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敏 李志強
摘要:隨著農業現代化的推進以及互聯網金融的飛速發展,傳統金融機構越來越難以滿足農業現代化的需求,個體小農貸款難。而P2P網絡借貸模式以其高效集資等突出特點與農業現代化的融資需求相契合,但是P2P網絡借貸在農村中推行時也存在著騙貸、信用衡量難、網絡不安全等問題。為了解決以上問題,筆者將土地抵押貸款模式融入P2P模式中,以期P2P模式能真正在農業現代化中發揮作用。
關鍵詞:農業現代化;P2P網絡借貸;互聯網金融
一、背景研究
中共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跨越關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國發展的戰略目標。要著力加快建設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中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農業強國,在當前背景下,傳統的農業生產模式已經不能滿足現代經濟發展的需求,農業現代化成為了我國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
越來越多的學者以及專業人士認為,要告別小農生產模式,走向農業現代化發展之路,就需要制造大量的機器、網羅各色人才、創新農業科技、優化生產模式等,每一個環節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為了將金融服務往農村覆蓋,我國金融機構也做出了許多努力與實踐。我國金融機構曾采取建立鄉村基層網點、設置村鎮銀行、推行小額貸款公司等方式。并且在2017年,銀監會在其官網公布了立法工作計劃,《網絡小額貸款管理指導意見》的制定被列入其中,由此互聯網小額貸款公司監管也漸漸從無序向有序邁進。但是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發現:由于成本高、手續雜、利潤低、監管難、地域限制等問題,這些方式很難在農村地區落地實施。另一方面,個體小農在傳統模式下的貸款批準率也遠遠低于全國平均貸款批準率,相關數據顯示,農村家庭正常信貸獲批率僅為27.6%,與40.5%的全國平均水平相差甚遠,呈現出個體小農融資難的現象。所以,本文著重研究我國農業現代化過程中高效集資的新渠道。
二、P2P網絡借貸與農業現代化
(一)P2P網絡借貸的優勢
近年來,在推進農業現代化的過程中互聯網金融也在我國蓬勃發展。一方面,基于大數據、社交網絡、云媒體、云計算以及搜索引擎等互聯網技術的創新發展,使得互聯網金融在增強信息透明度、風險控制方面具有極大的優勢。另一方面,眾籌、第三方支付、大數據金融、余額寶模式、P2P網絡借貸以及互聯網金融商城這六大互聯網金融模式各具特點。特別是P2P網絡借貸,以其進入門檻低、資金運轉快,投資理財便捷,風險相對可控,本金有保障以及收益可觀等優勢,深受廣大籌資者和投資者的青睞。可以有針對性地解決農業現代化中資金不足、資金周轉困難、籌資成本高、信息不對稱等突出問題。同時也可以有效解決因為農民信用難以衡量眾多投資者不愿意投資的問題。本文正是抓住了兩者之間的契合點,以此來研究P2P網絡借貸如何更好地為農業現代化進程“供血”的問題。
(二)P2P模式的可行性
雖然互聯網金融是從本世紀初興起的新興行業,但是P2P借貸模式卻早在1976年的美國出現,被運用于一次鄉村調查中。隨后,各國結合互聯網,將這種以信用作為擔保,集合社會閑散資金,提供民間小額借貸的模式,發展成為如今的P2P網絡借貸模式。P2P在起源之初就是為了幫助貧困的村民免受高利貸的盤剝,在結合互聯網后,P2P網絡借貸又在增強信息透明度、風險控制方面具有更大的優勢。這樣一來,P2P網絡借貸模式不但可以幫助農民朋友解決融資難問題,而且還能很好地解決借貸過程中信息不對稱、借貸門檻高等問題。由此看來,運用P2P網絡借貸的模式來解決農業現代化中的融資難問題有著極大的可行性,有著傳統金融活動無法比擬的優點。
三、P2P模式應用中遇到的問題
在P2P網絡借貸可以成功運用于農業現代化的背后,其實也潛藏著種種問題。
(一)騙貸行為
一方面的問題來源于資金需求者,雖然P2P網絡借貸作用到農業中是為了造福農民,推動農業現代化的發展,但是仍然避免不了其中的信用風險即“騙貸”行為的發生。P2P網絡借貸作為一個平臺也僅僅只是一個平臺,資金需求者的信用級別以及還貸能力如何都是由第三方,如信用評級機構來評定的,并且出資人也無法進一步審核平臺以及機構提供的信息,這樣就很容易被別有居心的資金需求者利用,造成“騙貸”危機。
(二)信用衡量問題
另一方面,P2P網絡借貸平臺是憑借資金需求者的信用擔保來為資金供求雙方“做媒”促成借貸的,但是當P2P運用于農業時,農民的信用該如何來衡量呢?如何衡量才準確呢?這些也是P2P平臺應該思考的。
(三)網絡安全問題
同時,依托于互聯網的P2P網絡借貸平臺在擁有信息透明度大、風險控制力強等優勢的同時也面臨著被黑客攻擊的風險。2013年至今,每年都有多達100家的P2P網絡借貸平臺遭受黑客的攻擊,很多平臺都因此遭受了慘重的損失甚至因此跑路。所以,網絡安全問題也成為了P2P網絡借貸平臺能否順利、安全應用于農業現代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四、P2P模式的借鑒與創新
面對以上遇到的問題,特別是P2P網絡平臺在運用于農業時遇到的“騙貸”以及信用擔保問題,筆者認為我們并不是無計可施的。
(一)土地抵押
2013年寧夏試點土地抵押貸款的實踐給我們提供了一條很好的思路。2013年12月18日,第一家農村產權交易中心在寧夏成立,農村土地可以通過公證評估用來抵押貸款,打破了過去農民只能依靠信用擔保貸款的局限。對于廣大農民來說,土地無疑是他們的命根子,將土地用來抵押貸款,在一定程度上不但能督促農民信守合約按時還貸,而且還能降低農民的籌資成本,提高農民生產積極性。
如果將土地抵押貸款的方式運用于P2P網絡借貸中,對于平臺中的投資者來說,土地抵押貸款使得信用風險更可控,投資回報更可觀,更有加大投入的興趣。并且在不久前結束的十九大中明確提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權”分置制度;保持土地承包關系穩定并長久不變,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三十年;持支新型經營主體依法依規開展土地經營權抵押融資。這也為P2P網絡借貸模式應用于農業現代化開辟新途徑提供了保障。
(二)土地抵押貸款產生的問題
雖然土地抵押貸款模式的產生為P2P網絡借貸平臺落地農業現代化開辟了新的模式,但是隨之而來的一些問題也亟待解決。隨著土地經營權使用權的流轉,相應的一些規章也應運而生,但是至今卻沒有完備的法律來規范和管理土地經營使用權的流轉,因此在土地公證時土地價格如何被確定還是沒有一個明確的標準。并且同樣重要的是,當發生貸款無法償還時,被抵押的土地經營使用權到底如何進行拍賣或轉讓,也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
(三)土地經營使用權處理方法的創新
國家對于土地抵押貸款確實沒有相關的法律,但是至今還是出臺過一些地方性以及相關暫行辦法。如安徽長豐縣出臺的《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貸款管理辦法》第二十條明確指出,借款人未履行還款義務的,貸款行及時進行依法處置,對抵押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及附著物,可以采取轉讓、變更、變現以及訴訟等其他合法形式。而且在2016年3月15日,由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監會、中國保監會、財政部、農業部共同發布的《農村承包土地的經營權抵押貸款試點暫行辦法》的第十五條也指明:“因借款人不履行到期債務,或者按借貸雙方約定的情形需要依法行使抵押權的,貸款人可依法采取貸款重組、按序清償、協議轉讓、交易平臺掛牌再流轉等多種方式處置抵押物,抵押物處置收益應由貸款人優先受償。”所以P2P平臺也可以參考傳統土地抵押貸款的形式,但是考慮到P2P網絡借貸的互聯網特性,當農民有貸款需要時,可以先憑自己的土地到地方公證處進行價值評估與公證,在取得相關證明后再到P2P網絡借貸平臺進行注冊貸款,并簽訂相關協議,在該協議中明確寫明土地的公證價值、借款人的借款數額和期限以及當發生貸款無法償還的情況時,是將土地經營使用權進行流通轉讓還是折價拍賣。一旦真的出現貸款無法償還的問題,選擇土地經營使用權轉讓方式的借款人可以到當地的農村土地流轉交易中心進行土地經營使用權的轉讓;選擇土地經營使用權折價拍賣的借款人則可以通過產權交易平臺進行拍賣,以此來償還所欠的貸款。這樣一來P2P網絡借貸在造福農業現代化的過程中又具備了相對完整的流程體系。
五、后續的問題與研究
即使解決了上文所述的種種問題,對P2P網絡借貸平臺在農業現代化中的運用的研究卻遠沒有結束。一方面,國家還是需要推動有關土地抵押貸款的法律的制定。另一方面,農村土地的經營使用權流轉體系不夠健全,抵押物處置流程尚未完全,許多操作流程沒有細化完善并且缺少拍賣功能。筆者的學識有限,對于P2P平臺與農業現代化之間還有許多機遇與問題沒有發現,還需要后續更多的學習與研究。
參考文獻:
[1]雷德雨.美國、日本農村金融支持農業現代化的經驗和啟示[J].農村金融研究,2014(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