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玉亮
【內容摘要】在現有的高中物理教學當中,《彈力》屬于力學基礎的章節,在對這一章節進行具體的教學時,需要考慮到教學的整體性和學生的主體性,結合生活實際創設適當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習熱情,促進學生主動探究,切實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培養學科核心素養。本文對《彈力》的教學設計與分析進行了實際的研究,并提出了一些全新的實踐思路和方法。
【關鍵詞】彈力 學生 教學設計 高中物理
高中物理一直都是學生所接觸的科目當中較難的科目,很多學生都認為物理知識相當難學,并且存在許多的知識難點,但是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突破教學難點的實施效果并十分理想,這樣的狀況直接使得學生的學習質量并不算高。伴隨著新課程標準改革的到來,我國的高中物理教學進行了全面的革新和優化,不僅形成了許多全新的教學思路,也在現有的教學內容基礎上實現了多方面的創新。在開展《彈力》教學的過程中,不僅需要設計一些科學合理的教學方式,而且需要對現有的教學方式進行綜合分析,積極提出一些創新有效的實踐辦法進行引導,以提高整個教學的基礎質量。為了在整個教學當中實時展示給學生更多的知識技能,并引導學生積極的參與到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給學生由易到難、全方面的進行講解。對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教師也需要給予合理的點撥,進而使得整個教學狀況得到改善。
一、《彈力》教學設計
教師在高中物理《彈力》教學的設計當中,可以優先邀請一部分學生對基礎的章節內容進行簡單的陳述,并復習幾個原來的物理概念,如什么是力?力能夠產生什么樣的效果?學生在進行基礎內容講解的時候,需要將這些內容進行理清,并且需要對本章的彈力進行重點講解。
在完成基礎內容講解以后,教師應當提出一些全新的問題,如:彈力是什么力?彈力和生活中常見的拉力、支持力、推力……是什么關系等?接著應當鼓勵學生對這些問題展開積極的探討。在學生完成討論過程以后,可以鼓勵學生提出他們的認識。在完成這一環節以后,教師便可以開展一些創新的實驗過程:
為了確保每個學生都能夠積極地參與到實驗當中來,教師需要對學生進行分組,并為每個小組分別安排合理的實驗內容。如第一個小組負責完成橡皮泥實驗,嘗試對橡皮泥進行擠壓,然后觀察橡皮泥的恢復狀態并記錄。第二個小組可以從其他的思路開展。如可以選擇拿出一個氣球,然后對它進行吹氣,并在吹氣的過程中記錄氣球的變化,分析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變化。第三個小組可以選擇彈簧產生彈力的實驗,鼓勵學生多做一些拉伸和擠壓彈簧的與生活結合緊密的實驗,讓學生在活動和體驗中感受彈力的產生原因。
接下來,教師可以嘗試性的提出一部分問題:在剛剛的實驗過程中,大家已經對彈力有了一定的了解,現在請回答我兩個問題。第一,什么是形變?第二,形變可以分為哪些不同的類型?并鼓勵學生在學習課本內容的基礎上進行總結。通過這一階段的合理引導,學生能夠對彈力這一概念進行歸納總結:橡皮泥在發生形變以后,不能恢復原狀,但是彈簧則不同,在彈性限度內無論對其擠壓或拉伸,它都能夠迅速的恢復原狀。這兩種不同的情境分別可以稱為塑性形變和彈性形變,引導學生體會產生彈力的前提條件。一些彈性形變,現象比較明顯,學生可以直接感受到,比較好理解彈力產生的原因,但是更多的彈力產生時,形變不明顯,也不容易發現,很多學生就對彈力的產生實質有了疑惑。教學時教師應順勢加以引導,激發學生的探究積極性,做幾個演示實驗,如在裝滿水的玻璃瓶瓶塞上插一根細管,當用力擠壓玻璃瓶時,看到細管內的液面上升,讓學生切實感受到玻璃瓶的形變,也可以通過一些特殊的裝置顯示微小形變的實驗,讓學生觀察到形變的產生,可以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產生認知沖突,促進對彈力的理解。教師在這個時候可以通過多媒體進行形象的實驗展示,便于給予學生最為真切的認知,提高整個教學的科學實踐性。
最后,教師可以針對彈力的主要內容進行具體的總結:彈力:發生形變的物體由于要恢復原狀對跟它接觸的物體會產生力的作用,這種力叫彈力。
①彈力產生的條件:接觸;彈性形變。
②彈力是一種接觸力,必存在于接觸的物體間,作用點為接觸點。
③彈力必須產生在同時形變的兩物體間。
④彈力與彈性形變同時產生同時消失。
二、《彈力》教學分析
在整個《彈力》教學開展的過程中,教師巧妙設計了一些科學的實驗內容和問題啟發,學生能夠通過開展實驗活動,小組合作交流,表達自己的觀點,感受學習的樂趣,在輕松愉快的探究活動中形成對彈力的理解,通過交流探究活動也很好的培養了學生的探究能力,促進了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最后,教師需要對整個實驗開展進行基礎的總結,對于每個上臺講解的學生都給予了實時的贊賞,其他學生也會在這樣的贊賞下受到一定的鼓舞,渴望自己也能夠站在講臺上進行表現。教師在以后的物理課堂教學過程中,還需要為這些學生積極的參與課堂學習,提供自我表現的機會,使得整個課堂的活力得到明顯的提升。
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可以明顯的發現,學生的參與積極性相當高,究其原因主要是整個課堂都給予了學生,學生可以自由的參與到其中,并將自己的知識和技能相應的發揮出來。教師需要對自己的角色進行轉型,更多的從課堂主導者轉型成為學生的輔導者,推動整體教學質量得到有效的提高。
總而言之,在新時期的高中物理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更多的考慮學生的主體性,通過在課堂上給予學生充分的學習時間提高整個教學的科學合理性,改善實際的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 張甜甜. 新課改下的高中物理教學體會[J]. 數理化解題研究:高中版, 2017(7X):48-49.
[2] 莊祝全. 高中物理試卷講評課中運用“活動教學”模式的實踐[J]. 物理之友, 2017(7):18-20.
[3] 陳強燕. “電場強度”概念建構的活動探究式教學[J]. 物理之友, 2017(5):8-10.
[4] 劉德華. “力學單位制”的活動探究式教學設計[J]. 物理教學探討, 2017, 35(3):77-80.
(作者單位:新疆阜康市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