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兆麗
【內容摘要】新課程理念強調和倡導要在讓學生掌握應知應會知識內容的基礎上,強化學生思想情感、價值觀念、態度思維的培養。在語文教學中除了讓學生掌握語文的句子理解、段落結構劃分,還應當通過“回歸”教育的實施,將人文意識和人文精神滲透和融入其中,實現高中生人文素養的持續性提升。本文主要對高中語文教學中,立足于學生人文素養培養如何實施好語文本色回歸策略進行分析和探究。
【關鍵詞】語文本色 高中 回歸 人文素養
一、強化有效閱讀,豐富和陶冶學生情感
《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要對于閱讀進行充分利用,以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閱讀批判實現學生思維空間的豐富和拓展,強化對學生思維的引導和啟迪,讓學生在高質量閱讀中更好地形成有效思維。閱讀的過程并不僅僅是解決字詞或培養語感的過程,更是實現閱讀者思維豐富和活躍的過程。應當通過閱讀情景創設、閱讀問題提出、閱讀懸念設置、閱讀質疑發問等方法,強化學生閱讀的質量和效率。同時,要強化學生認知情感的培養,讓學生在理解文章中心思想的基礎上,更好地豐富和陶冶自身情感、建立自身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特別是現代詩歌的學習中,詩歌的朗讀能讓學生從中體會到詩歌的情感甚至詩歌的內涵。老師在進行課程講解之前,可以先讓學生帶著感情朗讀一遍詩歌。朗讀的過程中可以細細體會作者的情感。體會情感的過程中也能悟出詩中的深層含義以及作者在詩歌字里行間所散發出的思想情感等。比如在學習《大堰河——我的保姆》時,老師可以讓學生帶著情感朗讀,朗讀的過程中可以從感情中體會到作者當時對大堰河的思念之情,深切體驗作者從所看到的、經歷的、感覺的、想到的……來一層一層地寫他心目中的大堰河。通過有感情的朗讀學生對詩歌有了一定的了解,老師再進行接下來的講解時,更容易將學生帶入詩歌的整體狀態中,這對老師的講解有很大的幫助,對于學生對詩歌內容的理解和認知也是大有裨益的。
二、強化品鑒引導,升華和拓展學生思維
高中階段的語文教材中包含了很多的文學作品,且都有其特定的寫作背景,其中社會環境和歷史背景對作品的思想傾向上有著重大的影響,很多時候作者主要是將自身的所見所聞或者自己的親身經歷進行充分的記錄,這個過程中也有著很多的個性與特點,在教學中教師不僅要組織學生們對于文本進行充分的關注,還要注重對文本背后的一些深刻的精神內涵進行挖掘,實施好品鑒引導策略,重點從文章思想情感的品鑒上下功夫。比如在《荷塘月色》中,先讓學生們體會作者對荷塘、月光的描寫的美感以及文章的結尾處對詩句運用的美感,感知到其中充滿的詩情畫意。再對情景之美卻映襯出“而自己卻什么都沒有”的手法進行闡釋,并為學生們講清楚當時社會環境狀況——面對白色恐怖的籠罩和滲透,作者的內心非常苦悶,想要超脫現實但卻無法做到,對處于憂患之中的祖國看不到任何的希望和“春意”,這樣學生們就會有著更認真的體味、更反復的推敲和更深入的思考,對于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寫作指向有著充分的認識與了解。在此基礎上,讓學生積極地聯想自身的學習和生活,圍繞如何提升自身的愛國熱情、樹立報效祖國的遠大理想和報復進行思考和探究,這個過程中學生們就能夠將文中作者的情感遷移到自己身上,帶來更多積極有益的學習觀念和人生價值。這樣的思考和探求的過程,就是學生們認知提升的過程,也是人文精神和人文素養得到培養與發展的過程。
三、強化開放課堂打造,提升學生思想認知境界
開放性課堂是教師結合教育教學的實際內容,圍繞學生思維的充分發散和活躍,而實施的一種讓學生大膽想象和思考,充分結合自身理解發表自身意見和觀點的課堂。詩歌賞析沒有固定的模式或規則,在賞析時需要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其中,積極發表自己的見解。老師要積極為學生創造開放性的課堂,讓每個學生都能自由發言,積極發言。每個人發表出自己對詩歌的看法和理解。這樣學生才能在以后的詩歌學習中建立一個學習思維,更容易的理解現代詩歌。比如在學習《雨巷》這一詩歌時。老師先讓學生通讀全文,然后老師不對詩歌進行評價講解,讓學生在課堂上自由發言,每個人都可以發表自己對詩歌的看法,或者可以對詩歌的每一句進行賞析評價。有的學生會說:讀完這首詩感覺作者的創作背景應該比較悲涼,因為整篇詩歌都透露著一種凄涼的氛圍。有的學生會說:這篇文章應該講了一個悲傷的故事,詩人在尋找一個自己夢中的姑娘,但是最終沒有找到。詩歌開篇的氣氛就透露著中凄涼悲傷的氛圍,這首詩歌應該是一首帶有悲情色彩的詩歌。以對學生思考和討論情況的掌握為基礎,老師可以進行深度的點撥,詩人口中的姑娘是一個虛幻的、聯想出來的。然后再根據這條線索來進行一定的那就是:講解。在老師講解的過程中學生也可以隨時的提問或者發表自己的看法這樣的開放性的課堂能讓學生更加積極主動的加入到學習中,在認識上也更自然、更清新、更質樸,學生對其本質和內涵的理解也更深刻、更透徹。
結束語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立足于更好地提升學生人文意識和素養,教師應當強化有效閱讀、強化品鑒引導、強化開放性課堂打造,真正將語文的本色回歸起來,讓學生更好地領悟其中的真諦、情感、實質等,實現自身人文素養的持續性提升。
【參考文獻】
[1] 黃文韜.淺談語文本色回歸中對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J].課程教育研究,2015(24):150-151.
[2] 岳東艷. 淺談語文本色回歸中對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J]. 中國校外教育, 2016(11):66.
[3] 焦安智. 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 讓語文本色回歸[J]. 新課程導學, 2014(25):4.
[4] 哈玉蓮.淺析語文本色回歸中對小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J].吉林教育,2016(6):32.
(作者單位:甘肅省臨夏州積石山縣民族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