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丹
【摘 要】語文作為基礎學科,承擔著啟蒙學生文學思想,提高學生文化素養的責任。學好語文是更好地學習其他學科的基礎。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較為基礎,但是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小學語文1-6年級的課程里包括學習拼音、認識并書寫簡單的漢字、閱讀理解簡短的文章、寫作等等,這里我們主要探討詩歌學習的重要性以及怎樣高效率的學習詩歌。
【關鍵詞】小學語文 詩歌 教學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8.11.180
中國的詩歌文化源遠流長,《詩》三百,是古代勞動人民創作的最早的詩歌。詩歌是一種用簡潔凝練的語言抒發感慨的文學形式,它不同于散文的辭藻細膩,一首詩寥寥數十字就可以深刻的表達作者所思所想。詩歌既包括古代詩詞也包括現代詩。小學語文課本中的詩歌大都較為淺顯易懂,適合學生熟讀背誦。許多詩詞即使多年未見仍然記憶猶新,比如“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這樣的詩令人記憶格外深刻,可見一首朗朗上口的詩歌對人的影響深遠。另外,優秀的詩歌陶冶學生的情操,在小學階段塑造學生的文化內涵,為后期深入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因此,探討小學語文詩歌的高效教學方法顯得尤為重要。
一、由表及里、感受詩歌美
(一)領略詩歌音韻美
詩歌有一個突出特點:具有音韻美。婉約清新的詩歌令人口角噙香,讀來不禁輕聲細語;豪放壯闊的詩歌令人心潮澎湃,讀來需得鏗鏘有力。再有,詩歌注重韻律工整,平仄相對。小學語文學習伊始就是學習拼音,學生需要大量的讀誦文字,這時大聲的朗讀課本中的詩歌,可以使學生領略詩歌的音韻,在平仄起落中感受到文字聲韻的魅力。收錄到小學語文課本里的詩歌往往篇幅較短,適合語文初學者閱讀。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適當加大詩歌朗讀的分量,讓學生認識到詩歌的魅力所在。
(二)領略詩歌畫面美
隨著學生所學知識的增加,詩歌教學不能僅停留在朗讀,可以進一步深入到詩歌的畫面感中。
1.畫面美——易于聯想。老師引導學生閱讀詩歌后,讓學生想象自己是詩人徜徉在文字的海洋里。例如,唐代詩人李白的《靜夜思》,可以想象出詩人孑然一身,獨在異鄉,遙望窗外的明月,思念起故鄉的親人。老師在教學過程中作為引導者,幫助學生剖析詩歌中的意象,引導學生自主思考,可以使學生加深對詩歌的理解。一首詩歌具有了畫面感,可以擺脫文字的束縛,幫助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帶他們領略廬山瀑布的壯闊、初夏小荷的秀美、兒童散學后放飛紙鳶的天真爛漫。
2.畫面美——色彩搭配豐富。代詩歌中不乏色彩元素的出現,小學二年級課文《贈劉景文》中,一句“一年好景君須記,正是橙黃橘綠時”,鮮明的在我們眼前呈現出秋日的景象;再如《春日》中的“萬紫千紅總是春”生動的展現出了春天百花齊放的燦爛景象。詩歌中的多樣色彩為詩歌進行了精彩的點綴,使詩歌擺脫沉悶與沉重感,也讓學生更好的將詩歌更好的轉化為畫面感,對詩歌加深理解。
3.畫面美——動靜結合。詩歌中往往具備多種意象,組合成一幅生動的畫面。單純的靜物或許會使詩歌禁錮在紙上,缺乏靈氣,單純的動態又不免陷入聒噪。而優秀的中國古典詩歌很好的做到了動靜結合,杜甫的《絕句》一詩極為絕妙,前兩句里的黃鸝與白鷺動態感十足,仿佛躍出紙張,后兩句里卻是靜靜地停泊了船只。動靜結合體現了充滿靈氣的畫面感。
(三)領略詩歌意境美
學生在認知到詩歌的外在美后也應當深入體味詩歌內涵。老師應當有意識的指導學生深入學習詩歌。詩人寫作詩歌必然是有感而發,融入了自己的感情在內,學習詩歌時應當事先對詩人本身有所了解,再次要了解詩人所處的時空環境、時代特點。譬如,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時代,他的詩就縈繞著憂國憂民的哀傷;李白生在盛世,且生性灑脫,他的詩就具有濃濃的浪漫主義色彩。老師可以讓學生想象自己是詩歌的作者,設想自己如果生活在那個年代,如果自己遠在他鄉,如果自己所處邊疆,會有怎樣的感想。意境美自然也是情景交融之美,學生在鑒賞詩歌時可以從詩中意象入手,如出現大雁、柳枝、明月,可以想到思鄉之情。小學詩歌中的意境一般不會過于沉重艱澀,對學生加以引導提示,就可以收到效果,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探索,讓學生借助詩歌的鑒賞了解中國傳統文化。
二、多種方法并用,提高詩歌學習效率
小學生接觸語文較為淺顯,因此對詩歌的學習不可過于深奧,以免使學生產生畏懼感,對詩歌失去興趣。
(一)注重積累
古語說: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學生在小學階段就應當開始積累古詩詞,為今后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積累詩歌首先要熟讀,除去學習課本里的詩歌外,老師還可以結合課程標準,選取一些課外的詩歌讓學生積累,擴大閱讀量。每天學習新詩歌、復習原來所學的內容,逐漸的讓學生背誦。在檢查背誦成果時,也要注重檢查方式的多樣性、趣味性。比如采取速寫比賽的方式,出一張詩歌填空的試卷,規定時間內,幾組學生答題最多者獲勝;再如,采用“飛花令”的方式,提出關鍵字“花”“月”“酒”等,學生們答出含有這些關鍵字的詩句,回答多者獲勝。
(二)整體把握,切忌鉆牛角尖
在教授詩歌時,要注意學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處在小學階段的學生,求知欲強,想象力奇特,但知識儲備有限,且思維較為簡單直接,面對困難容易放棄。如果在學習詩歌時,過于追求深刻,咬文嚼字,會使學生感覺詩歌枯燥無味,不能領悟詩歌真正的含義所在。應當做到整體把握詩歌大意,由學生自己挖掘內涵,開發想象力與實際應用與能力。結合前文所說詩歌具有音律美,老師可以舉辦詩歌朗誦大賽,借此機會為學生指導朗誦技巧。一方面讓學生在朗讀詩歌時,感受抑揚頓挫的聲韻魅力;另一方面,培養學生上臺講話的勇氣與自信。結合詩歌的畫面美,可以與美術老師交流合作,指導學生進行詩配畫,即選取一首喜歡的詩,根據詩文意象,畫一幅畫,這樣加強學生對詩歌的理解記憶。結合詩歌的意境美,可以讓學生根據喜好,創作舞臺劇,老師在劇本寫作中給予指導,由學生扮演詩歌中的人物,更加深入的體會詩歌內涵,與詩人產生情感共鳴。
三、結束語
詩歌是文學長河中璀璨的一顆星,歷經千百年的歷史,仍然觸動人們的心靈。讀詩使人靈秀,在文化知識奠基的小學階段,讓學生領悟詩歌魅力是極為重要的內容。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我們應當掌握豐富的理論知識,更應當借用靈活多樣、富有趣味性的方法幫助學生愛上詩歌,高效率的學習詩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