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露
摘 要:玉帶鉤從一開始的實用品演變到后來的賞玩之物,這其中歷程是悠久的。漢代是玉帶鉤發展的鼎盛時期,在其演變中有承上啟下的作用。漢代的玉帶鉤較之前代有很大的變化,這與漢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有密切的聯系。本文從漢代玉帶鉤的發展演變、發展演變的原因、發展演變所體現的文化內涵三個方面來闡述。簡單的探析了漢代玉帶鉤的發展演變及其意義。
關鍵詞:玉帶鉤;演變;文化內涵
一、玉帶鉤在漢代的發展演變
玉帶鉤最早發現于距今5300~4100年的良渚文化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的玉帶鉤型制基本上一樣,較為規整,大多呈方塊狀,帶有簡單的雕刻紋飾,其各地出土的帶鉤只是在大小上有些不同。史前時期中僅在良渚文化中發現了玉帶鉤,在其同期的新石器文化中還未曾發現。
到春秋時期玉帶鉤又重現于世人眼中,但是數量并不多。前期時,玉帶鉤的形制并未完全定型,其鉤鈕的存在并不固定,但是當時的玉帶鉤已經帶有了較為復雜的紋飾了。到了戰國時代,玉帶鉤的形制已經固定下來了,由鉤首、鉤體、鉤鈕三部分組成。當時玉帶鉤的類型玉帶鉤的類型主要有素方體形和飾有勾云紋等幾何形紋飾的琵琶形,玉鉤的體形較小,其制作大多都較為簡練,鉤首大多以短小為主,有素首、龍首、獸首、禽首等。鉤鈕的類型主要有方形鈕或圓形鈕,并且鉤身與鉤鈕等寬。少數的是精致的牌形鉤,其采用了透雕工藝,這樣精致的帶鉤為上層階級所擁有。
到秦代時帶鉤使用就普遍了,但是玉帶鉤出土數量不多,只是發現了較為細長的曲棒形玉鉤。
而西漢是玉帶鉤發展的鼎盛時期,出土數量多,且形體樣式豐富,制作工藝比前代更加精美。當時玉帶鉤作為衣物配飾在達官貴人、富商大賈、文人雅士中極為流行。《淮南子·說林》中在提及帶鉤時曾道“滿堂之坐,視鉤各異。”西漢時期的玉帶鉤形制雕飾華麗多彩,玉質精致奢華,玉帶鉤不僅僅是重要的配飾之物,也是對人們的顯要地位和財富的一種象征。
西漢時期的玉帶鉤制作,在繼承戰國時期器型和技法的基礎上,又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和創新。其選料講究、質量上乘,且有兩種主要的雕刻技法:一種是細若秋毫的“游絲毛雕”,其線條細如絲,彎曲別致、柔美順暢。另一種是剛勁有力的“漢八字”刀法,其刀法的特點簡單、干練,呈“八”字狀。漢代玉帶鉤的紋飾造型、裝飾風格和雕刻技術都達到了一個鼎盛時期。玉帶鉤由原來的實用價值向裝飾價值轉型;玉帶鉤作為精美的配飾開始裝點人們的服飾,彰顯他們的身份。這對后世玉帶鉤的轉向賞玩之物產生了深遠影響。
西漢時期的玉帶鉤有一部分是繼承了戰國傳統的方體形和琵琶形素鉤,也有一些是戰國及秦時的曲棒形鉤,還有數量相當多的異形鉤,鉤體變化多端,并且雕飾特別精美。鉤首較之戰國大多大并且長,主要是龍首和禽首。鉤體的紋飾主要有陰刻幾何紋飾,淺浮雕、透雕蟠螭和鳳鳥等紋飾。而東漢時期玉帶鉤的發現并不多,曲棒形和琵琶形鉤的玉帶鉤與西漢時期的玉帶鉤并沒有明顯的區別,精致的帶鉤極為少見。兩漢玉帶鉤的分布地域比戰國時期有了明顯擴展,除了黃河與長江中下游地區外,華北、西北和嶺南地區也都有玉帶鉤出土。
二、玉帶鉤在漢代發展演變的原因
中國玉文化源遠流長,有其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而漢代的玉文化是其歷史長河中閃亮的一部分。玉文化在其發展中早已深深融入到中國傳統文化和社會習俗中了,并在其中扮演者極其重要的角色。漢代的玉文化在繼承春秋戰國時期玉雕的精髓后,又有所創新和發展,將漢代玉文化發展到了一個新的巔峰,故而玉帶鉤作為其組成的一部分,也得到了空前的創新和發展。
漢代手工業技術水平的整體提高是玉器制造工藝進步發展的基礎。鏤空技藝的普遍應用,和各種玉雕技藝的精化和應用,使玉帶鉤的形制比前代有了更大的發展。其紋飾花樣也十分豐富多彩,有勾云紋、卷云紋、谷紋、蒲紋、獸面紋、龍紋、鳳鳥紋等,使玉帶鉤的裝飾更加精致美觀。
漢代張騫出使西域,建立了絲綢之路,使新疆的和田玉在交流中傳入中原,故而使玉帶鉤在材質方面有了更大的考究,也成為了達官貴人、富商大賈和文人雅士爭相使用和收藏的象征身份的配飾。
漢代因統治階級的倡導,以玉器殮尸的制度,成為了當時社會政治文化和風俗禮儀文化的重要內容之一。正是當時這種風靡的一種形式,間接的使玉帶鉤得到進一步發展。
漢代服飾的變化是玉帶鉤興起的重要原因。漢代服飾大多為袍,上衣下裳,外衣領大,穿著時要顯示出中衣的領型,故而需要腰帶來束出其形,進而腰間配飾帶鉤因其得到發展,服飾配飾的需要以及對身份地位的象征的需要,使其對玉帶鉤的數量和制作工藝上都有極高的要求和標準,故而推動玉帶鉤在漢代空前繁榮的發展。
三、玉帶鉤發展演變體現的文化內涵
華夏傳統文化確立于漢代,玉器在華夏傳統文化中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漢代玉帶鉤不僅在工藝品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也反映了漢代世俗社會思想及宗教的變化。《禮記·玉藻》:“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無故,玉不去其身,君子于玉比德焉”。美玉和君子的美德相提并論,佩戴玉飾不僅是象征身份的高貴和威嚴,佩戴其玉也體現了玉的藝術之美,二者俱在,共同體現。玉一直象征著高尚品德,人們將帶有溫潤光澤的玉和道德觀念相掛鉤,系于身以表其德。“玉不琢,不成器”人們將琢磨玉比作對知識的追求和道德的鉆研。故而文人雅士對配飾玉帶鉤趨之若鶩,不僅展現了玉帶鉤的實用價值,也展現了裝飾和身份象征的作用。
漢代在繼承傳統思想觀念的同時,也把精致的玉器偶同人們的精神世界、行為舉止、道德情操聯系到一起。從而佩戴玉器能體現一個人的品格、情操、氣質、風度,人們都覺得玉器若蘊含的倫理道德的價值高于其審美和藝術價值。君子佩玉,不僅僅是一種裝飾,更是為了體現自己的美好品德和高貴雅致氣質。將玉人格化就是為了著重體現人的高尚的精神境界和自我修養的高度,給玉賦予了這么高的道德內涵和審美價值,對漢代玉飾的發展具有重要影響,玉帶鉤作為其中一部分,也因此得到了高度發展。
綜上所述,漢代是玉帶鉤的鼎盛時期,它的發展不僅僅是因為服飾變化的需要,也是因為玉帶鉤在尊貴身份象征和體現一個人對道德和高尚品質的追求,玉帶鉤所蘊藏的的道德內涵,可能比他的實用價值和裝飾審美價值更高。
參考文獻
[1]王仁湘,帶鉤概論[N].考古學報,1985年,第3期:267-312
[2]王瑛,古玉帶鉤淺談[N].文博,2006年,第2期:41-43
[3]劉文慶,考古學視角下的古玉帶鉤初探[J].超星期刊,68-70
[4]楊玉彬,玉帶鉤的演變及特征[N].收藏界,2007年,6月:39-42
[5]王仁湘,玉帶鉤散論[N].四川文物,2006年,第5期:58-67
(作者單位:臨沂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