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莉玲
【摘 要】語文,語言文學,起源于語言,由每個字構成,多字成詞,多詞成句,句句相連變文章,章章出色,是為文學。其實簡單來說,語文似乎也不過文字罷了,大抵最多是有人脫口成章,而有人卻脫口成臟。語文是絕對要學的,而且還要學好,傾其所有以教之,再輔以道德約束,語文,方才能謂之“學好”。
【關鍵詞】小學語文 教學方法 探討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8.09.170
關于語文的學習,我一直有一些疑惑難以疏解:語文的學習模式一定是教師講學生聽這種固定的模式嗎?不一定!一定是在固有的地點產生固有的昏昏欲睡的感覺嗎?不一定!至少我覺得真的有其他更高效更受學生喜愛的方式讓學生們至少能愿意來學語文,從而學好語文,而不是談語文聞風色變,聽語文聞風喪膽。為了改變這種無社會認同的風氣,為了督促學生們筆直的走下去,今天就讓我們就來探討一下小學語文的教學方法。
一、糾正學生對語文的錯誤認識和畏懼心理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边@句話簡潔明了的闡述了語文的重要性,還清晰的指明了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工具性和人文性。結合摘要里對語文的定義,其實語文課程也不過是教學生用一些方法從學到的字詞組詞造句,脫口成章的工具。但是這個工具有它的特別之處,就是具有人文性,什么是人文性呢?人文,人文,人和文,文來自哪里?來自人,所以經過簡單推理,我們可以看出人文性其實就是說語文課程這個工具與人有關,它不是普通的有實物的工具,它源于人類,張口工具出,閉口工具收,無實無形。大概就是因為語文課程無實無形所以很容易讓學生產生一種對它的錯誤認知——畏懼,覺得很難,很不好學。但是要我說,語文真是不需要有所畏懼。還是拿摘要舉例,語文不過就是脫口成章的一個學習的過程。如果學生一旦產生畏懼心理,就會慢慢遠離語文,那樣一定是不利于語文的學習的,所以語文教育模式的第一步一定是糾正學生錯誤思維和畏懼心理。
二、從一個人奮斗到合作學習
一個人奮斗注定是無趣的,所有的問題都只能自己思考,所有的發現都只能藏于心中,不管是喜怒還是哀樂都只有自己一個人知曉,實在是難受。更何況當學生在學習的時候,沒有自制力的小學生多半都在玩耍,不是在操場上狂奔就是在教室里嬉戲喧嘩,更或者是擺談在家里打的游戲是多么好玩,真的還會認真學習嗎?而不是思緒早已飄向遠方?作為教師,為了提高語文學習效率,我們應該避免這種情況的出現,所以我們應該提倡督促學生進行合作學習,將班上的學生均勻分組,保證每組每個成績層次的學生都有,然后以一人帶動全組,以一組帶動全班,就像習近平主席一直強調的“先富帶動后富”一樣,是不是效率就高多了呢?另外我覺得這樣還可以促進班級里學生們的感情交流,可以提升班級凝聚力。
三、讓課堂不再是簡單的課堂,讓課堂充滿歡聲笑語
還記得我開篇提出的問題:語文的學習模式一定是教師講學生聽這種固定的模式嗎?一定是在固有的地點產生固有的昏昏欲睡的感覺嗎?我都給了肯定的回答:“不一定!”現在我就來闡述下我的理由。
(一)穿插游戲在課堂中
我說的游戲不是指電子游戲、競技游戲一類的,我指的是一些小游戲,它不需要學生全神貫注的投入,而是在學生疲倦的時候可以讓他們放松的游戲,例如詩詞接龍這種簡單,但是百玩不膩的游戲。那么穿插游戲的好處有哪些呢?我覺得就是能讓學生在疲倦的時候可以放松一下自己,左右腦換一下腦子,讓陷入待動的機器有空余可以重啟一下,休息好了才能更高效的學習語文。
(二)用音頻、視頻刺激學生的大腦,加強記憶
一個頻率、一個音調的反復強調的相同內容,我想我都可能會睡著,更何況是這些小學生,這些尚未長大的稚子呢?難道要他們在昏昏欲睡的狀態下去記憶一些東西,或者說讓教師強制叫醒他們,強迫他們去記憶?這樣的話我想他們不僅可能學不進去,而且還會產生逆反心理,隨著時間的流逝和周圍人異樣的眼光,然后還會成長為反社會人格。其實一些簡單的措施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就是放一些音頻和視頻給他們看,比如說詩詞朗誦的音頻或者詩詞大賽的視頻。不同的上課模式會讓他們瞬間提起精神,根本不需要我們去叫醒他們給他們埋下不喜歡上課的種子。
(三)將學生帶回真實,帶回自然
語文的學習真的需要一直在課堂上嗎?為什么不能帶學生們出去看看呢?我特別喜歡帶學生們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即使是長日陰霾的冬日里的一縷陽光,我都會得到一些不一樣的啟發,所以很多時間我希望他們能多去領略自然的美,去體驗真實。因為我認為,歡聲笑語的課堂其實是學生在投入其中的表現。
四、不要囫圇教之,最好能因材施教
許多教師存在這樣一個問題,他們迫切地想教好每一個學生了,所以就將自己畢生所學都傾情以授,但是他們沒有想過這并不是對學生好的表現,反而可能會給學生造成壓力,造成負擔。我覺得學生應該按成績高低來劃分成幾個層次,不是說要區別對待,反而在學習以外的地方平等處之,而是指前面我說的因材施教。成績好一點的,一般他既有天賦,又還有時間,就給他們再加一下有一定難度或者說難度大一點的教學內容。成績差一點的,就不要把普通學生的學習內容全部交給他們了,一點點學會,即使慢一點也比囫圇吞棗,最后落得噎死自己的下場更好。這一點我將概括為教學的科學性。教學,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相統一,它有自己的客觀規律。人們普遍認為“教育學是一門研究教育現象和教育問題,揭示教育規律的科學”,所以,語文教學方法必須符合一定的教育法律法規,同時還要接受其指導。語文教師在教學時必須使用正確的教育思想和語文教育原理,這就是科學性的體現。
語文難嗎?它不簡單。語文簡單嗎?它不難。關鍵是學生怎么去學,教師怎樣去教。語文,不過是一個脫口成章的學習的過程。說白了,語文就是在學習如何與人交流,在適當的位置和適當的人說著適當的話,其實我們從出生開始就在學了,所以語文課堂不過是一個工具,一個讓我們學得更好的工具。所以語文不難,也不簡單。當然,以上都是個人從業經驗的總結,具體內容還需仔細研究。只有教師去不斷地學習,根據實際的課堂情況制定合適的教學計劃,豐富教學的模式,完善教學體系才能真正實現高效課堂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