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榮喜
摘 要:“作后講評課”,顧名思義,就是學生習作初稿形成后,教師指導學生通過不同形式的交流討論來修改完善自己的習作,然后進行針對性的指導,從而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當然,講評課不能只“講”只“評”,更重要的是“指導”。將“課前指導”的工作移到“作后講評”。這種講評課的“指導”,有這樣兩條路可以走,一是從學生寫得好的地方延伸出來,繼續深挖,鞏固并提升學生的寫作水平;二是可以從學生寫得不好的地方延伸出來,指出不足,從而彌補學生寫作上的短板。這種指導從學生的寫作實際出發,從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域出發,而且還來自學生的學習伙伴那里,對他們而言具有很強的心理認同感。這樣的指導就是“以寫定教”。
關鍵詞:作后講評;路徑;實踐
新課標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因而,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這和近幾年名師管建剛提出的“作后講評”的作文教學思路不謀而合。兩年前,系統讀了管建剛老師的“作文教學”系列叢書,通過一年多教學實踐,發現“作后講評”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通過創設大量的語文實踐活動,不斷引發學生自身學習行為的變化,是提升學生習作能力的最佳路徑。
一、作后講評,是提升學生題目力的最佳路徑
往常的“作前指導”,一般都從審題開始,先指名讀題,再指出題眼或需要注意的地方,生怕學生落入題目的陷阱里。指導后,學生的作文呈現出了一片“欣欣向榮”之景,可一到考試,學生又開始抓耳撓腮,不知所措。經過實踐反思,發現問題就在于“作前指導”剝奪了學生先“獨立思考、自我審題”的實踐機會,對于實踐性的語文課程而言,好比讓學生失去了一次次“騎自行車的機會”。久而久之,學生容易養成“作文審題依賴癥”。
從六年級上冊開始,每次單元習作都讓學生自己審題,然后獨立完成,批改后對審題上出現的問題進行針對性講評。剛開始,離題現象十分嚴重,有些是很低級的,如習作二《向父母表達愛》,學生沒有按習作要求親自向父母表達愛,而是隨意找一件記憶當中父母如何對自己關愛的事來寫。盡管萬事開頭難,但正如管建剛老師說的:“要放手讓學生寫,哪怕寫出來的不成樣子,那也是一種真實。寧要真實的貧窮,也不要虛假的繁榮。”隨著時間推移,經過多次實踐之后,學生整體的審題力都有了很大的提升。
作后講評,不僅使學生的審題力得到鍛煉,也提升了學生的擬題力。俗話說:題好文一半。可見好題目的重要性。每次作后講評,都會展示習作中好與不好的題目,讓學生進行對比感受。比如六年級上冊習作二《向父母表達愛》,教師先出示:《父母的愛》《表達愛》《愛的表達》《習作二》……這樣的題目顯然很一般,沒有吸引力,然后再展示另一組題目:《“愛”你其實很簡單》《紙條里的秘密》《紙條上的七個字》《“花兒”的愛》《小話語,大溫馨》《執筆寫愛》……這樣一對比題目好壞就一目了然,再讓學生記下好題目,加深印象。
當然,訓練對于擬題力的提升也是必要的。比如:有一位同學寫表達的過程用了A方案、B方案、C方案,最終才解決問題,但擬的題一般。教師借此展開討論,于是《愛的方案》《愛的方程式》《愛你在心口難開》等好題目便冒了出來。這樣的機會一多,耳濡目染,學生的擬題力自然就水漲船高了。
二、作后講評,是提升學生描寫力的最佳路徑
最能體現一個學生寫作基本功的就是描寫力了。描寫力包括語言、動作、神態、心理等細節。描寫力好的學生,作文基本不存在大的問題,而那些平日里對寫作頭疼的學生,往往寫作的基本功都不扎實。而作后講評,恰恰提供了解決問題的辦法。教師先對學生習作中的細節描寫進行一番研究,發現好的欣賞,針對差的挑刺,對習作中出現的問題進行整合,給出相應的解決方案。
1.作后講評,對句子的欣賞和挑刺有利于學生個性描寫力的提高
學生作文的精彩常常在于能夠寫出富有個性的語言,所以每次作后講評,可以在習作中摘錄一些好句子進行分享,并輔以點評,提供學生借鑒。比如:
【新鮮感的句子】我的表哥“駕臨”福安了……第八天,他終于走了,我高興得不得了,稱他的走是“駕崩”,哈哈哈。——易××《表哥駕到》(教師點評:一個“駕臨”寫出表哥來福安時我的欣喜,而結尾的“駕崩”則寫出了我對表哥的不滿,真是想人所未想,說人所未說,這樣的句子新鮮,使人愛看。)
【現代感的句子】剛鼓起勇氣想對她說聲“媽媽我愛你”時,門外的電話居然在這時響了!天哪!這不是動畫里的情節嘛!這討厭的電話,等下就拆了你!早不響晚不響,偏偏在這個節骨眼上出問題!——林××《一波三折的我愛你》(老師點評:一個“坑爹”,不僅寫出了心中的怨恨,更向讀者展現了這個時代的文字氣息。)
【幽默感的句子】我的泳褲一直在這光滑的石板上摩擦,隨后我感覺泳褲在一點一點地脫落,當我落水時,我的泳褲也不知何處去了?真是“風蕭蕭兮易水寒,泳褲一去兮不復返”啊!我不禁埋怨起我的泳褲來:你說好要一輩子保護我的“小象”的,你這個“負心褲”!——林××《泳褲去哪兒了》(老師點評:幽默的話語不僅使文采生動飛揚,也吸引了讀者的注意力,更寫出了童年趣事特有的那種“風趣”來。)
……
類似的句子還有很多,每次講評,不僅是一次好句子的展示,更是一次學習的機會,得到展示的同學歡天喜地,今后會寫出更有意思的句子,沒得到展示的同學會用心地揣摩學習,期待自己下一次也得到展示的機會。
除了欣賞好句子,當然還要出示一些病句,供學生們挑刺,這樣對提升他們的描寫力也會有很大幫助。
【重復病】當輪到林××說的時候,只見他面對下面許多不認識的同學,他絲毫沒有緊張的樣子。
【錯別字病】一股香味撲鼻而來,讓人的口水“飛流直下三千盡(尺)”。
【冒號雙引號病】妹妹大叫救命啊!救命啊!死人了。
【不加標點病】一到奶奶家媽媽就把我放在一邊坐著之后就跑去幫奶奶做事。
……
除了這些,還有“我病”“再病”等等,每一個新的病例,老師在講評的時候,都會引起學生一陣會心的笑,但笑過之后,被光榮選中的同學會暗暗記住,爭取下次避免;幸運沒被選中的,引以為戒,避免犯類似錯誤。這樣講評下來,學生的用詞會越來越準確,無形中也提升了個性句子的描寫力。
2.作后講評,好的段落的借鑒有利于學生共性描寫力的提升
在研究學生的習作中,如果發現大部分學生不善于寫出內心的話,教師就展示好片段,對比發現其中的寫作秘訣:寫出內心的話;如果學生寫不好人物對話方式,就展示幾段對話描寫,從中引出對話描寫的幾種方式:提示語在前,提示語在中,提示語在后,沒有提示語等;如果學生寫動作很籠統,不到位,就展示好的動作描寫片段,從中勾出幾個連續性的動作,對比發現其中的寫作秘訣:寫好連續性動作……如此不一而足,教學從被動變為了主動,視學生的學情而定,學生出現什么問題,就對應用什么招數,這就是“以學定教”“以寫定教”,真正著力于學生描寫力的提升。
三、作后講評,是提升學生構思力的最佳路徑
小學生對于文章整體的結構把握能力都有偏差,他們往往想到什么就寫什么,作文就顯得散亂無章。而作后講評,對于學生構思力的提升也能產生四兩撥千斤的效應。
例如《一波三折的“我愛你”》,教師出示小作者的思路:(接受任務很吃驚——剛想表達,卻被突如其來的電話給攪了——再次想表達,老媽去關煤氣了——生氣地丟下了“我愛你”三個字。)
讓學生說說他的思路好在哪里?經過討論,發現這篇習作之所以吸引人,就在于構思上懂得抓住一波三折的寫法,這樣作文就不會顯得平淡。然后,教師在黑板上寫下“尋找故事的曲折點”,并列出一波三折的思維導圖,加深學生的印象。
比如講評“家鄉特產”:剛開始很多同學寫得都很普通,基本上和范文里枝干葉花果一個套路,但有一個學生結合產品說明書來寫花生,很有創意。下面是他的構思:
《溪北洋小種花生》
產品名稱:
產品產地:
產品歷史:
產品種植過程:
產品的加工方法及口味:
產品的價值和用途:
產品廣告語:
教師在作后講評課上針對學生缺乏創意這一點,舉了這個例子,然后要求學生發散思維想:怎樣讓你的家鄉特產寫得更有創意?
一討論,好的創意接二連三地冒了出來,經過重寫,有這樣富有新意的作文出現了。
A.簡歷式寫法(《“胖醫生”的簡歷》——寫花生)
B.想象文式寫法(《猴王搬家到穆陽》——寫水蜜桃)
C.通緝令式寫法(《水蜜桃的通緝令》)
D.書信式寫法(《給消費者的自我介紹信》——寫綠竹筍)
綜上所述,作后講評確實不失為作文教學的好方法,它的運作原理和新課標提倡的一樣,讓學生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積累經驗,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老師要做的只是針對學生的表現進行點評,并隨機解決實踐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而這些問題從學生的寫作實際中來,從學生的學習伙伴中來,又切入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域,問題的解決會對學生以后的寫作行為產生深遠的影響。正如管建剛所說的:“一次批改的終結不意味著一次寫作的終結,而恰恰是下一次寫作的蘊伏與發起。”所以作后講評,它不是結束,而是切切實實讓學生習作能力提升的最佳路徑!
參考文獻:
[1]趙亞茹.淺談小學語文的閱讀教學[J].赤子(上中旬),2016(20).
[2]李群.小學習作教學“支架”應用的實踐研究[D].江蘇師范大學,2017.
編輯 杜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