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溢
摘 要:國有企業對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支撐作用。改革開放三十年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由逐步確立到不斷完善,國有企業也跟隨著我國整體經濟體制的發展而不斷地進行改革和創新。國有企業對于增強我國的市場影響力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國外相關經濟專家對于我國的國有企業改革創新也給予了高度的評價。我國國有企業的轉型過程主要分為三個階段,在不同的經濟發展階段時期,國有企業的管理各自具有創新的特征和特點,在不同經濟環境下也有不同的轉型動力機制。本文將對轉型時期我國國有企業管理創新特征與動力機制展開研究和探討。
關鍵詞:國有企業 改革創新 經濟體制
中圖分類號:F279.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8)09(b)-099-03
1 我國國有企業管理創新的動力機制分析
1.1 轉型早期體制內市場化取向管理創新動力機制分析
在1979年轉型之前,我國實行的經濟體制為國有企業的產生和成長創造了一個發展的基礎環境,計劃經濟體制對國有企業的發展任務和管理體制都有了明確的限定。而國有企業轉型就是對原來實行的體制方式進行變革,研究一套創新的國有企業管理創新理念。在進行體制內創新管理之前首先要做的就是要了解在轉型開始階段的經濟體制的特征。 在改革開放之前,我國一直實行計劃經濟體制,而其中國有企業涉獵交通、工業、礦山等多個行業領域,是整個微觀經濟的基礎。但是當時國有企業的發展基本上是依靠國家指令運轉,一切都是由政府來管理定價,國有企業基本上沒有企業的屬性。
在1981—1991年的國有企業改革中,宏觀經濟上高度集權的計劃經濟體制已經被打開了一個小的缺口,指導性計劃和市場調節被納入了體制內,國有企業的自主經營權和利潤留成很大程度上調動了國有企業的積極性,國有企業的管理理念有了很大程度上的進步。
1984—1991年,是計劃經濟和市場調節相結合的時期。在這一時期,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不再處于對立的局面,一條兼容兩個經濟發展模式的道路正在摸索進行著。并且在這一時期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取得了不錯的成績,這使得政府部門開始反省國有企業的經營模式的弊端,轉變對國有企業的管理思想。國有企業的管理理念開始從生產領域擴展到經營領域。
1.2 轉型中期市場化管理的創新動力機制分析
在1992—2001年間,國有企業受到了較大的外部環境影響變化。首先是市場經濟體制方面,市場經濟體制轉型的目標在這一時期確立,市場可以在更多的領域發揮作用,市場在資源配置方面的基礎性作用逐漸確立起來,轉型也可以進行實質性的變革。在1997年的東南亞金融危機后,我國的通貨膨脹緊縮局勢更加緊張,宏觀經濟運行中的競爭更加的激烈,國有企業的客觀環境也非常緊張。
其次,非公有制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打破了傳統國有企業的壟斷狀態,加上對外進程的不斷加快,國外企業來到中國辦廠,國外的產品不斷涌入中國市場。國有企業既面臨著逐步崛起的國內民營企業分割著市場份額,又面臨著外來的企業搶占國內市場。外資企業在生產設備和生產技術上都具有優勢,生產效率較高,而民營企業的發展規模小,生產成本低,能夠靈活的進行變化,滿足市場需求。所以相比之下國有企業的地位有所下降,由原來的國有企業一家壟斷變成了民營企業、外資企業和國有企業共同競爭的局面。在我國的經濟發展進程中,對外開放的政策對經濟起了很大的影響。以往的國有企業壟斷外貿經營權的局面被打破,民營企業也可以獲得外貿經營權,外資投資的地域范圍不斷的擴大,投資行業范圍逐步增多,進口關稅也在不斷減少。這些對外開放政策給我國的經濟發展注入了很大的經濟活力,包括增強了國內市場的競爭。國內市場的競爭環境推動著國有企業不得不進行改革和創新,只有不斷地提升自身實力,適應社會市場變化,才能夠得以發展。
1.3 轉型深化期管理創新的深化動力機制分析
到2001年為止,大多數國有企業已經建立起了現代企業制度,許多大型企業開始進行兼并重組,或者是在國際上市。國有企業通過自身改革轉型的方式調整自身結構,解決了國有企業對市場經濟不適應的問題,使自身能夠融合到市場經濟中去。因為對于一些國有企業來說,受到本身的規模和行業的限制,進行下一步改革的效果可能不如保留著原有技術去與其他企業進行兼并或重組的效果。
同時,國有企業自身的實力也在不斷的增強,無論是國有企業的生產能力、生產技術和生產裝備,還是國有企業的管理方式、經營方式都有了很大的改進,國有企業的競爭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雖然國有企業在改革進程中出現了很大的進步,但是在這一過程中也出現了一系列的問題。一方面,雖然國有企業打破了原來在經濟上的壟斷地位,但是仍然承擔著很重要的社會負責職能,例如吸納就業,承擔社會福利,承擔退休職工養老工作等。長期以來,這樣的社會職能的承擔已經不適應國有企業進入市場經濟發展的狀況,過重的社會職能的承擔也削弱了國有企業的利潤增長。另一方面,一些國有企業的經營理念就是無論大小企業都要全面發展,這樣的經營理念其實不符合市場經濟條件下專業化細分的原則,資源配置效率低下,致使國有企業自身不能形成過硬的品牌效應。
2 轉型時期各個階段國有企業管理創新的主要內容及特征
2.1 轉型早期體制內管理創新的主要內容及特征
在1981—1991年間,市場經濟體制還沒有確立,這一時期國有企業的改革主要圍繞著增強企業經濟活力和發展商品經濟在進行。這時的國有企業改革主要是針對國有企業的整個管理系統進行優化管理,站在整個企業的戰略角度上進行整體管理創新。首先,要研究國家相應的國有企業改革指導規劃,把握住改革的潮流和整體方向。其次,要全面認清企業本身的發展現狀,確立企業生產經營的發展方向,并且要對企業未來發展的定位和目標進行深入分析和把握,為企業的未來發展作出深度謀劃。在市場機制作用下,單純生產型的企業要向生產經營性轉變;速度型的生產企業則要向著速度效益性轉變,這是整個社會企業發展的整體趨勢。
在進行整體管理創新改革的過程中,又具體包括以下四個方面的特點。
(1)公司采取現代化的經營管理方式,上層提高企業的管理決策水平,中層提高企業員工的辦事效率,協調協作能力,下層提高企業的生產經營效率。
(2)要把握好分權和集權的關系,企業的經營管理權不一定要把各項都掌握在關鍵領導人的手中,這樣不僅會導致管理效率低下,還容易滋生腐敗。所以要適度地將經營管理權進行下放,把權力、責任、利益結合起來,激發企業內部生產管理的積極性,也將現代企業的管理理念貫徹下去。
(3)改革企業人事管理和分配制度。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國有企業內部的管理模式就是上級下達命令,下級完全服從,而分配制度也是簡單的平均主義大鍋飯分配。這樣毫無差別的管理使得國有企業內的員工毫無工作動力,工作懶散散漫,即使時有創新改革的措施,員工也會失去關注和興趣,政策職能流于形式,而不能貫徹落實。所以,在國有企業內要改變以往的人事制度,采取聘任制和任期目標責任制,這樣讓干部員工有了危機感和緊迫感,以往的工作散漫,混到養老金退休金的狀態大大改善。在車間工中,不能延續以往的統一工資制,而是實行計件工資制,這樣工人的工資收入是和自己的工作質量掛鉤,工人勞動的積極性也會提高。這種從上到下的人事激勵,會為國有企業注入更多的活力和動力。
(4)要加強基礎制度管理工作。國有企業要制定出適應當前社會經濟形式變化的公司管理制度,符合商品經濟發展的規律和章程。將車間生產、經營管理的原則等都納入到嚴格的管理渠道和體系中去,提高公司的紀律性和秩序,以此保證管理的效果。
2.2 轉型中期市場化管理創新的主要內容及特征
在1992年后,我國由計劃經濟體制開始進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國有企業的管理創新也不僅僅是體制內的創新,而是市場化的管理創新。在這一時期,國有企業改革的重點應該放在提高國有企業的市場競爭力上。民營經濟和外貿經濟在不斷地壯大和發展,國有企業失去了原來的市場地位,要想仍然保持市場上的地位,就要不斷地提高自身的實力和競爭力。
(1)提高自身的市場競爭力,首要做的就是提高企業的創新能力,一些國有企業最容易出現的問題就是很難從計劃經濟體制中走出來,這對把握市場需求,增加市場份額方面都會有所缺陷。所以,進行市場化管理創新的首要做法就是增強國有企業的活力,提高市場競爭意識。
(2)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對于同行業競爭比較激烈的國有企業來說,企業要想勝出,就要提升自身的核心競爭能力。這樣的競爭企業普遍存在的問題就是行業內的產品總量過剩。企業生產的能源資源、原材料價格不斷的上漲,行業內的生產過剩,市場需求不足,這樣內憂外患的局面就促使企業不得不進行自我提升,培育自身產品的突出性特點,提高企業自身的競爭實力。
(3)在市場競爭條件下,許多國有企業的改革創新速度跟不上市場發展的速度,所以許多國有企業都或多或少地陷入了一定的僵局。而進行創新改革的目的就是要進行扭虧增盈,打破這種經濟上的困境,打開國有企業發展的新局面。要扭虧增盈,首先要了解造成企業虧損的具體原因。通常來說制約國有企業生存發展的重要因素是生產成本、產品質量、企業的品牌效應和市場的把握等,不同企業面臨的具體問題不同,要因地制宜、對癥下藥。國有企業在進行創新的過程中,首先要把現代化企業管理的方法和體系在企業內進行推廣,在企業內部形成有效的管理體系,以此提高企業的對外競爭力。在企業內進行嚴格的制度化管理,提高產品生產的質量和生產的效率。從管理層面上看,要適度地將權力進行下放,減少不必要的審批程序,提高辦事效率,形成明確有效的制度管理體系。
(4)在當時的環境下,許多國有企業都沒有形成自己的特色品牌體系,沒有辦法形成品牌效應,突出的特色也不明顯,這樣相比一些外資企業其實就很缺乏說服力。國有企業有國家力量的支持,做好國有企業的目標應該不僅僅局限于在國內具有市場部競爭力,而是要進行長遠定位,增強品牌的影響力度和自身競爭力,進軍國際市場,在國際市場上彰顯國有企業的實力。
2.3 轉型深化期管理創新的深化特征
在這一時期,許多國有企業已經完成了內部重組和國際資本市場上市,這是一項很重大的戰略突破,國有企業的整體實力在不斷地提升,邁入了整體戰略管理創新和集約化經營創新的階段。
(1)國有企業首先要做的就是樹立起企業自身的戰略指導思想。正確的戰略指導思想決定著整個國有企業內外的長期的發展目標和發展方向。戰略指導思想是站在更高、更長遠的角度,為整個公司接下來的發展規劃指出整體的戰略創新管理方案的目標方向。在進行轉型創新的過程中,戰略規劃的形成通常就能夠標志著改革進入了一個戰略管理的新階段。
(2)創建切實可行、行之有效的戰略管理創新體系。有了整體的戰略思想目標,就要根據規劃方向制定出一套完備的戰略管理體系。從整體到局部,從短期到長期,有了明確的戰略管理體系計劃,企業的各個部門、各個環節才能夠制定出更加詳細的計劃來讓企業進一步發展。
(3)應用當代創新管理理論。管理理論的創新不僅是專家們進行科學理論創新的結果,而且是應該投入到實踐中的指導方法。受到以往的管理模式的影響,創新管理理念不被領導者所接受,或者是沒有做好企業員工工作,不能夠得到員工的支持,這些原因都會使創新管理理論流于形式。但是經過了深化創新之后,企業的管理效率有所提高,管理體系更加清晰,這不僅是國有企業自身實力的提高,也是創新理論實際意義的最好驗證。
(4)逐漸重視國有企業資源整合和創新。進行國有企業的資源整合,企業進行兼并或重組,是深化改革的重要內容。國有企業從原來的粗放式經營向著集約化經營方向轉變,一些企業無論是從發展規模上還是轉型創新方面都沒有跟上時代的發展要求,已經適應不了市場經濟發展的腳步了。不管是為了保留剩下的優勢競爭力,還是為了提高整體的資源配置效率,國有企業都應該進行兼并或重組,這樣其實也能節省在轉型創新過程中不必要的資源、精力的浪費。
3 結語
本文分析了我國國有企業從轉型早期、中期到深化階段的改革背景和管理創新的歷程,并對國有企業各個階段的改革創新的內容進行分析總結。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我國由計劃經濟體制轉變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國有企業從原來的一家壟斷逐步走向多極化企業共同競爭的局面。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國有經濟是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所以,國有企業的重要地位決定了國有企業必須不斷地進行轉型和創新,不管是在體制內的科學管理,還是把握外部的市場環境變化,國有企業都應該做到不斷地完善和創新,為我國的經濟建設工作,持續不斷地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 李芳芳.轉型時期我國國有企業管理創新特征與動力機制分析[J].財經界(學術版),2017(1).
[2] 尹玉燕,曹茜茜.探究轉型時期國有企業管理創新特征與動力機制[J].東方企業文化,2015(4).
[3] 馬迪.中國經濟體制轉型背景下國有企業的改革與發展[J].改革與戰略,2013,29(7).
[4] 王永.轉型時期我國國有企業管理創新特征與動力機制研究[D].江蘇大學,2011.
[5] 張恒.轉型時期國有企業改革效率的制度思考——兼論制度均衡[J].開發研究,2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