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莉娜
【摘 要】相較于小學和初中的語文,高中語文對學生有較高的應用能力和審美、探究能力的要求,因此,教師的課堂教學效率和引導越發重要。教師應更加重視課堂氣氛的推動作用和學生的主觀感受。
【關鍵詞】高中語文 教學效率 課堂氣氛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8.11.154
近幾年,高中語文的重要性越來越顯著,在教育發達的強省,語文更是日漸成為一個難點,語文素養和應用能力的高低在試卷中被逐漸放大。但很多學生對語文學科的重視遠不及數理化等理科學科,且由于學科的自身特性,語文課堂相較理科,較為枯燥,所以許多學生的課堂表現不盡如人意,導致課堂教學效果較差,反映到試卷答題上也是問題重重,學生的語文素養較低。因而課堂教學效率問題是廣大教師必須解決的一個重點,在此,我有以下三點看法。
一、重視課堂氣氛的培養
(一)改善課堂講學方式
我曾經在學生中展開調查,結果顯示,呆板、嚴肅的課堂很容易讓學生感覺乏味進而在課堂中各種小動作頻出,學生的學習效率大打折扣,而學生應答的不積極也對教師的課堂教學進度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因此,教師應改善枯燥的教學語言,增加一些講課的激情,多融合當下熱點的時事事例,以趣味的語言結合教學,提高課堂教學的吸引力。同時教師在一些問題的討論上可以放開學生的思維范圍,嘗試采用小組討論的方式,使學生拓展多個角度的思考方向,提高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活躍課堂氣氛,帶動每個人參與思考,教學效率與效果也就會有顯著提高。
和諧、寬松、輕松的教學氛圍對于課堂教學效率是大有裨益的,教師應當對教學充滿熱情,不要局限于傳統的刻板、嚴肅的教學方式,應使學生多體驗到語文學科的獨有魅力。我作為教學前線的一名語文教師,曾有幸到一些重點高中走訪學習,他們的學校除了教學設施先進,學生的基本素養高,教師的知識儲備豐富和教學經驗豐富外,十分鮮明的一點就是教學課堂生動有趣,學生都能積極融入并活躍思考,這一點十分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學生本質上是一個人,會被情緒所影響或帶動,倘若教師上課充滿激情,講解得形象生動,學生也會受教師的情緒所感染,不由自主地被代入教學情境。反之,若一位教師上課十分嚴肅,甚至于對學生有些苛責,可以想象這位教師的課堂能有多少學生愿意去參與,愿意與教師進行思維的溝通與交流。所以教師不要被自身身份所局限,在教學上要愿意去做學生們的朋友,溫柔、積極地去引領他們,而非如古代教書先生一般,刻板古董不知變通。
(二)多利用視頻、音頻等教學工具
在聽高中重點教師講課時,我還注意到一個現象:幾乎每一位教師課前都會放一段關于這堂課教學內容的拓展視頻或是一段名家朗誦的課文等等。語文作為一門人文學科,加上漢字數千年的文化沉淀與積累,自身就飽含理科所不具有的人文魅力,故而課前的一段視頻或音頻可以早早地將學生帶入教學情境,感知課文中人物的刻畫,培養上課的氛圍,同時也增加了學生對語文知識的累積,潛移默化地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百利而無一害。并且視頻中專業教師的解讀也能對學生的思維方向起一個良性的引導作用,后續教學內容的開展也更為簡易。平常教師總是習慣于自己在課堂對課文內容進行剖析,與學生的交流思考僅僅局限于點名回答問題,這樣的教學方式除了枯燥乏味以外,課堂的氛圍也十分緊張,學生們不易代入教學情境,并且這樣千篇一律的教學方式十分不利于學生的興趣發展。而適時地穿插教學小視頻和音頻,借助多種媒體教學工具,會使教學內容更為有趣,提高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活躍教學氣氛。
二、靈活調節教學內容,避免機械性教學
很多教師在教學一線從事教育工作多年,習慣了分析欣賞一篇課文從時代背景、中心主題、表現手法出發,緊摳文章的字眼分析作者的感情,對學生提出的思考問題也是大同小異。導致學生思維模式的固定,分析每一個句子的亮點、文章的中心思想等思考角度單一,對文章的鑒賞能力難以有長足的進步。甚至在應考的壓力下,許多教師推行答題模板這樣一種解決方式,問題的答案逐漸僵化,思維更加被模板所局限,學生對語文這門學科的探索與學習興趣也被日漸磨滅。應試的壓力本就十分大,加上高考的試題也越發的靈活,對學生的思維深度要求更高,所以教師的這種做法已經違背了語文學習的發展趨勢,應當改變這種機械的教學方式。
作為教師本身可以增加對文章的深入理解,不局限于文字的本身,可以拓展到對作者的剖析,再往回引入到文章。鼓勵學生進行自我思考,支持他們提出自己有價值的想法,并與全班一起討論分析。
比如,一篇文章中,有一處描寫十分精彩,可以先讓不同的學生分別發表自己的想法,然后大家一起討論每個學生分析中的優點與不足之處,并加以整合,這樣得出的答案會比一個人所想的更全面,同時十分有效地使更多學生參與進來。所謂一萬個讀者有一萬個哈姆雷特,思考的廣度更大,同時也能使學生們更深入地體會語文的魅力。在課后作業的布置方面,在學習初期可以增加一些有趣的小作業,以培養對語文的興趣為主,例如:欣賞某篇課文的戲劇、閱讀某個作者的個人自傳,再讓大家互相交流自己的感受,寫一篇簡要的觀后感或讀后感,這樣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也得到提高。
三、關注學生的主觀感受
語文課堂的直接作用是教授學生語文知識,提高語文素養,學生是理所應當的主體。在實際教學中,卻存在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的脫節問題,教師在課堂上拋出一個問題,卻沒有學生愿意去回答,只能由教師自問自答,課堂死氣沉沉,枯燥乏味。在我看來,除了教學手段和課堂教學氛圍之外,教師還要考慮到教學內容設計上的問題,思考為什么學生少有響應,問題的編排是否合理,講解速度是否過快等等。學生是教學的主體,那么必須要根據學生的課堂表現和主觀感受來調整教學設計和任務安排??刂坪谜n后習題的難度,防止學生因為太難而對語文學科望之卻步,喪失了學習的興趣。教師在課余也要樹立平和、易于交流的教師形象,多與學生交流,聆聽學生們對于教學內容的意見,學生對于教師的好感同樣也會增加對語文學科的興趣和學習動力,二者相輔相成。
總而言之,教師作為學生學習道路上的明燈,更應及時更改自己的不足之處,努力提高教學效率,真正地將語文學科的知識傳授給學生。時代在不斷變化,教師的教學同樣不能固守成規,以學生為主體,提高學生的參與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