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勇旺
【摘 要】素質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基本素質,促進受教育者全面、生動、活潑發展的教育。素質教育既體現一種教育思想,也表現為一種實踐模式,它具有廣泛的思想涵義。語文學科既是進行素質教育的一個途徑,也是素質教育本身的有機組成部分。實施語文素質教育是語文教學改革的方向,是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的重要保證。
【關鍵詞】小學語文 素質教育 語文教學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8.09.016
小學語文新教材與傳統教材有著本質的區別。課后動手題的增加便是其中的亮點之一。愛動是小學生的天性。新的教育理念告訴我們,手腦并用是培養小學生觀念能力、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的最佳途徑。經過知難問題,追求完美,勢必帶動小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和大腦思維能力的同步發展。由此看來,人們把動手看作是提高小學生素質的金鑰匙是不無道理的。
一、轉變陳舊教育觀念,增強素質教育的意識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
眾所周知,學生是現代化語文教學的主體。作為語文教師,我們必須尊重每一個學生,讓每一個學生都品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和健全的人格,促使學生主動探究問題、解決問題,而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
首先,語文的知識面很廣,教師要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有思考、發揮的余地,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接受知識,從而培養他們的主體意識和探索精神,最終實現全面育人的目標。
其次,要創造一種民主的、平等的、和諧的課堂氣氛。教師在教學中要兼顧好、中、差三個層次,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成為素質教育的主體。只有這樣,才能在課堂教學中有效提高教學效率。
再次,評語評價與記錄評價相結合。眾多的教學實踐表明,賞識性、激勵性的評語評價,能夠縮短師生之間的心理距離,融洽師生感情,極大地促進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
二、樹立“大語文”教學觀念、奠定實施素質教育的基礎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首先要學會轉變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觀念。我們要充分認識到小學語文是基礎教育中的基礎學科,擔負著為提高民族素質打基礎的重要任務,小學語文教學要樹立正確的教育觀、人才觀、學生觀及教師觀。要做到教與學的統一,通過語文知識經驗的傳遞去引導學生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引導學生主動發展,幫助學生形成主動發展的機制,不斷了解學生的個性特點,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達到教會學生學習及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的目的。為此,我們應著力樹立“大語文”教育觀念。“大語文”教育觀的基本含義是:發展學生廣闊的的語言天地,除課堂教學外,開展以課外閱讀、課外練筆為主要內容的語文課外活動,開展各門學科的教學和學校以語言為工具的各種教育活動、日常生活、看電視聽廣播等,發展學生的語言。樹立“大語文”教育觀,就要破除那種把語文教學跟語文課堂教學等同起來的觀念,構建一個以課堂教學為主體,以語文課外活動和良好的語文環境為兩翼的新的語文教學體系。觀念是先導,只有我們都樹立了正確的“大語文”教學觀,才能在教學活動中運用靈活運用各種有效手段和方法去實施素質教育。
三、提高認識,轉變教育理念
實施素質教育使每一個學生得到了全面發展,其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全民素質。小學語文作為九年義務教育的一門主要學科,理應堅持聯系教學實際,要面向全體學生,堅持全面發展,堅持學生的主動性,發展學生的個性,發展思維能力、培養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為習慣。作為教師,應充分認識到教育學生正確理解和掌握我國語言文字,這是語文課素質教育的核心。在中小學教育階段,從小學一年級到高中三年級,語文學科貫穿始終,位置最重要,課時最多。同時語文又是其他學科學習的工具,其他學科的學習,表達和交流都離不開這個工具,因此怎樣掌握和利用語文這個工具就成為我們現在語文課素質教育的關鍵。隨著現代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小學生的思維能力也在不斷提高,想象力更加豐富,為了適應以及有利地跟上他們的發展節奏,首先,素質教育最為重要,是一種研究性學習的開設,是課程改革的趨勢。其次,它以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為目的,強調一種主動探究和創新實踐,著眼于給學生終身受用的知識和能力的提高。最后,素質教育既是教育的需求,又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必然選擇。
四、重視學生的全面發展,促進小學生素質發展
語文課是學校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陣地,一切素質教育都源于語文等學科的學習。教師必須要確立一個具體、嶄新的語文教育思想,并以此指導語文教育教學,對學生全面實施素質教育。
首先,利用情境式教學,吸引學生注意力。實踐證明,充分利用情境教學不但可以讓學生充分記憶課文中的知識點,還能展現學生的才能。如教學《晏子使楚》這篇課文時,教師提出幾個關鍵性的問題讓學生通過問題情境熟悉、了解課文,并進行自由討論,可以有效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
其次,加強小學生的心理素質培養。在21世紀的今天,人的心理素質顯得越來越重要。因此,我們在教學中要重視心理因素的培養,這是素質教育對廣大教師提出的要求,也是每位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對學生意志情感、信心和競爭意識以及承受挫折能力的培養,幫助小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讓學生健康發展,快樂學習,最終實現全面發展。
再次,考試與評價相結合,構建完善的評價體系。在指導學生學習語文的過程中,教師應該把“導”的重點放在學生評價能力和學習習慣的培養上,將考試與評價相結合,同時注重引導學生進行反思和總結,讓學生為自己的發展制定更高的目標,最終讓我們的語文教學充滿活力。
總而言之,要實現這一目標,必須真正從“九年義務教育一條龍”的角度著眼,客觀地、整體地處理中小學語文各自的要求重點,防止把“循環往復”變成簡單重復,防止急功近利,煮夾生飯。必須準確而清晰地區分與把握中小學語文教學與訓練的階段性,諸如詞類、辭格、句式變換、劃分段落、概括中心等,完全可以留待初中畢業再作為考項。而小學階段,還是應當老老實實、扎扎實實地把教學重點放在識字和詞句訓練上。
參考文獻
[1]李珍.素質教育在小學語文課堂中的有效實施[J].內蒙古教育,2016(12):19.
[2]劉敬遠,時明濤.素質教育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實施[J].中華少年,2016(03):66-67.
[3]黃慧.論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有效地實施素質教育[J].新課程學習(上),2014(10):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