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剛
【摘 要】實施新課改以來,在實施有效備課與有效課堂上的實踐中,在作業設計與布置方面,我們許多教師往往過多地依賴教材,“迷信”習題集,對作業的設計與布置認識不足。如果作業設計與布置不科學,不僅加重了學生的課業負擔,而且制約了學習的靈活性,扼殺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因此,農村小學數學作業設計與布置就必須遵循作業設計原則和學生特點,設計并優化作業,通過選擇性、多樣性、趣味性、知識性、拓展性、開放式的教學策略,改革創新課內外作業,讓學生自覺、主動、積極地完成作業,并享受作業帶來的成功與快樂。這樣才能由“要我做”轉變為“我要做”。
【關鍵詞】作業設計與布置 小學數學 策略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8.11.041
當前農村留守兒童在急劇增加,留給我們農村小學數學教師一大難題,作業布置了,可高質量完成作業的人是寥寥無幾,更有甚者是幾乎不完成作業,究其原因很簡單:做不起,沒有教。這種現象,已成了我們農村教師值得反思的問題了。
一、數學作業設計與布置的原則
如何以新課程標準為依據,設計出新穎、有趣、開放的新型數學作業,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應引起我們數學教師的重視。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我認為小學數學的作業設計應遵循以下一些原則。
(一)讓趣味性的作業,調節學習的心情
在小學生的眼里,那些新穎、生動、靈活多變的事物往往更容易引起興趣,促使他們的思維始終處于積極狀態,產生強烈的求知欲,使其進入最佳學習狀態。根據這一規律,我們在設計作業時,就應該多設計一些具有童趣性和親近性的作業,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成為一個樂學者。
(二)用實用性的作業,還原數學的本質
《課程標準》強調指出:數學學習應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小學數學課本的編排也極力貼近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本著這一目的,我們在作業的設計上,應把數學作業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合,常布置一些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的作業,可以培養學生用數學知識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讓所學的知識得到應用拓展與延伸。
(三)設探究性作業開拓創新的空間
新課程倡導學生積極探究,獲取信息,創新知識,培養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長期以來,有人往往把作業的功能定位于“知識的鞏固”和“技能的強化”上,導致作業陷入了機械重復、單調封閉的誤區。教師布置作業總是本著面面俱到,多多益善的原則,認為學生做得越多,記得越牢,將來學生的能力也越高,然而,真實情況卻恰恰相反,這樣的作業制約了學生多種能力的發展,這也是許多老師困惑“我都讓他們多次練習過,為什么還有那么多錯題”的深層原因。為此,在作業設計時,要根據教學內容以及學生已具有的數學活動經驗,設計一些以學生主動探索、實驗、思考與合作為主的探索性作業,使學生在數學活動中成為一個問題的探索者,這樣完成的作業印象深,效果好。
(四)以層次性作業體現個體的差異
由于受天賦、家庭、教育等各方面的影響,學生之間的數學知識和數學能力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如果讓有差異的學生做無差異的作業,必然會造成一些學生“吃不飽”。一些學生“不夠吃”的現象。因此,在數學作業的設計上,我們不能搞“一刀切”,應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針對學生的個體差異設計不同的作業,使我們的教學面向全體學生,讓不同的人在數學學習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二、作業設計與布置的策略
新課程下的數學作業不僅是對課堂所學知識的鞏固,更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和拓展,不僅要注重知識的獲取,更要注重能力的培養。如果我們懂得如何利用作業這一途徑的話,它將大大促進學生的學習能力的提高。
(一)策略一:針對性作業提高效率
作業的設計一定要從教材內容和學生基礎(即教情和學情)這兩個方面去考慮,做到有的放矢。須從“度”和“量”出發,兼顧不同學生的需要,使所有學生練在實處,練有所得,從而真正地實現“練在關鍵”。
l.專項、驗證性作業。教學中對于學生很難理解的關鍵之處要重點花時間進行專項練習,在新授課的時候讓學生先通過猜想或動手操作,再進行驗證,針對授課內容的知識點和學生的認知規律,教師可以在知識的核心問題上精心設計一些專項練習,爭取在短時間內將重點突出練,以達到鞏固新知,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的效果。
如:《除法的認識》教學時,主要任務是“分”:把6個蘋果分給2個小朋友,可以怎樣分?那平均分給2個小朋友呢?這樣學生在“分”的過程中理解“平均”的意義,從而理解除法的意義。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教學效果好。
2.變式性作業。美國教育家奧蘇貝爾認為:“有意義學習的根本要素是新知識與學習者原有知識建立合理和本質的聯系?!痹诮虒W中,提供充分、全面的變式題能幫助學生進一步認識事物的本質屬性,從而更準確地理解概念,促進學生有意義的主動學習。作業中可設計一些變式練習,幫助學生克服定勢,促使學生的認知內化。如:《有余數的除法》教學,基本練習之后,可進行如下的變式練習:16÷5=3……(1),(16)÷5=3……l,16÷(5)=3……1以訓練學生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去認識同一問題,從而使學生的認知結構更完善。
(二)策略二:層次性作業關注差異
《數學課程標準》提出;“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每位學生在學習上都有差異,這種差異是客觀存在的。作業設計時,要針對學生的差異,設計多層次的作業,給學生留有自主選擇的空間,充分發揮他們的學習主動性,讓他們各取所需,自主選擇作業的數量與難度。
在教學中,我一般把作業分成“三星”,“一星”題為每位同學必做題;“二星”題是提高題,班上10%左右的學生不作要求;“三星”題為選做題,供有興趣的,學有余力的同學討論。根據學生的實際,分層設計作業,讓不同水平的學生自主選擇,給學生作業的“彈性權”,實現“人人能練習,人人能成功”,讓學生學有所得,練有所獲。
(三)策略三:多樣性作業一激發興趣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眴渭兊摹坝嬎恪薄皯谩边@類作業是一種機械勞動,長時間的練習對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效果不是很理想。蘇霍姆林斯基說得好:“學生帶著一種高漲,激動的情緒從事學習和思考,對面前所顯示的真理感到驚奇和震驚,在學習中意識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體會到創造的快樂,為人的意志和智慧的偉大而感到驕傲。這就是興趣。”作業的設計要注意到題型的多樣化和解題方式的多樣化。因此,作業形式要靈活多樣,以利于激發學生作業興趣,發展個性,誘發探索行為,培養創新精神。
首先,多樣式作業,能增強學生思維靈活性、新教材為老師的創造設計留有極大的空間,如我們可以對教材中提及的習題進行改編,設計成為填空、判斷、選擇、改錯、連線、動手操作等題,使習題多樣化,富有思考性、操作性、靈活性和趣味性。如下:
1.按規律填數:8、4、2、( )、0.5、( )
2.填空:8:10=40÷( )=96:( )=( )%通過多種題型練習,不僅有助于加深理解所學的數學知識,而且有助于發展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并激發學生思考問題的興趣。
其次,游戲式作業,能激發學生興趣。游戲一直是低年級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將所學的知識寓言于游戲中,可以提高學生作業的積極性。我們可設計一些靈活有趣的游戲,如可模仿走獸棋的游戲規則,學生通過擲骰子確定點數后沿一定的路線前進,然后不時遇到一些與計算有關的問題障礙或好運氣。比如:捉到食物,向前進3格;說出8+6=?同時抽一張幸運卡(幸運卡設置幾種類別,可以是看圖形式,也可以是口算等)學生對此類游戲式作業樂此不疲,抓緊所有時間,在玩中學習,在學習在體驗知識的魅力、成功的喜悅,這種游戲在家長方面也得到了比較好的配合和收效。
(四)策略四:開放性作業——發展思維
設計巧妙、內容豐富、形式新穎、解決問題具有發散性的開放性作業,為學生提供了廣闊的思維空間,學生可以運用所學的知識與方法,得到自己認為滿意的答案,較好地激發了學生探索、發現的創造意識。因此,設計作業時有意識地設計一些能開拓學生思路的開放題,有利于學生自主探索解決問題,讓不同水平的學生展開發散思維,大膽創新,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和創新意識。
(五)策略五:操作性作業——開闊學生思維
操作性作業是指通過學生的實際操作(如試驗、測量、制作等),根據學生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得到的現象、實物、數據等,進行分析、推理、判斷或計算,以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的作業。動手操作能夠激發學生創造的欲望和靈感,能調動各種感官配合工作,有效地刺激大腦眼層,使大腦處于一種高度的興奮狀態,有利于學生學活知識。
如教學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形的認識后,我讓學生從學具盒里找出這些圖形并動手擺一擺、拼一拼,拼出你喜歡的圖形,再在四人小組里交流,你拼的是什么?你用了幾個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形?然后互相欣賞。學生有的拼了一只雞,有的拼了一只蝴蝶,還有的拼了一張臉,真是豐富多彩。這樣的作業不僅鞏固了所學的知識,而且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我認為數學教育的目的是培養有思想有創新能力的人,而不是做作業的“機器”。所以在設計作業時,能少一分形式,多一點實質,設計出真正適宜學生的有效作業,使其最大發揮作用,促進數學教學質量全面的提高是我們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