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復磊
摘 要: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多媒體技術的應用也逐漸普遍,為語文教學課堂提供了一個新的契機,以其獨特的方式為語文課堂增添新的活力,激發了他們對語文的學習興趣,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對語文教學的發展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關鍵詞:多媒體技術;初中;語文;有效性
多媒體技術是現代化的產物,是一種利用聲音、圖像、影像來為學生展現豐富的教學內容的方式,這種更為直觀的方式能夠輔助教學老師,增添課堂有趣性,活躍課堂氣氛,增加教學內容,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他們能夠更集中精力地思考問題,從而提升初中語文教學的有效性。
一、多媒體技術豐富初中語文知識視野
由于有了多媒體技術,教師可以基于自己的知識面,從網絡上下載更豐富的學習資源,在課堂上為同學們講解。同時可以通過視頻、影像等讓同學們更為直觀地感受當時的氣氛,身臨其境,將自己融入所感受的環境中。語文的學習本就追求感受,有了多媒體的應用,在激發同學們學習興趣的同時,也能夠擴充他們的知識,開闊視野,陶冶情操。
比如,在教學毛澤東的《沁園春·雪》時,利用多媒體放映圖片,讓同學們感受祖國大好河山的魅力,表達對壯麗河山的敬佩情感,再加上有朗誦的視頻,能幫助他們更進一步理解這首詞的內容,在寫壯麗雪景的背后,實際上表達了作者的遠大志向和雄心壯志,通過多媒體展示的朗誦,同學們嘆服于作者的胸襟,帶著為什么作者會有如此寬闊的胸懷的問題思考,再通過資料的查找、總結,便可以從這一篇文章中得出類似于這種文章的學習方法,豐富他們的知識。
二、多媒體技術創設初中語文學習情境
多媒體在教學中的運用可以結合教學內容,創設一個合理的情境,讓同學們對知識的學習欲望更加強烈,在教學中,通過聲音與圖像的綜合運用,為同學們提供一個更直觀的學習平臺,使他們對教學內容有更為深刻的感受。再者要講求規范使用。這里所說的規范是指在制作課件時不要太講求外觀的復雜,一般以簡潔為主,不要喧賓奪主,掩蓋了原本的內容要點,并且太過復雜的外觀會在課堂上分散學生的注意力,達不到最理想的效果。另外,一些教師直接在網絡上下載課件,沒有經過自己的思考和斟酌,沒有根據課堂內容進行刪減或修改,在課上也是平鋪直敘,沒有生動有趣的氣氛,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興趣也會減少。
比如,在教學曹操的《觀滄海》時,就可以通過這樣的方式來進行,引用一段曹操在朗誦這首詩時的情境,學生就會更深刻地感受到那種雄偉壯闊的氣魄,完全陶醉于這首詩中,與此同時,老師再進行深入的講解,提問學生,這時產生的效果會相比直接教學好得多,也能夠啟發同學們對問題的思考。
三、多媒體技術落實初中語文因需使用
多媒體在教學中廣泛應用,但并不一定意味著在課堂上就必須使用,過度地濫用反而會產生相反的效果。多媒體的運用不能在課堂上占主導地位,它永遠只是一個輔導教學的工具,是為同“學”服務的一種工具。在語文教學中應用多媒體時,要做到創設情境,陶冶情操;借助多媒體,擴大教學內容,開闊視野;指導學生的作文寫作,增加真實情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加他們的求知欲望;提高教學質量,不可盲目使用……
比如,課文《蘇州園林》,這一篇課文的課件可以按照課程的教學需要,選擇插入圖文介紹的方式,展現蘇州園林的寧靜、和諧、優美。這樣會讓學生感受到祖國的風景是多么令人震撼,讓他們身臨其境地感受到山河的無與倫比之處。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工具創設情景,化抽象為具體,這樣既可以和同學們進行更好的互動,又能夠給同學們講解課文的重點內容。
四、多媒體技術豐富初中語文授課元素
教師要根據課程大綱要求認真備課,做好教學的準備工作。在利用現代多媒體教學方式的同時,也要將傳統板書融入課堂上,以此不至于拋棄傳統途徑。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將多種授課元素融入課堂中。在多媒體技術的幫助下,將盡可能廣的知識引用到課堂上來,引發同學們的思考,幫助他們擴大信息資源,了解更全面的知識。教師還可以通過多媒體的使用,了解不同學生的特征,針對不同特征的學生使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實現“一對一”教學,創新教學方式,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然后在課件上設置對教師的評價一欄,這樣既可以了解到自己的不足之處,同時也可以和同學們產生更多的互動,交流情感。
例如,在利用多媒體講解《羅布泊,消逝的仙湖》這一篇課文時,教師可以在網絡上下載相關的學習資源,包括羅布泊的圖片、視頻以及它現在和以前的對比照。這都是非常有效的一種融入元素的方法,通過這樣的內容學習,拓展了同學們學習的內容。羅布泊從一個美麗的仙湖變成了如今我們看到的沙漠狀態,這不禁讓我們感嘆,人類到底做了多少破壞環境的事,才導致現在的結果。通過展示,不斷地提醒同學們環境的重要性,從現在開始培養他們的環保意識,從深層次引發他們對環境的思考,這樣有利于老師了解學生的情感,加強交流,溝通,一對一進行輔導。
綜上所述,運用現代化技術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合理正確地使用多媒體課件對語文教學有著重大的意義,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創設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增強他們的學習興趣,有利于提升初中語文教學的有效性。
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