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國家治理體系及治理能力現代化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是伴隨社會經濟發展螺旋發展的,是一個完整的肌體,有國家的根本政治制度、基本經濟制度等主動脈,也有落細、落小、落實的毛細血管,其各自發揮著不可或缺的功用。余慶縣鄉村治理就是國家治理中的系列毛細血管之一,是對完善國家治理理論體系和提升國家治理能力的具體實踐。
[關鍵詞]治理體系;治理能力現代化;鄉村治理;實踐
[作者簡介]彭正海(1971-),男,漢族,貴州省余慶縣人,中共開陽縣委黨校,高級講師,碩士,研究方向:基層民主及基層政府治理。
[基金項目]2015年度貴州省黨校、行政學院系統調研課題,項目編號:15GZDXKTTg17。
[中圖分類號] D61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6-8031(2018)06-0039-02
習近平說:“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一個國家制度和制度執行能力的集中體現。”從邏輯關系上看,國家治理體系解決的是誰治理的問題,治理能力現代化解決的是如何治理的問題。
鄉村治理是國家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盡管中國城鎮化率在不斷的提高,但仍有一半的人口生活在鄉村。鄉村社會的和諧穩定事關整個社會的和諧穩定。事實上,沒有有效的鄉村治理體系,就沒有鄉村社會秩序的和諧。
一、完善體系、引導治理方向
黨和政府的發展理念、方針政策、群眾參與社會治理等,都要靠基層組織動員、落實;億萬人民群眾對黨和政府的方針政策、工作任務的滿意評價、愿望和要求,也要靠基層組織上傳。基層組織是黨執政的根基,是改革與發展的直接組織者,是黨和政府聯系廣大人民群眾的橋梁和紐帶,是國家治理能力的具體體現。
(一)完善機制明確責任
規范《余慶縣鄉鎮黨委和部門黨組(黨委)抓基層黨建工作責任制》,以黨建主體責任“時序管理法”作為推進全縣各級黨組織落實黨建主體責任的方法。對各級黨委、黨組的主體責任和黨組織書記、領導機構成員的黨建責任逐一明確,以確保“一崗雙責”落實。通過制度機制對黨建責任履行不到位問題進行督辦。
(二)精準細化隊伍建設
精準掌握班子運行情況,圍繞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部署,認真制定《余慶縣貧困村領導班子運轉考察工作方案》,采取召開測評會議、個別談話重點了解、查閱資料、實地考察等形式對全縣貧困村村支“兩委”班子成員進行運轉考察。對干部抽調、借用進行嚴格把關,規范了正股級干部任免和干部調動工作,對縣直單位和鄉鎮黨政正職進行任期經濟責任審計,新任職干部進行任前談話,清理核實科級干部個人有關事項報告,核對新提拔干部廉政事項報告等。嚴格落實公務員職務與職級并行制度實施工作。
二、夯實基礎、提升治理素質
(一)做實基層黨建工作
按照黨組織“三個延伸”要求,余慶縣在農村社區、產業基地、項目園區、旅游景點設立便民服務點,更有針對性的服務群眾。鄉鎮推行服務大廳“一崗多能”,服務流程更為優化,提升了服務質量和效率。開展“黨員領導干部聯系黨代表、黨代表聯系黨員、黨員聯系群眾”的“三聯”活動,充分發揮黨員領導干部、黨代表和黨員在各項事業中的引領作用。在產業基地、項目工地、景區景點等打造黨建示范點,突出亮點和特色。如:大烏江鎮紅渡村“四色”黨建、涼風村基層黨建“四網”建設、構皮灘鎮構皮灘村民主管理新“五權機制”、為民服務“五大基金”制度等。
(二)發展人才促進經濟
《余慶縣人民政府關于創新扶持方式推動微型企業發展工作的實施意見》《余慶縣促進電子商務發展扶持政策》等系列人才培養引進、激勵、服務保障配套制度。打破人才流動的體制障礙,注冊成立人才交流機構,人才資源開發、檔案托管、勞務派遣等服務的市場化。推進“鳳還巢計劃”,催生“還巢”經濟,搶抓“互聯網+”的黃金機遇,建成余慶電子商務產業園,打造電商產業主戰場和IT人才集聚地。實施“一縣一品”人才培養計劃。舉辦各類主體培訓、專題培訓,培養黨政人才、企業管理人才、專業技術人才。開展同步小康駐村工作。按照真幫實促、真蹲實駐、真抓實干的工作要求,切實加強對“第一書記”的日常管理。
三、發展經濟、增強治理動力
在探索農村經濟社會轉型發展路徑與群眾強烈追求幸福生活這個歷史必然性與偶然性的交匯點上,“四在農家”應運而生。余慶縣“富、學、樂、美”為載體的鄉村建設,根據需要和可能的資源配置,以呈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為目標,促進農村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根基,建設富裕、文明、優美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一)社會發展富是基礎
從農民追求發展出發,引導農民多渠道增收致富,過上殷實生活,打牢發展基礎。余慶的“四在農家”,將農業轉型、提高收入、繁榮村域經濟作為鄉村建設的根本。一是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傳統農業轉型,以“保糧、穩煙、增茶、促林、擴果蔬”的產業發展戰略,推動傳統農業的規模化、現代化發展。其中,建設有龍溪蘋果桃基地、松煙藏寶現代烤煙工場等農業園區,白泥金橘園紅金橘、松煙二龍新村茶葉等產業。采取通過集中流轉土地等方式,讓傳統農業“散戶”向“大戶”集中,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二是發展特色農業,以工業反哺農業。把“四在農家”建設與工業、城鎮化相結合,發展特色農副產品加工業,引導農民從事二、三產業,讓農民離土不離鄉、就近就業致富。培育了鳳香苑茶業、官倉米業、騰飛木業、大烏江泡辣椒等一批農副產品加工企業。發展花卉苗木業,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三是發展鄉村旅游,激發旅游引領帶動作用。將“四在農家”建設與鄉村旅游相結合,發“旅居農家”模式。營造出陽光水岸、七彩仙鋒、紅渡、玉河等“旅居農家”鄉村旅游點,使鄉村旅游成為“四在農家·美麗鄉村”的支柱產業,讓農民增收致富。四是發展農村電商,拓寬增收致富渠道。依托電子商務,挖掘“鄉愁”產品,將紅金橘、小葉苦丁茶、優質大米和有機蔬菜等本土特色農產品推向市場,實現網貨下鄉,山貨進城,拓寬群眾增收致富渠道,推動農村經濟發展。
(二)科技創新學是動力
引導農民學政策、學科技、學文化、學法律等,培育有文化、懂技術、守法紀的學習型農民,打造積極健康的學習型鄉村。一是完善學習設施,搭建學習平臺。鄉村文化廣播室、農家書屋、農民文化家園和宣傳欄、村務公開欄等,已成為了農民群眾自學的陣地。二是教育培訓,營造好學習氛圍。相關職能部門結合“集團掛幫”,通過“送知識下鄉”“送科技到戶”,運用“宣傳部長上講堂”“群眾故事會”“農民夜校”等平臺,開展法律法規、文明禮儀、農業實用技術等培訓,幫助農民學政策,明大理;學技術,增本領;學法律,明是非;學禮儀,知榮辱,以提升廣大農民群眾的思想文化素質。三是發展農村義務教育,提高農村教育水平。余慶基本普及十五年教育。率先在全省通過“全國義務教育發展工作基本均衡縣”認定。僅在余慶松煙博士寨一個小山村,就有博士8人,碩士9人,本科生50多人。
四、改善基礎、激發治理活力
(一)自我實現樂是源泉
從農民追求安康出發,引導農民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體育活動,提高幸福指數。民生保障和社會治理作為鄉村建設的核心,推動農村和諧發展。一是開展“五心教育”活動,以“忠心獻給祖國、孝心獻給父母、愛心獻給社會、誠心獻給他人、信心留給自己”為核心內容的“五心教育”為載體,以開展“五心魂·中國夢”巡演、“五心道德模范”宣講、身邊好人好事、積德榜、笑臉墻等活動,引導農民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改變傳統思想觀念,形成健康向上的鄉風民俗。二是重視民生工程,提高幸福指數。推行農村“兩戶”養老保障制度,逐步破除農民“多子多福”觀念,形成了“少生快富”共識,有效控制人口增長;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解決農民“看病貴”、“就醫難”等問題;推行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實現鄉鎮養老機構全覆蓋,解決廣大農民的后顧之憂。三是建設生態文明美麗鄉村,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作為“四在農家”的元素。“都市第三地”、大烏江苦丁茶園區和敖溪阡陌、松煙花谷等現代生態農業園區,公路邊的綠化美化,呈現“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美麗鄉村。四是推行《基層服務型黨組織村級建設規范》和《村級組織“一事一議”議事規則》等村民自治標準,通過村民代表大會制度、設立村務監督委員會等,提高基層民主管理和服務水平,增強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意識。五是開展文化活動,豐富精神生活,挖掘和保護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錢桿舞、高矮人舞、龍燈、花燈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開展大烏江紅渡“油菜花節”、攀巖邀請賽和松煙二龍“茶海山地自行車賽”等文體活動,豐富群眾精神生活,營造幸福和諧的生活氛圍。組建農村文體協會,打造百里鄉村文體長廊。
(二)自然和諧美是顯象
從農民追求和諧出發,引導農民改善生產生活環境,構建美麗鄉村。實施小康路、小康水、小康電、小康房、小康訊、小康寨“六項行動計劃”,改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全縣行政村全部通油路,進行通組路硬化、聯戶路硬化,建設村內小型生活水利工程、村寨堰塘、飲水工程,解決人蓄飲水安全問題,實現“村村通電”“戶戶通電”;建設黔北民居,改造危房。
國家治理體系及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目標是以實現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和諧狀態,理想的實現要有細小目標的落實。立國之道,惟在富民,解決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使人民有更多的獲得感。本著基層組織的服務理念,以“四在農家·美麗鄉村”建設為載體,完善群眾工作體制機制建設,協調處理好社會發展不協調的各種矛盾,“余慶經驗”是對治理體系及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有效實踐。
[參考文獻]
[1]許耀桐.中國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現代化總論[M].國家行政學院出版社,2016年10月.
[2]王征國.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研究[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3).
[3]辛向陽.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基本內涵[J].馬克思主義文摘,2014(7).
[4]房寧.如何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N].人民日報,2014-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