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蔚
摘 要:我國是具有鮮明二元經濟結構特征的農業大國。在我國整個國民經濟中的短板就是農村經濟,我國實現第一個百年目標需要重點解決的問題就是“三農”問題,而不發達的農村經濟與這一現狀有重要的關系。農家經濟的發展受到嚴重制約主要就是由于農村金融不發達,無法進行資金自我融通和自我循環,使農村中經常出現大量資金流出的情況。為了改變這種現狀,為實現農業現代化,促進農村金融的發展,就需要進行農村供給側改革,創新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建設農村惠普金融體系,滿足現代化農村經濟發展要求。
關鍵詞:供給側改革 農村惠普金融 建設路徑
中圖分類號:F83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8)08(b)-030-02
現代經濟的核心就是金融,同時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推動也離不開金融。目前我國農村金融結構處于不平衡狀態,金融的產品以及服務已經無法滿足現代社會供給側改革背景下的需求,對農業供給側改革的發展起到了嚴重的制約作用。建設農村惠普金融體系,可以對傳統信貸服務模式進行改變,并且把農村融資渠道拓寬。創新農村金融服務以及對農業供給側改革進行推動的重要舉措就是強化增信和激勵機制。
1 實現金融普惠是農村金融供給側改革的目標
結構性的調整供給端,優化資源配置,解放生產力就是供給側改革的本質。在供給側背景下,我國社會性經濟增長慢慢的從投資驅動向消費驅動靠攏。為了促進這種改變,需要建立農村惠普金融體系,促進微小型企業的經濟發展,微小型企業的特點就是專業,小型,豐富,金融供給側改革的重點組成部分就是讓微小型經濟主體以及消費者承擔相應的金融服務。
2 農村金融普惠體系建設的難點
2.1 小微企業仍面臨融資難,農村金融創新性不夠,農村金融有較高的供給成本、較低效率的問題
新世紀初進行改革與創新農村金融市場和機構改革,對于農村金融困境并沒有從根本上進行解決,農村金融改革需要加快進程,從更深層面進行改革,農村惠普金融體系需要創新技術,把成本降低,使服務效率得到提高。目前惠普金融體系在微觀層面的實踐改革有所發展,金融產品更加豐富,金融服務方式也向多元化發展。為了對農村不同經濟主體的貸款需求進行滿足,農村金融機構根據自身特點進行了特定機構的設立,如小微企業金融服務部門,對進行了信貸產品的創新。同時對貸款的擔保方式進行創新,把抵押品的范圍擴大,使農民和小微企業更容易獲得信貸,為了對信貸的風險進行規避,創新了信貸的貸款流程以及技術。目前農村金融市場的現狀就是沒有從根本上解決不平衡的需求供應問題,使現在仍然無法滿足農業生產經營者以及農村小微企業和商戶群體的信貸要求,除此之外,阻礙農村惠普金融體系建設的重要因素還有農村金融供給成本過高,擔保品缺乏,信息不對稱等。為了進行農村惠普金融體系建設,改變這種現狀,需要在技術上進行創新,降低金融機構成本與風險。
2.2 缺乏完善的法律制度
對于農村惠普金融體系建設過程中的難點之一就是沒有完善的法律制度進行保障,加大了金融機構的法律風險,這對農村惠普金融的發展有制約作用。除此之外,制約因素還有欠缺糾紛處理機制,沒有完善的投訴處理機制。
2.3 金融消費者保護、金融知識教育存在不足
在供給側改革的背景下,金融契約發展尚不成熟,并且存在一定的風險,所以人們日益關注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問題。有一部分金融通過對信息不對稱以及消費者沒有較強的認知能力的利用,總是對產品以及服務的無關信息進行強調,從而達到對消費者的利益進行侵占的目的。尤其是一些發展落后的地區,保障金融消費者的權益困難重重,對其產生影響的有消費者金融知識、投訴技巧組合和市場結構。我國盡管進行了金融消費者保護局的成立,但是開展金融教育次數較少,普惠金融客體沒有清晰明確的認識金融服務,對普惠金融開展的生態環境有不利影響。目前普通金融消費者尤其是偏遠地區的農村居民對于電子設備接觸過少,所以對于ATM、EPOS機等便捷的金融服務根本無法享受,同時還容易受到欺詐,損害其利益。
3 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我國農村普惠金融體系建設和發展
3.1 優化政策支持體系
在供給側結構改革的背景下,我國應該要加大力度給與普惠金融發展的政策支持,對財政政策以及貨幣政策等進行有效的利用,使農村惠普金融的有效供給增加,促進農村惠普金融體系建設以及發展。為了使農村商業機構放貸風險減少,要對政府融資擔保以及再擔保基金進行積極發展,把農業政策性保險覆蓋面增加,鼓勵金融機構加大力度進行農村普惠金融投資。對差別化的法定存款準備進率進一步優化,對涉農信貸資產抵質押再貸款試點采取支持和鼓勵的態度,把農村金融供給能力進行擴大,促進農村普惠金融體系建設。
3.2 加快普惠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
加大力度推廣小微企業批發式融資模式,拓展批發之以及標準化融資產品到各個領域。支持銀行創新符合普惠金融特點的融資工具以及抵押擔保方式,利用技術創新,把普惠金融服務中的大數據以及互聯網等高科技手段的優勢進行充分的發揮,利用新技術把支付結算以及資金融通等服務功能進行增強。
3.3 完善農村金融監管模式
為提高農村金融供給側改革的質量與效率,應建立包容性的農村金融監管模式,具體包括以下幾點:(1)將風險監管與功能監管相結合。一方面,改變傳統金融偏重風險控制的監管方式,在保障農村金融安全的同時,加強對農村金融服務“三農”的功能監管,防止農村資金外流、貸款對象結構不合理等不良現象的發生,切實落實涉農金融機構服務“三農”的要求。(2)實現監管差異化。根據各涉農金融機構的特點,通過立法的方式將農村金融機構按功能價值區分類別,并根據各自的功能需求制定相應的農村金融監管制度,提高對農村金融組織監管的針對性與實效性。(3)建立多元化的動態監管模式。建立以各級人民銀行與銀行業監管委員會統一監管,由各金融組織行業內部監管,農村金融中介組織、各農業經營主體監督相配合的多層次監管機制,并推動自我監管與外部監管相結合、中央巡查與地區互查相結合、現場審查與資料審查相結合的聯動新型監管模式的廣泛運用。
3.4 擴大金融服務的覆蓋面
為了把基礎金融服務的能力和效率進行提高,可以增設ATM、EPOS等金融自助服務終端以及轉賬電話平臺等。對縣城以及村鎮的金融機構設立申請優先辦理,并且對其網點的撤消并要嚴格的評估以及審查。
4 結語
農村金融市場上存在供需不均衡的問題由來已久,緩解這種問題并且通過新型技術把金融服務成本降低,把金融服務覆蓋面進行擴大,保障金融服務質量,提供便利給農戶以及小微型經濟主體是農村金融供給側改革的最終目的,這與農村惠普金融體系的目標一致。建立完善的普惠金融體系,保障農村金融機構運行的可持續發展。目前農村金融制度以及技術創新是農村金融供給側改革的重點,實現農村惠普金融體系的全面建設,凸顯出農村普惠金融體系的開放性以及便利性,更好的為農村小微企業、新型農業的經營主體以及低收入群體等提供服務。
參考文獻
[1] 尚福林.深入推進農村金融改革發展著力提升“三農”金融服務水平[J].中國農村金融,2013(14).
[2] 謝鉉洋,孫娟,袁菲,等.長尾視角下的惠普金融發展研究[J].金融縱橫,2015(1).
[3] 王曙光,王東賓.雙重二元金融結構、農戶信貸需求與農村金融改革——基于11省14縣市的田野調查[J].財貿經濟, 2011(5).
[4] 李建軍.中國普惠金融體系理論、發展與創新[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4.
[5] 張紫娟.我國農村金融制度完善及財政支持研究[D].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2015.
①基金項目:基金課題:山東省經營管理研究課題(jz201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