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長梅
摘 要:本文論述了探究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人文素養的滲透策略,即“自主、合作、探究”是培養人文素養的主要途徑;要充分利用教材,實施人文教育;要發揮教師的示范作用,促進學生人文素養的提高。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人文素養;滲透
《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明確規定:“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這段話很明確地道出了語文課程的性質就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由此可知,工具性與人文性是語文的兩個基本性質,二者統一于語文教學之中。因此,對于語文課程的認識不是有沒有認識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問題,而是在教學中能否自覺地將培養語文能力和培養人文素養有機地融為一體。一句話,沒有培養人文素養的語文不是真正的語文課程。
有人認為,既然小學語文課程屬于人文學科,再重提培養人文素養不是多此一舉嗎?其實并非這樣,小學語文雖然屬于人文學科,但又與一般的人文學科不同,因為語文具有工具性。面對忽視人文教育的小學語文教學現狀,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當如何正確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呢?下面是筆者的一些想法。
1、“自主、合作、探究”是培養人文素養的主要途徑
《語文課程標準》與以前的《教學大綱》相比,最大的變化就是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這就意味著教師必須正確地處理教與學的關系,從教學策略、教學內容、評價方法等方面進行全面改革,以利于這種學習方式的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是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最佳方式。
首先,“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有利于學生在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自由發展。在這樣的學習環境中,學生的興趣得以激活,學生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思想啟迪,感受到了審美樂趣。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會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感染。
其次,自主意識、合作意識、探究意識本身就是人文素養教育重要的培養目標。“自主”即自己做自己的主人。一個人要想做自己的主人是有一定條件的,他必須是一個人格健全、自尊、自愛、珍視自己的生命及具有創造力的人,一個有心理障礙的人是無法做到自主的,自主意識體現了一個人對自己的態度。因此必須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的重要地位。
2、充分利用教材,實施人文教育
教材主要由一篇篇的課文組成,這些課文的內容極為豐富,大部分的課文都反映了作者對人生、對社會、對自然的深刻理解,體現了作者真摯的思想感情,蘊含著極為豐富的人文資源。如何利用教材中的人文資源對學生進行人文教育呢?
(1)引導學生多讀書,多積累
作者的思想感情不是貼在文章上的標簽,需要學生遵循一定的路徑才能有所體會。在課文教學中要多發揮朗讀的作用,在朗讀的過程中,無聲的語言變成有聲的語言,學生入于眼,出于口,聞于聲,記于心,文中的人、情、景、物都跳出紙面,學生從多方面感知了教材,自然而然就能感受到文章所寫事物的美。
(2)“體驗”在語文教學中具有多重教育功能
光靠講解所獲得的知識是單一的,而體驗的收獲卻是多方面的。比如《晏子使楚》的教學,可以采取課本劇的表演方式進行。通過表演,學生的能力得到了鍛煉,表現欲得到了滿足,同時文章中的語言也深深地刻在學生的心中。
3、要發揮教師的示范作用,促進學生人文素養的提高
教師是課程的重要因素,是課程實施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教師的素養對于學生的影響是巨大的,應該充分發揮教師的榜樣示范作用,全面提高教師的人文素養。
(1)教師要有正確的情感、態度
教師的情感就是對發展主體所具有的“愛心”,是對主體在發展過程中的行為、問題所表現出來的情感和態度。素質教育要求“心中有學生,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教師不再是“唯我獨尊”的圣者,而是把學生作為學習語文的主體,自己則作為思維的啟迪者、情感的傳遞者、知識的指導者;教師也不再是講解者,而是以情激情、以情啟智的教練員、陪練員,是學生最好的學習伙伴。
教師必須具有寬容之心,對于學生的“標新立異”要給予肯定和贊賞,使他們敢于標新立異、樂于標新立異。即使學生做出一些不可理喻的舉動,教師也要對其合理、積極的部分給予肯定。
(2)教師應該有自己的生活情趣
教師的工作很辛苦,但在工作之余也應該有自己獨特的愛好,應該尋找生活的樂趣。一個有生活情趣的老師,其審美能力自然高人一籌,在教學中不自覺地就會派上用場。
(3)教師要培養反思的習慣
學會反思是教學成功的關鍵,也是一個人品質高尚的表現。會反思的人具有謙虛內斂的性格,具有不服輸的勁頭,具有探索的精神,具有持續發展的動力。在教學中,教師要經常做這樣的反思:當學生精神不振的時候,能否使他們振作?當學生過度興奮的時候,能否使他們歸于平靜?當學生茫無頭緒的時候,能否使他們得到啟迪?當學生沒有信心的時候,能否喚起他們的力量?能否從學生的目光中讀出愿望?能否讓學生自己明白自己的錯誤?能否使學生在課堂上感受到歡愉?
總之,在語文課上對學生進行人文教育是語文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多年的語文教育改革實踐給我們提供了很多經驗和教訓。我相信經過當代教師的不懈努力,在教學實踐中一定會更好地實現語文課程“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更好地實現語文課程的教育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