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堯
摘要:意思表示作為民事法律行為的基礎,其真實性關乎法律效力的判定。人身保險合同因為其保險標的特殊性,保險合同的有效性應該充分考慮投保人的真實意思表示,減少司法糾紛,避免保險人的合法權益受到損害。
關鍵詞:投保人;意思表示;瑕疵意思表示;可撤銷制度
意思表示作為一個基本的法律概念,與保險合同中的投保人有著十分緊密的聯系。探索投保人的真實意思表示具有重要作用。
一、意思表示的內涵
《德國民法典》最先使用意思表示這一專業術語,它是現代法律行為的核心構成要件和本質特征①。意思表示是指法律主體為了獲得一定私法效果將內心意思表現于外部的法律行為,由主觀要件與客觀要件構成,表意人的表示行為即客觀要件,而表意人的內心意愿則構成主觀要件。
依據內心意思劃分為三個流派:意思表示行為說、效果意思說、意思表現說。三者爭論的焦點在意思表示主觀要件的構成上,而主觀要件的效果意思與表示意思認知也大致相同,具體而言就是其是否包括表示具體內容的意思要素——目的意思這一特征②。雖然在法律實踐中,第一種學說的可操作性更大,但是深入思考,目的意思是意思表示得以成立的基礎,沒有目的意思不能構成意思表示,本文支持效果意思說。
《德國民法典》將意思表示與瑕疵的意思表示區分開,認為意思表示無瑕疵才是民事法律行為成立的基礎。有瑕疵的意思表示是指行為人因為不自由、信息不對稱等因素導致的意思表示不充分,依據私法自治的原則,會影響意思表示的完全效力③。意思表示瑕疵有兩種:意思與表示不一致、行為人意思表示不自由。
在大陸法系的立法上,意思表示真實作為民事法律行為的有效條件,是指行為人所表達的追求意思與其內心的追求意愿完全一致④。從根本上說,法律追求表意人的真實意思表示是為了維護表意人及表意相對人的合法權益,確保法律的公平公正原則與權利義務對等關系。
二、投保人的意思表示
《保險法》第十條第二款規定:“投保人是指與保險人訂立保險合同,并按照合同約定負有支付保險費義務的人。”依據《保險法》及相關的民事法律,投保人一般包括兩點:投保人應該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以及對保險標的具有保險利益⑤。一般而言,投保人與保險人訂立保險合同,即視為投保人的意思表示。下面以具體案例分析。
李某為妻子廖某在網上購買兩份人身意外保險及一份旅游意外保險,人身意外險保險金額共300萬元,旅游意外險保險金額150萬元,李某忽悠被保險人廖某將受益人更改為自己,婚后2個多月就伙同他人殺害了廖某,以此來騙取高額保險金⑥。依據《保險法》第43條第一款:投保人故意造成被保險人死亡、傷殘或者疾病的,保險人不承擔給付保險金的責任。因此,李某依法喪失保險受益權。廖某親屬請求法院判處保險人賠償300萬保險金及相應的利息,其依據是保險法第42條:被保險人死亡后,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保險金作為被保險人的遺產,由保險人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的規定履行給付保險金的義務:(一)沒有指定受益人,或者受益人指定不明無法確定的;(二)受益人先于被保險人死亡,沒有其他受益人的;(三)受益人依法喪失受益權或者放棄受益權,沒有其他受益人的。保險公司拒絕理賠,因為依據刑事判決書查明和描述的事實,涉案保險是李某購買,保險公司認為,雖然投保單中投保人一欄填寫的是廖某,但是咨詢、購買、支付保險費均為李某,屬于李某的意思表示,涉案合同屬于無效合同。最終法院判決保險人賠償,并給出兩點理由:保險合同是書面合同,應該以保險單記載為準;雖然刑事判決書描述是李某購買,但是法院認為購買保險單是廖某的真實意思表示。
本案中,廖某作為簽訂保險合同的“投保人”,在程序上符合《保險法》定義的投保人,在形式上由于變更受益人取得了廖某的同意而成為真實意思表示。然而由于李某的欺詐,廖某作為被欺詐一方其意思表示不自由,應該屬于瑕疵的意思表示,而瑕疵的意思表示不具有完全的法律效力。而且,從意思表示效果上說,被欺詐人廖某作為“投保人”,目的意思是為了防范意外風險發生,給家庭帶來影響,而實際效果由于道德風險的存在,風險反而增大了,外部表達由于其同意變更保險受益人在形式上與內心一致,但是實質上由于欺詐的存在,與內心所追求的意愿并不一致。另一方面,保險人作為表示的相對人其利益受到損壞,從公平原則來說,由于效力的不完全,此合同雖然不屬于無效合同,但應該屬于可撤銷合同。
綜上,投保人的真實意思表示應該考慮投保人的目的意思。李某不符合現行《保險法》的投保人定義,但購買保險單是李某的真實意思表示,廖某作為“投保人”是其瑕疵的意思表示,保險合同的法律效力是不完全的。
三、結論與建議
在法律交易中,無論偏向哪一方,都是有違平等原則。在判定保險合同糾紛的時候,應該充分考慮投保人的真實意思表示。
(一)設置可撤銷制度
保護消費者的權益固然重要,但是保險人的合法權益也理應得到保護。關于投保人定義的漏洞,可以設置可撤銷制度,賦予保險人可以撤銷合同的權利。其正當性基礎不是為了保護保險人或者保險人只能被動地接受,而在于避免保險合同在簽訂之初就由于保險欺詐地存在而導致地不公平。當然,出于保護消費者權益的目的,可以設定合理的可撤銷期限。
(二)增加投保人的司法解釋
當保險標的是人的身體或壽命時,如果投保人概念界定不考慮真實意思表示,別有用心的人就會利用保險合同的漏洞,損害被保險人和保險人的利益。因此,在處理糾紛時,為了防范保險欺詐和道德風險,應該考慮投保人的真實意思表示。
保險法制定關于投保人的含義時,可以考慮出臺關于投保人真實意思表示的司法解釋,為保險合同糾紛掃除障礙。注釋:
①米健:《意思表示分析》,《法學研究》2004年01期.
②孫靜科:((意思表示效力研究》,重慶大學,2009年.
③季利明:《締約當事人意思表示不真實問題淺析》,《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2年01期.
④高在敏:《論意思表示真實的法哲學價值—兼論法律行為的法理邏輯結構》,《法學評論》2002年03期
⑤孫蓉、蘭虹:《保險學原理》,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15年,第147頁.
⑥王治國、毛麗君:男子殺妻騙保被害人家屬訴保險公司索賠300萬獲支持,http://news.163.cam/17/0516/18/CKIVJ2UE000187VE.html 2017/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