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為一個文化遺產大國,中國的文化遺產在種類和數量上在世界范圍內都占有極大的比重,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客觀上需要大量的專門人才。我國高等教育中目前對于這部分人才的培養還處于起步階段,國內只有少數高校近年來開始增設文化遺產本科專科。本文從探討開設文化遺產本科專業的目的出發,對該專業的方向定位和教學可能存在的制約因素進行分析。
【關鍵詞】文化遺產;專業;高校
【作者簡介】陳艷華,重慶文理學院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
自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成立《保護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公約》(以下簡稱《世界遺產公約》)以來,全世界范圍內對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工作的關注達到空前的廣度和深度。《世界遺產公約》中明確指出,公約的訂立是為了舉全世界之力對部分具有突出重要性的文化和自然遺產進行保護。這部分遺產被作為全世界的共同遺產加以對待,位列《世界遺產名錄》的遺產,其身份從某個國家的遺產變成為全人類的共同遺產,對于遺產的保護有著重大的意義。首先,《世界遺產公約》為遺產的保護提供了一套國際準則,這確保了不同國家之間不會因為政治體制、經濟水平、文化差異等原因導致在遺產保護工作中存在保護水平差距過大的狀況。作為一個國際性組織,《世界遺產公約》的意義主要體現在國際合作方面。各締約國間在保護知識與技術、人才培養、體制機制、物資資金等方面互通有無,有利于世界遺產保護整體水平的提高。此外,國際間的交流與合作也對各國的遺產保護工作起到了監督和制約的作用,在世界范圍內的廣泛關注下,各國的遺產保護工作必須更加嚴謹細致。
1.中國文化遺產保護的現狀。在中國的悠久的歷史中和遼闊的土地上逐漸形成了眾多的文化歷史景觀和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1985年中國正式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公約》,在加入《世界遺產公約》的30幾年時間里,中國的文化遺產事業取得了顯著的成果,成為世界文化遺產大國。中國的文化遺產具有種類齊全、數量眾多等特點,文化遺產促進了以旅游業為代表的各產業的發展,從而起到促進地區經濟的作用。與此同時中國的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還存在著一定的不足之處,如“現代遺產”的申報缺項、真正意義上的“文化景觀”遺產的缺失、遺產地分布不平衡、相關產業發展缺乏正確引導等問題。文化遺產保護事業的迅速發展和存在的問題從客觀上顯示出對專業人才的需求。
2.我國文化遺產保護人才培養情況。目前在我國高校中,專門培養文化遺產相關人才的專業非常少。2016年首都師范大學增設文化遺產專業,是全國首開該專業的高等院校。西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現設考古學(與歷史系已正式分開)文物與博物館和文物保護技術3個本科專業。重慶文理學院于2017年第一屆招收文化遺產本科專業學生。高等教育開始逐漸關注文化遺產保護領域,但相關專業還沒有形成規模。
專門用途英語(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簡稱ESP)起源于20世紀60年代,近年來國內外越來越多的高校選擇采用ESP模式。專門用途英語又可以進一步劃分成學術英語(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簡稱EAP)和行業英語(English for Occupational Purposes,簡稱EOP)。專門用途英語是與某種特定職業或學科相關的英語,是根據學習者的特定目的和特定需要而開始的英語課程(Hutchinson & Waters, 1987)。ESP教學的特點鮮明:與普通英語教學相較,ESP教學目的更加明確、針對更強性強、有的放矢。
1.文化遺產專業英語的教學目的。重慶文理學院《文化遺產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把培養的目標定為:“了解文化遺產保護理論法律法規,學習文化遺產相關知識和理論,熟悉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播的工作流程,系統掌握文化遺產保護理論與方法,初步具備一定的文化遺產研究能力,在文化遺產保護部門、公共文化組織、博物館以及文化產業企業等機構從事文化遺產公共事務管理、文化遺產保護實踐、博物館日常管理、博物館展覽設計以及文化創意策劃等工作的復合型應用型高級專門人”。從培養定位上來看,文化遺產專業本科人才主要面向文化遺產保護的實踐工作,兼顧為更高一級人才培養輸送人才的目標,因此在教學中注重對學生進行文化遺產內涵和歷史、文化遺產的基本理論和基礎知識、文化遺產保護與管理方面的基本技能等方面知識的傳授和引導,使學生在今后具備文化遺產數字化和開展宣傳弘揚的能力、具備獨立開展文化遺產管理、保護和宣傳的能力。此外,該專業還要求學生對中國及世界文化遺產有基本了解,能夠從保護人類文化多樣性的高度把握文化遺產的核心價值并開展創意、策劃和評估。
2.文化遺產專業英語課程的定位要與人才培養目標相匹配。針對重慶文理學院文化遺產本科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定位,對該專業的專業英語教學應傾向于EOP模式。學生學習專業英語的目的主要是未來職業的需要,主要培養學生英語的實際運用能力,在未來的工作中能夠讀懂英語的文獻資料,了解國外的文化遺產保護狀況,借鑒先進的保護技術,在《世界遺產公約》的框架下與各國間開展文化遺產保護方面的合作和交流。在教學內容方面應該讓學生廣泛閱讀和了解國際上在文化遺產管理、保護和宣傳等方面的經典和最新著作(包括學術論文、田野筆記等),了解各國相關的法律法規以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發布的相關文件等動向以及遺產申報知識等。同時注重對學生英語交際能力的培養,在將來能夠更好地以文化遺產專業技術人員的身份參與國際合作。此外,在教學過程中還應注重培養學生的翻譯技能,中國的文化遺產也是世界的文化遺產,需要對其進行譯介,讓全世界更加了解這部分人類遺產。文化遺產專業學生經過四年的學習,從各方面對中國的文化遺產有著全方位的了解和掌握,應該成為推廣中國文化遺產的重要力量。
另一方面,對于文化遺產的研究方興未艾,我國的文化遺產研究需要與國際接軌,我國的文化遺產保護需要借鑒和學習國際上領先的理論、方法和技術。這客觀上要求學生在今后的學習和工作中需要具備對科研文獻的閱讀、學習和寫作能力。另外,經過四年的學習后,其中一部分學生將選擇進一步深造學習,所以在本科學習階段也應該適當培養學生的科研意識和能力。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兼顧EAP的培養模式。
作為一門新興的專業,文化遺產專業的發展不可避免的遇到一些困難。在現階段主要體現在教師和教材兩方面。
多年來,我國大學中英語教學都采用的普通英語(general English),讓學生廣泛了解英語這門語言,這對于學生的專業英語學習是有幫助的。這對大學英語教師的知識要求則偏向普遍性而非專業性,在進行專業英語教學時會遇到專業知識方面的限制。而專業課的教師雖然具有廣博的專業知識和深厚的專業素養,但英語知識又普遍有限。針對這一狀況,在進行專業英語教學時,應該加強對教師的培訓,提高任課教師的專業水平和能力,首先培養出一支高水平的專業英語教師隊伍。
在教材方面,目前國內有少數關于中國文化英語的教材,如葉朗和朱良志的《中國文化英語教程》等,但文化遺產英語類教材還存在空缺。相關教材的建設勢在必行,這同樣需要相關部門、英語和文化遺產相關專家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重慶文理學院對人才培養的定位是培養文化遺產保護實踐型人才,所以在專業英語教學中應該側重對實踐能力的培養。作為文化遺產的大國,中國的文化遺產及其相關的產業和事業對相關專業技術人員的需求與日俱增,相關部門和崗位急需專業人員,而如上所述,當今在我國高校中,對相關人才的培養仍然不多。重慶文理學院文化遺產專業的培養目標正是符合了國家和社會的需要,為特定崗位培養和輸送急需人才。這些人才今后將會在中國文化遺產管理和保護、策劃和推廣、相關產業開發等更諸多方面和領域起到主導的作用。在本科教育階段要夯實學生的專業英語基礎,注重能力的培養和訓練,能夠切實將所學到的專業英語知識運用到今后的工作當中,使他們能夠勝任未來的工作,從而進一步發展我國的文化遺產事業,增強國際交流與合作,提升我國文化遺產的國際地位。
參考文獻:
[1]Hutchinson T&A; Waters.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
[2]蔡基剛,廖雷朝.學術英語還是專業英語——我國大學ESP教學重新定位思考[J].外語教學,2010.11:47-51.
[3]蔡基剛.專業英語及其教材對我國高校ESP教學的影響[J].外語與外語教學,2013.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