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道善
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我國的小學數學教學也在不斷進行教學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小學數學教學實效性。面對新的教育形勢,小學數學教學工作者應該積極更新教學理念,尋找有效的教學措施,不斷完善教育教學工作,提升數學教學活動的針對性和科學性,為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和自身的教學能力提升提供助力。著重分析新課改理念下小學數學高效課堂的構建措施,以期提升我國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
關鍵詞:新課程背景;小學數學;高效課堂;構建策略
新課程標準下,學科教學有效性的實現成為各科教師深入探討的熱點課題,為進一步落實新課改的要求,小學數學高效課堂的構建就成為當前小學教學工作者共同關注的問題。當前我國小學數學教學質量受傳統教育理念的影響,教學方法選擇上缺乏科學性,導致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高,數學學習效果不佳,思維能力得不到提升。上述問題都急需解決,這也是本文研究的重點。
一、重視教學生活化,引起學生學習興趣
為突破傳統數學教學的局限性,新課改背景下的小學教學應該符合學生的思維發展特征,通過將數學與生活的結合來調動學生數學學習的積極性。例如,在進行“按比例分配”這節課的教學時,我將學生熟悉的紅綠燈引入了課堂,并通過情境的創設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按比例分配”這一部分知識。所以,我先借助多媒體向學生重現了學校附近十字路口的車流量情況,通過合理的引導讓學生對紅綠燈的時間安排進行方案設計。經過討論,學生可以推出結論。可見,通過生活化的教學實例學生會對“按比例分配問題”有一個基本的了解,利于教師的后續教學,這種從生活中挖掘教學素材的方法可以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得到提升,使學生主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進而提高數學學習能力。
二、注重實踐教學,提升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小學數學核心教學目標之一就是要培養和提升學生實際問題的解決能力,而且培養學生的這一能力也是課改的要求,更是素質教育對學生發展設立的目標。因此小學數學教學活動中,教師應該凸顯數學教學的實踐性,使學生在數學實踐活動中逐步提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如學習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后,教師可布置以下作業:讓學生回家測量自己房間的長與寬,門、窗的長與寬,并利用所學知識來測算粉刷的面積。這樣不僅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也能讓學生在知識鞏固中樹立起應用知識的意識。
三、利用微課教學,優化小學數學課堂結構
微課是一種通過移動設備來實現的在線教學和學習模式,以視頻或者音頻為載體來呈現教學內容。而將微課與小學數學教學進行結合不僅能夠擴展學生的學習空間,也能讓學生利用碎片化時間進行學習,進而為鍛煉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打好基礎。例如:在進行“正方體和長方體的平面展開圖”的教學時,考慮到現階段學生的空間立體想象力受限,對這部分知識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所以,我選擇了微課教學,在這一視頻中我直接將正方體和長方體進行了拆分,向學生展示它們的平面展開圖,讓學生通過親眼見證來直接感受和理解相關的數學知識,這樣也能讓學生在視覺的沖擊下找到學習的樂趣。
四、注重評價
在以往的數學教學評價中,我們評價的僅針對是學生出現的一些錯誤,而且,常常以指責為主,久而久之,學生的學習自信心越來越差,學習積極性也會隨之降低。但是,隨著新課程改革理念的深入貫徹落實,“評價”一詞被賦予了更多的含義,不單單是傳統的、單一的指責評價,而是要求教師借助鼓勵性的、積極的評價來挖掘每位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并準確、有效地對學生進行表揚和引導。尤其是對于那些學習積極性較差、不愿意主動參與課堂活動的那部分學生,我們要選擇恰當的評價方式,通過選擇恰當的語言、姿態來推動這部分學生愿意走進數學課堂,進而逐漸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例如:在教學“平均數”這一部分知識時,我引導學生從自己所熟悉的生活入手,將這部分知識與實際生活結合在一起,但為了調動學生挖掘生活素材的積極性,我選擇了物質獎勵的方式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同時,也能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之間的緊密關系。之后,為了讓學生回答“當兩個隊伍人數不均,是否可以進行成績比較呢,并說出為什么”這一問題時,我選擇了肯定性語言評價方式,對回答正確的學生或者是有新想法的學生進行肯定,但是需要說明的是,對于回答錯誤的學生我們也不能否定或者是打擊他們,同樣還是要借助鼓勵性語言進行肯定,但需要在指出錯誤的同時讓學生的自信心也不受到影響。總之,一線授課教師,我們要不吝評價,要借助評價來營造良好的數學學習氛圍,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總之,小學數學高效課堂的建構既需要教師積極開展有效的教學策略研究,也需要學生在教學活動中不斷提升自身的學習能力,配合教師的教學活動開展。有效的教學活動中,學生應該具有主動參與課堂活動的積極性,教師使用的教學方法應該具有科學性,課堂教學氛圍融洽,師生關系和諧。
參考文獻:
[1]曾玉清.淺談小學數學高效課堂的構建策略[J].黑河教育,2016(1):85-86.
[2]葛盼艷.構建小學數學高效課堂的有效策略[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5,12(7):225.
編輯 馬曉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