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昕琪
摘 要 在國際貿易當中,信用證是最主要的結算方式之一,我國早在1997年就由中國人民銀行頒布了《國內信用證結算辦法》,將其納入了貿易的結算方式當中。但現代社會,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下,國內貿易的形勢也變得更加復雜,國內信用證在發展過程中也遇到了各種風險和阻礙。因此本文也將結合存在的風險,提出有效的發展對策。
關鍵詞 信用證;風險;發展對策
引言:
信用證的產生是為了解決國內企業在商品交易當中存在的融資問題與信任問題,充分借鑒了國際信用證的成功經驗,將銀行信用、結算等議題的金融產品運用到國內市場當中。而銀行辦理信用證的業務也在不斷增加。對于中國企業來說,接觸國內信用證的時間并不長,在相關規定和使用方面必然存在缺失,在操作中暴露出大量問題。如何解決這些問題,推動信用證在我國的穩定發展,也是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
一、國內信用證的內涵
根據《跟單信用證統一慣例》UCP600中的定義來看,信用證是不可撤銷的一種安排,也是無描述如何,都能成為開證行的一種確定承諾。換言之,如果信用證為即時信用證,則即時付款。在日常的貿易工作中,企業需要針對如何進行結算工作展開研究,而信用證就是一種有效的結算方式,它是由商業銀行開具的有條件的支付承諾,以商業銀行的信用作為保障,在期限范圍內合理安排款項,這也是國際貿易中常見的一種方式。
信用證支付具有顯著的特點。在我國,國內信用證不能用于支取現金,只能用于辦理轉賬業務,且信用證需要以人民幣計價,以真實的貿易背景作為基礎,申請人也需要提供一定數量的保證金作為擔保,銀行在處理信用證的業務時也能不受購銷合同的影響,極大地提升了貿易雙方的信任度和滿意度[1]。
二、我國國內信用證存在的風險
1.貿易真實性風險
信用證的擔保方為商業銀行,所以國內證的開證銀行應該對貿易的真實性進行調查,即便是開證申請人交付了全額的保證金,如果作用證不在真實的貿易背景之下,那么銀行可能會承擔風險和責任,承擔政策監管的相應處罰。此時,如果到期付款環節出現了問題,銀行被套取了融資,在實際的法律訴訟過程中也無法得到法律的保護,必然處于不利的發展局面。
2.法律風險
對于信用證的操作規范,我國并沒有專門的國內證制度保障,僅僅依靠《跟單信用證統一慣例》UCP600,在效果上畢竟有限,且無法作為法律保障而存在。換言之,國內證的業務操作當中存在著明顯的法律風險。如果出現糾紛,所涉及的當事人很可能因為缺乏法律保障而損失應有的合法權益。所以我國也需要立法機構出臺相關的政策,保障貿易的合法化。
3.賣方風險
賣方風險主要體現在欺詐風險之上。例如甲單位向乙單位采購貨物,通過開證行確定了延期付款的信用證,要求運輸單據為受益人的提貨單。受益人通過商業銀行交單后,申請人提貨時卻被告知受益人涉訴,貨物已經被查封,導致受益人在信用證付款之前就蒙受了經濟損失。此時,就產生了顯著的欺詐風險,受益人應該承擔賣方欺詐的所有責任和風險。
三、我國國內信用證未來的發展趨勢
1.法律制度的完善
以目前的現狀來看,根據《國內信用證結算辦法》的要求,買方申請開證時不需要交付全部金額,只需要繳納不低于貨款金額20%的保證金。但最大的問題仍然是法律法規上的缺乏。法律保障是國內信用證發展的首要因素。現階段法律條款的缺失和現存制度中的缺陷會大大制約國內信用證的效率。我國也應該針對信用證問題出臺相關的司法解釋,進一步細化和明確審單標準,將業務操作和實施控制在合理的風險范圍內,在法律制度完善的基礎上提升立法層級,包括國內信用證概念內所包含的法律含義,結合實際的案例分析,減少原則上的矛盾[2]。從西方的一些國家來看,國家企業間的商業也使用信用證業務,但是它們的信用證業務和國際信用證的業務差異并不大,法院在處理信用證糾紛時的參照標準也無明顯異常之處。因為UCP提供了相對完善的規則和體系,法院在處理糾紛時也“身經百戰”,此時信用證業務并不會出現缺乏法律保護的情況。因此,國內信用證要減少風險,就需要在法律制度上更加完善,有法可依。
2.國內信用證在電子領域的發展
電子商務和互聯網金融在我國的發展趨勢良好,而結算問題也成為了發展過程中的關鍵。相比于傳統的電子商務結算模式,國內信用證雖然沒有得到廣泛使用。但在電子領域的發展卻充滿了依據。尤其是現代經濟模式下,微信、支付寶等類似的第三方支付平臺的出現,讓更多交易出現了可觀的合法收益。例如針對于前文所提到的欺詐問題,一直以來是采取兩種應對方式。第一種是通過第三方的信用來進行管控,一般是通過銀行來處理;而另一種則是通過貨物抵押的手段實現擔保物權。此時,信用證就成為了關鍵因素。雖然第三方支付平臺的出現也伴隨著不斷的爭議,但從理論上看,銀行信用對于買賣雙方的信用不足補充更加有效。電子商務過程中,市場特征不明顯,買賣雙方的地位平等,結算方式也應該更加公平。且電子商務中,第三方交易平臺可以解決信任與信用問題,例如網上信用證服務。招商銀行目前也已經開設了這種業務,這是對國內信用證業務的一種網絡化運作模式,促進國內商品貿易,提升企業的經濟管理水平[3]。我們可以預見的結果是,國內信用證在電子商務領域必然會獲得更廣闊的發展空間,與網絡平臺對接,實現電子商務的補充。
3.風險管控機制
為了減少信用證存在的風險,就需要深入了解客戶的性質。客戶性質是銀行開展融資業務的基礎,尤其是在國內信用證的業務當中,銀行需要加強貿易的背景審核工作。例如前期加入一些信用證條款,來加強對于貿易背景真實性的把握。在開證前也需要通過和銀行的溝通和審核,了解客戶的交易流程,在掌握業務情況基礎上對信用證的條款進行合理的設置。另外,流程的有效管理是大幅降低風險的關鍵。特別是對于一些貨物型的貿易,還要符合行業管理的生產經營周期來確定國內信用證付款的期限。
四、結語
國內信用證作為國內貿易的主要結算方式,在發展過程中面臨了諸多風險。但是在良好的發展對策之下,這些風險可以得到有效控制。本文針對于風險的應對措施進行了分析研究,旨在為今后的國內貿易提供良好的保障,讓國內信用證的優勢能進一步體現,降低風險,促進經濟的穩定發展。
參考文獻:
[1]杜樹林,梁會麗.國內信用證業務風險分析及防范對策[J].現代商業銀行導刊, 2012:57-58.
[2]尹志水.淺談商業銀行國內信用證業務風險及對策[J].知識經濟, 2016(5):60-60.
[3]林琳.對我國商業銀行國內信用證業務快速發展的思考與建議——以廣東省為例[J].南方金融, 2013(12):11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