動,但表外融資中的資產和負債往往不會資產負債表中顯示。因此,表外融資弱化了資產負債表對企業財務狀況的評價、解釋和預測功能,進而影響了報表使用者的判斷,最終可能誘發財務舞弊和金融風險。
3.表外融資屬于融資范疇,但按現行會計準則并未完全禁止的表外融資行為,因此,正確運用表外融資不僅能增加財務收益還能擴大企業的經營成果。
二、表外融資的形成原因
表外融資的出現是諸多社會經濟因素共同的結果,本文重點從財務會計學得角度對表外融資的形成原因進行討論。
(一)企業美化財務報表質量的動機
表外融資可以對企業財務狀況進行美化,使資產負債表的質量得到明顯改善,例如,企業的借款償還能力通常以其產權比率指標判斷,公式如下:
產權比率=負債/所有者權益
產權比率高,表明企業總資本中負債高,對負債資本的保障程度較弱;反之,產權比率低,則表明企業財務實力較強,對負債資本的保障程度較高。
若企業的資產負債表中未體現表外融資的負債,則會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業的產權比率,從而在賬面上美化企業的財務狀況,增加了企業的償債能力。
(二)歷史成本計量屬性的局限性
由于歷史成本計量屬性存在局限性,使得企業在一定程度上產生表外融資的動機,特別是存在通貨膨脹時,企業的資產負債表上的部分資產會出現被低估的現象,因此,企業有動機采取表外融資的方式,將一部分債務轉移到資產負債表以外。
在公允價值計量屬性下,企業資產會隨著通貨膨脹進行調整,進而影響所有者權益,最終表現結果為企業借款能力的提高。
(三)會計準則的滯后性
當經濟活動發展到了一定階段或程度時,才會出現相應的會計準則,會計活動屬于信息系統的范疇,但同時也屬于管理活動。因此,會計活動與經濟活動密切相關,但現行的會計法規和準則往往無法適應經濟和科技的高速發展,造成了會計法規和準則滯后性,預見性。雖然,現行的會計準則已對部分表外融資進行了表內化的確認規范,例如:《企業會計準則》明確規定附有追索權的應收債權出售,按應收債權為質押取得借款的核算原則進行會計處理,但表外融資形式的創新,使得會計準則對新興表外融資業務的規范存在漏洞。
三、表外融資對企業相關利益者的影響
(一)對財務報告使用者的影響
財務報告反映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有助于投資者、債權人和其他相關者了解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等情況。表外融資行為的存在,造成了企業資產負債表信息的不完整,及損益表虛高的現象,使得財務報告使用者進行數據分析時,無法得到客觀、真實的數據,進而影響信息使用者的判斷,做出錯誤的決策。
(二)對股東的影響
一方面,表外融資可將企業的資產負債率控制在一定的范圍之內,使企業更易于獲得債務資金。當企業從投資中獲得的實際收益大于企業債務成本時,會提高企業的利潤,從而為股東帶來額外的收益;
另一方面,表外融資不會受到企業負債約束的限制,為了增加企業的周轉資金,經營者通常有運用表外融資的動機,而表外融資不會顯示在資產負債表,使得風險在一定程度上得以隱蔽,不利于股東對經營者的業績做出正確評價。
(三)對債權人的影響
債權人最關心的是提供給企業貸款的安全程度,即,企業能否按合同約定收回本息,表外融資通常會增加企業債務,并侵蝕表內債權人的利益。
(四)對潛在投資者的影響
表外融資的隱蔽性特點,使財務報表的會計信息缺乏完整性和真實性,導致潛在投資者會受到財務信息的誤導,做出錯誤的投資決策,損害潛在投資者的利益。
四、表外融資對財務指標的影響
(一)對償債能力指標的影響
償債能力分為短期償債能力和長期償債能力,長期償債能力指標包括:資產負債率、產權比率、或有負債比率、已獲利息倍數和帶息負債比率等。由于表外融資所產生的資產和負債在企業的資產負債表中得不到體現,因此,企業的資產和負債規模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進而影響償債能力。
(二)對盈利能力指標的影響
盈利能力指標主要包括營業利潤率、成本費用利用率、盈余現金保障倍數、總資產報酬率、凈資產收益率和資本收益率。
凈資產收益率是凈利潤與平均股東權益的比率,衡量企業自有資本的利用效率,及股東權益收益水平的指標,而表外融資僅對企業負債融資規模造成影響,不影響股東權益,因此,表外融資會造成凈資產收益率的增高。
資本收益率是凈利潤與平均資產的比率,反映企業運用資本獲得收益的能力,資本收益率越高,企業資產的利用效率越高。通常表外融資會增加企業的凈收益,若將形成的表外融資納入到表內重新對該指標進行計算,就會降低企業的資本收益率。
五、表外融資對企業財務風險的影響
企業經營過程的財務風險分為:籌資風險、投資風險、經營風險、存貨管理風險等,本節重點對表外融資業務產生的籌資風險給企業所帶來的影響進行論述。
(一)對償債風險的影響
各金融機構在企業借款前,通過合同約束對企業舉債資金的用途、還款日、利率水平進行嚴格的限制,當企業超自身償債能力舉債,同時企業面臨生產經營和資金營運的困境時,會導致企業無法履行借款合同的義務,存在著破產的可能性,盡管表外融資有很大的優勢,也不能忽視償債風險。
(二)對收益變動風險的影響
當經濟大環境處于低迷狀態或企業生產經營面臨困境時,表外融資使得企業財務的杠桿效放大。具有高風險、高杠桿特征的創新表外融資方式,會使企業在做出錯誤判斷的情況下面臨巨大的損失。
綜上,表外融資的使用會加大企業的籌集風險和還款負擔,因此,企業在做出使用表外融資的決策前,應對自身的經營狀況進行客觀理性的風險估計,并對其自身的財務狀況有一個透徹的了解。
當企業的經營狀態優良的時候,提高其表外融資的規模;當企業的經營狀態不佳的時候,適當縮減表外融資的規模,從而將企業的籌資風險控制在一定范圍之內。
六、結論
表外融資是一把“雙刃劍”,如表外融資能夠改善企業資產負債的質量,優化企業的財務狀況,擴大企業的經營成果,甚至可為企業減少賦稅,但同時也會給企業帶來的潛在的財務危機。因此,企業應樹立風險意識、建立約束機制、完善公司治理結構、合理運用表外融資從源頭上降低濫用或過度應用表外融資。
參考文獻:
[1]梁慶.特殊目的實體的表外融資運用分析—以安然公司為例[J].經濟研究導刊,2011,23:128-131.
[2]杜琳.企業表外融資財務問題研究[D].西南財經大學,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