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經歷了革命、建設和改革三大歷史階段,每個歷史階段都有不同的命題和目的。本文從總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歷史意義與現實意義入手,分析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面臨的問題,進一步闡述了習近平總書記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創新內容。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民族復興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指把中國的革命、建設與實踐與馬克思主義相結合,利用馬克思主義指導中國革命建設實踐,同時對馬克思主義進行理論和實踐創新的過程。
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在中國運用馬克思理論曾經面臨過矛盾:馬克思主義理論是馬克思等人在中國革命之前創立的;中國的現實與馬克思理論產生的土壤不適應。從這個視角來看,馬克思主義理論運用于中國革命和發展,若是得不到很好地結合,那么會有兩個可能:在自身革命的經驗之中受限,缺乏有效、系統的理論指導而成為經驗主義;或者依據馬克思主義理論中的一些具體結論來指導中國革命、指導中國發展,走向教條主義。因此,馬克思主義理論是關于自然、社會和思維的一般規律,具體運用馬克思主義就必要聯系實際情況。
我們黨的歷史經驗和慘痛的教訓說明馬克思主義必須中國化。自中國共產黨成立以后,在如何運用馬克思主義指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重大問題上,有兩種針鋒相對的態度,一種是教條主義,一種是實事求是。教條主義將馬克思主義的著作當作《圣經》,開口閉口“本本”。只強調馬克思主義的個別結論,而忽視了引出結論的具體歷史背景。
馬克思主義理論是經過實踐檢驗的科學理論,在新的歷史時期,我國的實際國情在不斷發生著變化,馬克思主義理論須同中國的實際國情結合起來,實現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才能引導中國的現代化建設。
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面臨的問題
回顧我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我黨我國領導人都準確的把握住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特殊社會環境和國際形勢。
1.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運用問題
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運用便是在中國社會發展建設中的時間過程。在革命時期能夠引導當學習先進革命經驗,領導人民走向和平;在社會發展使其能夠引導當學習黨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居安思危體現黨領導思想的先進性,腳踏實地領導社會民眾發家致富奔小康。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運用問題,便是能夠結合當前社會的發展現狀,應用馬克思主義思想解決實際問題,以完成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神圣使命。
2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創新問題
馬克思主義是發展的、進步的,而不能夠是死板的、一成不變的,馬克思主義也不能是單一的思想理論和個別革命經驗的總結,而是需要在不斷地學習和運用過程中不斷促進其創新和發展,研究和學習馬克思主義要有實際的目的作為方向引導,只有不斷實現其理論創新,才能夠實現其思想內涵的不斷積淀,也可以通過馬克思主義的研究過程,總結社會事務之間存在的內在聯系,體現其客觀存在的實際意義,能夠在其思想內涵的引導之下,總結出理論研究的科學結論,而不是憑借片面的思想認識臆造的。
3.理論和實踐相互結合
目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自身瓶頸期的到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面臨著重理論輕實踐的研究取向。一方面因為對于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研究本身出現了瓶頸;另一方面是因為某些研究者本身在思想上不夠重視,其研究成果缺少實踐檢測,缺少調查,脫離實際。
群眾路線和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實踐源泉。在這兩個途徑之中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實踐、理論視野進行探討,對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運用進行總結。
4.中國化的具體方向和程度
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的具體方向和程度分別隸屬于“橫向”和“縱向”的問題,如何協調和解決這兩個問題是解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關鍵。從“橫向”來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需要時刻把握住時代、國家發展的具體方向和動態,甚至是民心走向。隨著全球化的深入,時代背景不僅在是我們國家發展的大趨勢,還包括了整個世界發展的趨勢。除此而外,我們國家自身發展的方向也是要時刻把握,具體涉及經濟發展動態、科學技術進步、教育衛生事業的進步等等,這也是十分符合我們所說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一個系統性工程相符合。從“縱向”來看,主要是如何解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經驗和新趨勢、新發展之間的關系問題,具體來說就是“推陳出新”是不是一定就是可取的、值得鼓勵的。中國共產黨成立馬上100周年了,100年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積累了大量的歷史經驗,但是這100年間又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國家的發展面臨著不斷出現的新趨勢、新現象,如何在“新”和“舊”之間搭建合理的鏈接也是一個關鍵所在。
三、習近平總書記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創新內容
2012年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以“什么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現代話強國”為邏輯起點,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行研究和探索。
1.什么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經過改革開放40年的發展,我國經濟建設和社會進步取得極大成果。中國真正作為大國的身份,重返世界政治、經濟和軍事舞臺。在這種情況下,中國的崛起引起部分國家對的不滿和擔憂,“中國威脅論”、“中國霸權論”等一系列歪曲事實,企圖阻止中國崛起的觀點開始醞釀和傳播。在這種國際政治局勢下,習近平總書記對“什么是社會主義強國”進行深度剖析和說明。2015年10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倫敦發表題為“共倡開放包容,共促和平發展”的重要演講,他強調:中國人民向往和平與發展的世界,和平的基因深植于中華民族的血脈之中,中國不接受“國強必霸”的邏輯,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
十八大后,習近平總書記警示我們一定要記住,落后就要挨打,發展才能自強。并提出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希望全國人民和世界人民一道本著“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原則,在實現民族富強的同時實現個人發展進步的夢想。
2.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建設現代化強國,各國的方式方法因國而異。習近平總書記根據我國當下的國情、所處的國際環境和國際地位,提出了一系列強國策略。
其一、以海強國、人海共諧。分析中國近代歷史,列強對于我國的侵略始于海洋。正是由于我國海洋軍事能力薄弱才導致了中國近代百年的屈辱史。近幾年來,我國與周邊國家的海洋局勢很不穩定,我國的海洋權益面臨巨大挑戰。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等國家領導人認識到海洋在我國強國戰略中的重要性,提出了“以海強國、人海共諧”的強國理念。
其二、打造文化強國,推進民族文化創造力。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文化的建設、培育、發展、創新,他圍繞文化強國戰略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建設意義的文化強國策略。一是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二是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在關于文化強國戰略的重要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三是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圍繞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和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穩固“根基”的“一條道路”、“一項改革”、“四個自信”、“四種形象”、“樹立四觀”。
其三、人才科技強國。經濟總量大小決定不了一個國家和民族的興衰成敗,人口規模、領土幅員多寡更不是一個民族是否強盛的標志。在當下科技、信息大爆炸的時代,核心技術是競爭和發展道路上的突破口。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人才科技強國策略:一是把人才資源開發放在科技創新最優先的位置;二是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科技創新道路;三是深化科技體制改革,著力將改革科技體制的各項任務切實落到實處;四是具有全球視野、把握時代脈搏。
其四、強國富民、育人為先。教育操辦的優劣成為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標準之一。習近平總書記先后指出,人類社會需要通過教育不斷培養社會需要的人才,因為其不僅決定著人類的今天,也決定著人類的未來,為了使人們夠更好認識和改造世界、創造人類的美好明天,必須通過教育來傳授已知、更新舊知、開掘新知、探索未知。而十九大提出“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歸根結底靠教育、靠人才。
總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使中國人民的革命取得成功,實現中華民族的獨立、自由和富強。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是基于中國特殊國情的歷史背景下進行總結的,因此時代色彩較為強烈。今后,馬克思主義是我黨我國建設的重要指導思想和武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仍然指導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建設和發展。
作者簡介:
孫新(1988--)男,陜西省西安市人,延安大學政治與法學學院,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