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娜娜 胡蓉
【摘 要】音樂是反映人類現實生活情感的一種藝術。中學階段設置音樂欣賞課,就是直接對初步具備個性思維的孩子們提供接受美的教育、愛的教育機會。音樂欣賞,可以舒緩初中生生長發育帶來的煩惱,亦可提升其學習興趣,助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確立遠大的理想。音樂學科可以“集百家大成”,讓高中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融會貫通,體會知識的美。
【關鍵詞】音樂賞析 提升興趣 學科整合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8.19.055
音樂是什么?音樂是反映人類現實生活情感的一種藝術,具有獨特的抽象性,能提高人的審美能力,凈化人們的心靈,樹立崇高的理想。音樂欣賞是一種最直接、最具體的審美教育活動;中學階段設置音樂欣賞課,就是直接對初步具備個性思維的孩子們提供接受美的教育、愛的教育機會。
初中生,生理上處于兒童向青少年的轉型期,心理上處于輕微的“叛逆期”。音樂欣賞,可以舒緩其生長發育帶來的煩惱,亦可提升其學習興趣,助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確立遠大的理想。針對初中學生的音樂欣賞課選材,筆者由流行音樂到中西方古典及民族音樂,作出以下設計:
第一階段:導入,以引發興趣。
由“下里巴人”過渡到“陽春白雪”的音樂欣賞。如:《青春修煉冊》《明天·你好》《夜空中最亮的星》這些流行音樂都有著共同的特點:結構短小,內容通俗易懂,旋律朗朗上口,易于傳唱和掌握,具有強烈的時代感和親和力。對于初中生來說,環境的改變讓他們對于初中生活既陌生又好奇,也充滿了無限向往,而適當地引入流行音樂能給學生營造一個寬松、舒適的成長環境,并積極幫助他們提升鑒別能力。
第二階段:討論,以提高欣賞能力。
中國民族音樂,同學小組討論后提供素材,教師亦可提前準備。如:《春江花月夜》《梁祝》《金蛇狂舞》《茉莉花》等。其中《茉莉花》是一首在中國乃至國際上都具有極高知名度的中國民歌。它曾經先后在香港回歸祖國政權交接儀式、雅典奧運會閉幕式以及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等重大場合演出,是中國文化的代表元素之一。這首民歌的五聲音階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旋律優美、婉轉,感情細膩,歌中抒寫了自然界的景物,表現出一種淳樸優美的感情。
第三階段:賞析,以吐露個人觀點。
西方古典音樂,教師準備,增加學生對音樂內容廣度的認知。如:《藍色多瑙河》《春之聲圓舞曲》《月光鳴奏曲》等。其中《藍色多瑙河》是奧地利作曲家小約翰斯特勞斯的作品。施特勞斯被譽為“圓舞曲之王”,一生中創作了一百二十多首圓舞曲,其中最受世人喜愛的就是這首被稱為“奧地利第二國歌”的《藍色多瑙河》。此曲按照典型的維也納圓舞曲的結構寫成,由序曲、五個小圓舞曲和尾聲組成。樂曲以典型的三拍子圓舞曲節奏貫穿,滲透了維也納人熱愛故鄉的深情厚誼。
好的音樂,陶冶情操;好的音樂,增廣見聞;好的音樂,升華素養。初中學段得以培養的音樂素養,在高中學段必然還需“發揚光大”。高中生,心理成熟了許多,開始有自己的認知和見解,開始學會理解人生,理解生活,心存更實際的理想和目標。那么,高中學生的音樂賞析課,又需要怎樣的音樂呢?
學習,需要融會貫通;學科之間,也可以融會貫通。知識的整合,在高中學段是必備能力,語、數、外、理、化、生、音、體、美……每個學科既有自己的特點,又有千絲萬縷的聯系,諸如語文、英語、音樂、美術等這些學科更是可以“集百家大成”,在學習的過程中體會知識的美。且看音樂賞析的魅力所在——
第一階段:賞析,結合高一年級語文選修教材《傳記文學閱讀》,選擇與毛澤東、沈從文、杜甫、貝多芬等相關曲目。如:《滿江紅》《水調歌頭》《命運交響曲》等。其中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又名《第五交響曲》,是一部最能代表貝多芬藝術風格的作品。全曲共有四個樂章:第一樂章明亮的快板,表達了貝多芬充滿憤慨和向封建勢力挑戰的決心;第二樂章稍快的行板,雙重主題變奏曲式;第三樂章快板、詼諧曲;第四樂章快板、變奏曲式。這部作品可以配合語文學科教學,讓學生通過文學的品讀和音樂的鑒賞,更好地理解貝多芬面對嚴酷的命運絕不屈服的頑強精神和勇猛斗志。
第二階段:品評,結合高二年級英語學科教材,選擇名家為影視作品的配樂。如:《G弦上的詠嘆調》《D大調卡農》《鄉村騎士間奏曲》等。德國作曲家塞巴斯蒂安·巴赫的音樂深受電影導演的青睞,其中《G弦上的詠嘆調》毫無疑問是被電影配樂引用頻率最高的作品之一。在美國電影《七宗罪》、日本電影《大逃殺》里,這首巴赫具有追思、哀悼意味的弦樂作品都會響起。帕赫貝爾的《D大調卡農》則是全世界被改編版本和次數最多的古典音樂作品了,先后在電影《凡夫俗子》《我的野蠻女友》《肖申克的救贖》里響起過。韓國電影《我的野蠻女友》更是讓這首巴洛克時期的作品徹底被大家熟知。之后這首作品突破了嚴肅音樂的范疇,改編成為了一首貼近流行音樂的作品,也讓世人對嚴肅的古典音樂有了新的認識。
第三階段:創作,高中生須有創新能力,在耳熟能詳的音樂熏陶下,讓自己的靈感迸發。如:將本身就有詞牌或曲牌的詞、曲再“譜”新曲,舊詞新唱。可以邀請語文老師走入音樂課堂,為學生講解詩詞內容;再由音樂老師播放提前準備好的已經經過“新唱”的《經典詠流傳》中著名曲目。可從小令開始,逐漸過渡到長調等。由于難度較大,可分組進行;有能力的學生,亦可嘗試獨立創作。
學習與欣賞并重,創造與發展并進。音樂欣賞課不但需要音樂老師的認真準備,更需要學生的努力配合。筆者所談及的初中段學生的討論與參與,正是基于第一階段的激趣;而激趣則必須依賴教師的精心設計。再則,高段學生的創作也是基于教師的引導,或提供素材,或略加指點,或循循善誘,或細細修改。更可在創作的過程中,繼續高段學生的知識整合,例如用漢語或英語填詞等,大可提升學生們的積極性。
總之,音樂可以溝通人際,可以彰顯情懷,可以讓學生的心靈愈加高尚。當音樂的教育融入其他學科之時,當其他學科的知識貫通于音樂之后,學習便不再是一件枯燥的事情。充滿趣味,充滿美感,充滿愛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