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會容
【摘 要】在語文教學中,情感體驗是閱讀教學成功的關鍵。通過初讀、細讀、品讀,讓學生感受語言的精妙,領會語境的深邃,獲得情感的陶冶;使其口頭表達能力得到鍛煉與提升。
【關鍵詞】小學語文 教學 朗讀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8.17.155
教學中,我們不僅要放手讓學生去讀,還要通過教師的“導”讓學生學會讀的方法,掌握讀的技巧,讀的入情入境,讀的有滋有味。下面,我就如何知道學生有感情地讀,談些膚淺的認識。
一、抓住“基調”
一般地說,每篇文章都有一定的感情基調。朗讀時把握住文章的感情基調,就基本上掌握了感情朗讀的“金鑰匙”,就能把文章所要表達的感情通過朗讀較好地再現出來,達到讀者與作者的感情共鳴。當然,不同文體的文章有不同的感情基調,在感情朗讀指導中,要告訴學生,寫景狀物的文章可讀得舒緩、優美些,語調明亮些,語調稍慢些,如《桂林山水》《美麗的小興安嶺》《林?!返?。至于寫人記事的文章,則要根據內容而定:反映新社會人民幸福生活的文章,要讀得歡快些,語調活潑些,如《大海的歌》《花潮》等;反映黑暗社會勞動人民悲慘生活要讀得低沉些、慢些,如《小珊迪》《凡卡》一類文章。誠然,它不可能是一成不變的,就一篇文章而言,有時還要依其行文情感的變化而變化。如朗讀《賣火柴的小女孩》,讀描寫小女孩的“現實”部分,為了表現小女孩命運的悲慘,就要讀得低沉些,慢些;而描寫小女孩的幻想部分,則要讀得高昂些、快些,以表現小女孩對幸福生活的向往。
二、捕捉“提示語”
課文中有些句子,特別是引用人物的句子,本身就是對朗讀的一種“提示”。所以,在指導學生有感情朗讀時,可引導他們找出并體會文中提示語所蘊含的情感,然后練讀,這樣就能讀出一定的韻味。如《珍貴的教科書》第十自然段有這么幾句話:1.我撲在指導員身上大聲喊:“指導員,指導員……”學生根據提示語“大聲喊”,便可知這句話應讀得大聲些、急促些,語調中帶著焦慮,以表現“我”的悲痛與焦急;2.指導員嘴里叨念著:“……書……書”,根據提示語“叨念”學生就能懂得這句應讀出“連續不斷的小聲呼喚”,以體現指導員一心想著書,所以一醒來就反復低喚著“書”的心情。
三、比較閱讀
采用師生朗讀對比,區分出師生朗讀的不同之處,使學生感悟朗讀的技巧,從而進入角色。把課文讀好是目的,但不可忽視實現目的的手段。即引導學生對別人的朗讀效果認真品析、體會,并充分討論,闡明對同學朗讀質量評價的觀點和理由:好,要講明好在哪里;不好,要指出怎么不好,應該怎么讀,為什么要這樣讀。這樣訓練,不僅觸及于語言形式,還深入到內容,不僅觸及于技巧,更深入到感情。長期堅持這樣的訓練,可幫助學生找到較好的感覺,大幅度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如《再見了,親人》中有這樣一句話:同志們傷心地痛哭起來,你卻把腳一跺,嘴角抽動著狠狠地說:‘媽媽,這個仇一定要報’,教學時,我先讓學生輕聲練習有感情地朗讀。但我在巡視過程中發現有部分學生讀得不到位。于是,我有意識地請了一位同學來讀,然后,請同學們們相互評議。學生在互評互讀的過程中思維活躍,有的說:“‘腳一跺’說明小金華對敵人十分憎恨,報仇決心大,應該讀重一些?!庇械恼f:“‘嘴角抽動’應該……”隨即示范了一下,說:“這樣讀才能看出小金華的悲痛,但又忍住沒哭,她是多么剛強啊!”有的說:“‘一定要報仇’要讀得鏗鏘有力,因為小金華報仇的決心很堅決?!贝藭r我再讓被評議的學生反復試讀,掌握讀的技巧。
四、補足朗讀
在“以讀代講”的閱讀教學中,除讓學生認真讀懂課文原句段外,有些句段還應引導學生讀出字詞的弦外之音,讀出課文句段中因簡縮、跳躍等原因而形成的“空白”內容。這也是訓練學生讀懂課文的一種重要的朗讀方式。如《白楊》中的一段是:
他們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媽媽也在新疆工作。他們只知道爸爸這回到奶奶家來接他們,到新疆去念小學,將來再念中學。他們只知道新疆是個很遠很遠的地方,要坐幾天火車,還要坐幾天汽車。
我在教學中采用了補足朗讀法,現摘其片斷如下:
師:(讀課文)“他們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媽媽也在新疆工作?!笨墒撬麄儾恢朗裁矗?/p>
生:(補足)他們不知道爸爸為什么在新疆工作,媽媽為什么也在新疆工作。
師:(讀課文)“他們只知道爸爸這回到奶奶家來接他們,到新疆去念小學,將來再念中學。”可是他們不知道什么?
生:(補足)他們不知道爸爸為什么這回到奶奶家來接他們,到新疆去念小學,將來再念中學。
師:(讀課文)“他們只知道新疆是個很遠很遠的地方,要坐幾天火車,還要坐幾天汽車?!笨墒撬麄儾恢朗裁??
生:(補足)不知道新疆究竟是個什么樣的地方。
“補足朗讀法”更多的是在具體內容空白處補足朗讀。
五、變式朗讀
在講讀課文中,教師有時可通過變換語調語氣來朗讀課文的語句,讓學生進行比較品味,這是語言訓練中品詞賞句的一種較好方法。如《瀑布》這首詩的最后一節,描繪了瀑布的形態:“好偉大呀,一座珍珠的屏!時時來一陣風,把它吹得如煙,如霧,如塵。”這正是作者對瀑布的由衷的贊美,也是收束全詩的神來之筆。作者妙用一組比喻“如煙,如霧,如塵”,寫出被風吹散的水珠飛揚時的動態,如輕煙裊裊上升,似迷霧朦朧一片,像細塵紛亂飄落,形象含蓄而富有神韻。
在教學中,一位教師首先采用自由吟誦的形式讓學生初步感知風中瀑布的美姿。接著重點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在指導讀“把它吹得如煙,如霧,如塵”這句詩時,讓學生按頓號和逗號兩種不同的標點法朗讀,進行對比分析,想想使用哪種標點朗讀更恰當。這樣使學生體會到用頓號,停頓短而均衡,語調顯得平淡;用逗號,聲音輕而舒緩,能讀出作者看得出神入迷的樣子。最后,再讓學生隨著優美動聽的樂聲,表情朗讀,口誦心惟,從內心深處去真切地欣賞瀑布的縹緲、朦朧、纖美,讓他們沉浸在美的享受之中。變式朗讀主要是變換語氣語調語速等。又如《鳥的天堂》中的末句“那‘鳥的天堂’的確是鳥的天堂??!”若以陳述的語調變讀,作者那種直抒胸臆的情感則難以表達出來。通過比較變讀,同學們就能更好地領會作者遣詞造句的精妙之處。
無論怎樣指導朗讀,其根本目的在于使學生感悟課文主旨,品味文章情感,領悟表情達意之法,練就學生自能讀書的本領,最終在讀中積累,使學生的語文素養得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