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勇
【摘 要】高中階段語文是一門極其重要的學科,因為它不僅僅培養了學生的語文素養,還培養了學生的道德品質,這對學生將來進入社會是一個很大的幫助,同時,語文也受到師生的共同關注。因此,學生在學習時,應當積極發揮自己的思維能力,教師要給予學生廣闊的空間去思考、提問,這樣才能夠真正培養出高素質的人才,促進學生的均衡發展和個性化發展,建立有序的課堂環境,全面促進學生的道德、智力、身體和審美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高中語文 教學效率 提高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8.11.149
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發展,高中語文教材中的人文性也逐漸增強,學校和社會也越來越注重培養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培養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已成為廣大教師肩負的歷史重任,也是新課改對語文教學提出的新要求。但是以高考為目的的考試文化遮蔽了語文教學的原生性目的,教師往往片面地重視理論知識的講解,忽視了學生語文興趣的培養和學生語文素質的提高,只是在為考試做準備,導致語文課堂趣味性逐漸減少,現在的語文課堂顯得沉悶而缺乏活力。《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要求轉變教學方式,注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使語文教學擺脫枯燥無味的現狀,切實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因此,教師要不斷完善高中語文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以便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
一、認清當代語文教學的本質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個“交際”,一個“人類文化”,兩個“重要”,表明了在課程性質上的傾向性——語文課程具有工具和人文的性質。新課程標準不僅給語文定性為工具,而且突出貢獻這個工具的個性特征:交際工具,負載文化的交際工具。社會交際的言語必然是對語言的具體運用,人們憑借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以及用語言形成的文章、文學作品等為樣式,用來互通信息、交流思想、傳遞感情、協調工作、組織社會生活,維持社會的存在和發展。語文課的主要任務主要是通過語言的學習、感悟去培養情感,陶冶審美情操,弘揚中華民族的人文精神。語文是負載文化的交際工具,這個語文的新性質給語文學科以堅實的理論基礎和正確方向。
二、善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眾所周知,學生對娛樂消息、體壇消息等“課外”的東西往往了如指掌,說來頭頭是道,即使一目十行也是過目不忘,原因何在?我想這恐怕就是一個人的興趣使然吧。他們是在極輕松,即毫無學習、背誦等壓力的情況下掌握一切的。相比較而言,在教學中,老師要想讓學生記住幾首詩或者幾句古文卻顯得那么難,“一模一樣講三遍”還是絲毫不見效,最后害得老師不得不拿出“殺手锏”:抄,你給我抄幾遍幾十遍。可即便如此,沒多少時間學生又忘光了。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孔子這句話恐怕已經為我們揭示了一個怎樣才能取得好的學習效果的秘密,那就是對學習的熱愛。興趣才是成功的前提,所以我們的課堂不僅僅是照本宣科完成知識的傳授,更是要藝術化些,把教學內容設計得讓學生樂于接受,想辦法把學生的熱情調動起來,讓學生從思想上重視課堂活動,對課堂產生情感依賴,以此保證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有效性。
“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語文課堂上的研討不同于數學題只能有一個答案,文學作品的主題具有多樣性,需要從不同的視覺角度去欣賞和評判,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去選擇,可以激發學生創造、表現的欲望。教師把學生的社會經歷、生活體驗、所見所聞引入課堂,讓學生各抒己見,促進他們的學習興趣,激活課堂氣氛,這樣學生就能真正體會到課堂是他們學習的樂園。從而學生就會真正地喜歡語文,喜歡上語文課,這樣語文課堂的教學效率自然就高。
三、掌握高效教學的策略
要使學生形成探究性學習方式,應著重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教師的教學行為應當轉變。教師應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變為學生學習的參與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改變傳統教學中學生消極被動地接受知識的狀態,把教學看成學生通過探究性活動主動建構學習的過程,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給學生心理上的支持,注意培養學生自覺、自律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第二,培養學生大膽質疑的習慣。“問”是培養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的切入口。有人說,學習的過程是從“無疑”到“有疑”再到“無疑”的過程。只有學生有了疑問,才會產生探究的興趣。因此,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提出自己的疑問,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發言,讓學生在探究中尋找答案。
第三,培養學生思維方法。
1.打破定勢,反向思維,引導學生發現問題。要善于指導學生從習慣性思維模式中跳出來,打破思維定勢,試著進行反向思維,引導學生用批判的眼光看事物,從中發現問題。
2.曲設情境,發散思維,啟發學生梳理問題。曲設情境,廣開言路,多向思維,使學生在思維的發散中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但在曲設情境時,一定要設計具有開放性的問題,從而引起學生興趣,幫助學生拓寬思路。
3.挖掘難點,探究思維,培養學生解決問題能力。在新課程改革下的語文探究式學習中,教師要善于捉住疑難點,引導學生探究性思維,讓學生去發現和探究疑難、突破疑難,然后陳述出來。
第四,教學評價中增加學生創新比重。教師評價對學生學習行為的塑造有很大作用,提倡探究性學習方式,就要在教學評價中,要突出學生探究性學習成果的獨創性,最大限度地增加學生創新的比重。只有這樣,學生才會品嘗到探究性學習的甜頭,重視這種學生方式與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讓能力較強的有特長的學生主講他們喜歡的課文。在這之前,一般要對上課的學生進行個別輔導,讓學生和老師一起參與備課,查找資料,提供需要的教學參考書等,學生還可以向教師詢問與上課有關的問題。總之,為了上好課,學生可以依據自己的意愿,大顯身手,包括對教具的使用。
參考文獻
[1]胡豐產.讓思維綻放如花:提高高中語文課堂有效性方法初探[J].讀與寫雜志,2012,7(7).
[2]陳麗容.新課程背景下高中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實施[J].新課程研究,2009,7(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