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婷
摘 要 近年來,隨著一帶一路、高校傳統文化教育等相關文化自信政策的推進,中國茶教育也隨之蓬勃發展。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國有 300 余家培訓機構從事茶藝師、評茶師培訓和茶葉企業內訓。社會茶教育發展得如火如荼,而我國高等院校、職業院校茶學教育還處于萌芽階段,多是以理論教學為主,缺乏一定的實踐性和操作性。對于學校這個象牙塔領域,茶教育空間還十分寬廣。還存在著一個更為寬廣的茶教育空間。因此,本文將通過中國茶教育在江西財經大學的一年多來的教學實踐,從其教學成效,教學模式,教學經驗三個方面來探討中國茶藝進高校的實踐路徑。
關鍵詞 中國茶藝;高校;實踐路徑
一、高校茶文化教學背景及現狀
1.茶+“一帶一路”,政策支持
文化是推進歷史和現實社會前進的精神動力。自古以來,中國茶葉便與絲綢、瓷器風雨相伴,歷經滄桑,成為我國與其他國家友誼合作的紐帶。“一帶一路”國家發展戰略的提出,為復興中華茶文化、振興中國茶產業提供了新的歷史發展機遇,更為“中國茶藝進高校”的實踐提供了堅實的政策支持。
2.茶+“國學教育”,社會需求
中華茶文化,作為傳統國學的分支,凝聚了中華民族“以和為貴”、“誠信、友善、和諧”;“和”文化精髓的茶文化又具有包容性、親和力和凝聚力,是促進學生之間和諧共處的特殊潤滑劑。在當今崇尚復興傳統文化的社會浪潮下,在青年學生中傳播茶文化,就是培養茶文化延續的種子,就是保證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成果能夠一直傳承下去。
3.中國茶藝進高校,步履維艱
而在當前社會與政策兩大利好因素的刺激下,中國茶文化的高校教育也隨之發展。但縱觀當前高校的茶文化教學課程,內容多是茶史、茶政,內容僵化,缺乏實用性。大部分學生對茶文化的理解仍停留在課本上,對飲茶、泡茶等知識缺少進一步的了解與掌握。筆者調查發現:純文字性的茶文化教學模式難以激發學生興趣,如何豐富茶文化的教學內容,有效激發大學生的學習興趣,讓茶文化重新煥發時代生機,是高校茶文化進一步發展的關鍵所在。
二、茶香裊裊潤校園——初步實踐
經過前期調查,筆者對于全國部分高校的茶文化教育有了一定的了解與認知,下面將以江西財經大學茶文化教育為例,淺析當前高校茶文化教育的實踐路徑。
1.茶學教育,興趣先行
基于當前高校開設的茶文化課程內容固定刻板,教學時長有限,因此,如何通過短短的課時讓學生最大限度的掌握茶文化基礎知識與基本操作,需要高校對茶文化的教學內容進行適當的改就。
江西財經大學作為江西地區第一家引進茶文化教育的高校,將高校茶文化課程從原先偏重茶法、茶史的教學中脫離出來,增加茶藝實踐課,茶歇設計課等,這些內容多樣形式新穎的茶文化教學很好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通過學校,在校園中尋找相應的培養對象,為其制定特色的人才培養方向和目標,從大一至大四優秀同學進行英才實訓,將茶文化、茶藝表演、茶旅游規劃等方面的培養形成系列,為工作室、為高校、為社會培育出更多中國茶道弘揚者。
2.課堂融合,創新形式
如何在充分調動學生習茶積極性的同時,輸入中華茶道的文化內涵,這需要教學形式與教學方法的創新。江西財經大學以茶藝隊為牽頭,不定期舉辦茶會活動,積極承辦、參加各大活動、展示茶藝表演,宣傳茶文化之美,踐行“清敬和美”的茶文化理念,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同時讓更多的在校學生了解茶道。學校也開辦中國茶文化選修課,詳細教授中國茶道文化內涵,了解六大茶類的產地、工藝、特點、儲存、沖泡等更為深入的知識。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的融合,充分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
3.網絡互動,加強影響
為積極響應國家雙創教育的號召,結合當下互聯網時代的新趨勢,江西財經大學茶學為積極響應國家雙創教育的號召,結合當下互聯網時代的新趨勢,江西財經大學茶學教育融入互聯網思維,不斷豐富茶文化的傳播途徑與手段,為了更深入的推進“中國茶藝進高校”活動的開展,在工作中站在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角度,加強對茶文化及茶藝興趣班的宣傳力度,使其輻射能力進一步擴大。目前,新華網和新華社客戶端均對“中國茶藝進高校”系列活動進行報道,瀏覽人數達到35萬以上;江西財經大學團委、江財旅游、江財旅城分團委微信平臺定時發布茶藝興趣班授課實訓,吸引了不少兄弟學院、外國友人的注意,在校內外形成了一定的影響,線上線下相結合將茶文化的影響范圍不斷擴大,成為江財校園文化一張嶄新的名片。
茶文化及茶藝興趣班的宣傳力度,使其輻射能力進一步擴大。目前,新華網和新華社客戶端均對“中國茶藝進高校”系列活動進行報道,瀏覽人數達到35萬以上;江西財經大學團委、江財旅游、江財旅城分團委微信平臺定時發布茶藝興趣班授課實訓,吸引了不少兄弟學院、外國友人的注意,在校內外形成了一定的影響,線上線下相結合將茶文化的影響范圍不斷擴大,成為江財校園文化一張嶄新的名片。
三、結語
綜上訴述,如何將傳統文化教育,特別是茶道文化教育高校普及化,要著力解決好教學形式上的喜聞樂見,以及教學內容上的通俗易懂,在教學的生動性、直觀性、互動性方面,要積極利用新技術和新手段,善于運用新方式和新方法,創造教學新模式,將茶教育的課程設置、課程內容、授課方式和方法、推廣運營等進行模式化、標準化和流程化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