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紅
摘 要:應該把數學知識和學生的生活實踐巧妙結合起來,增強學生的數學課探究欲望,讓學生能學得靈巧、學以致用,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巧用生活實例的策略。
關鍵詞:小學數學;生活;結合
“生活處處有數學,只有將數學知識與生活實例有機結合,才能發揮知識的價值”,新的《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育應該努力激發學生的學習情感,將數學與學生的社會、學習聯系起來,學習有活力的、活生生的數學。”
一、觀察生活實例,發現數學現象
在小學數學課內容中,“空間與圖形”是四大重要知識點之一。針對低年級的學生,我在講授“空間與圖形”這一模塊的時候,通過分析小學數學教材中的知識,總結出了很多其在生活中的數學原理,有利于引導低年級學生認知數學原理,發現生活有趣的“空間與圖形”素材,提高學習效率,例如:通過觀察常見的水果形狀,圓圓的西瓜;觀察生活用品的形狀,方方的電視機;觀察小動物的特點,尖尖的耳朵等等,這些圖形都可以與數學知識相關聯,對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非常有利。例如,在學習“軸對稱圖形”時,我首先帶著孩子們在課下找到了很多關于小動物、各種植物以及平日常見的物品圖片,然后在班級內開展了 “對著”行動,師生一起談論研究,進而使全體學生非常輕松地了解了對稱以及軸對稱圖形的含義,小學生一邊感受圖形的對稱美,一邊還能將知識點拓展到生活中更多的方面。孩子們看到平時非常熟悉的事物,可以提煉出如此多的數學知識點,興趣高漲,學習的欲望獲得了充分的激發。
二、把生活中的數學引入課堂
學習的過程是眼看、耳聽、嘴說、思考、操作的綜合過程,因此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中,不僅要引導學生進行知識點的掌握,還要培養學生對數學的感悟和應用,因此,作為老師,我們要將數學活動的時間和空間拓展開,讓學生能夠在學校和生活中都可以時刻處于數學知識的環境中,發現數學、提升數感。
例如“實踐活動——愉快的周末”的教學,雖然在課本中為師生提供了可很多生動的學習情境,但是,課本中靜態的畫面遠遠比不上實際的游戲活動、競賽吸引人,因此,我在開展教學的時候,考慮到時間、場景、學生特點等多個因素,于是將課本內容和實際相結合,決定采用在室內舉辦“套圈”游戲的形式進行學習內容的融匯。首先結合套圈選手的隊列訓練,復習“幾”和“第幾”的知識;接著通過每人所套的3個圈的得分來訓練學生的口算和估算能力;然后在成績的統計中評出冠亞軍,并對活動的過程和結果提出數學問題。最后,學生分組討論解決其余4個活動場景的內容。讓他們在探索活動中、在解決問題過程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技能和方法,鼓勵小組學習、合作交流、與人分享和獨立思考的學習方式,感受一些數學現象,發現并解決實際問題,在活動中體驗數學。
三、教師把課堂教學內容與學生的現實生活有機結合起來,使課堂充滿生活氣息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除了把生活因素引進課堂,還要將課本知識聯系到生活中去,如在講“三角形的認識”時,課程一開始,我利用多媒體設備,在投影儀上展示出紅領巾的圖片,引導學生了解,它的形狀稱為三角形,這樣學生很容易在頭腦中形成初步的形象意識,然后引導學生思考生活物品中還有什么也是三角形,進而師生一起討論、判斷,最后投影顯示三角旗、房架后,并提問:“紅領巾、小三角旗、房架,雖然它們的大小、顏色、材料等各不相同,但從它們的形狀來看,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引出了三角形的概念。
這節課就是通過形象的展示、教師的語言引導,幫助學生有效地學習了教材的知識、概念,并且將課本知識聯系到生活,使學生很快掌握抽象概念,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無處不在,真真正正體驗到數學是來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的。
四、挖掘家庭生活中的數學資源
家庭是學生除了學校之外,所處的時間最長的場所,也是學生獲取知識的搖籃,生活中的數學資源數之不盡,理所當然地成了學生學習數學的主要場所。例如,學習分類“整理書包”這節課中,給“書本分類”這一生活情境,因為學生平時肯定有和家長一起收拾家中物品的經歷,學生很容易借鑒以往的經驗實行各自的分類方法,他們有的按照大小分,有的按照學科分,有的按照顏色分等等。孩子們能夠通過自己的實際經驗操作,清楚地體會出“分類”為學習和生活帶來的便捷,一節課下來,大家收獲很多,愉快地體會出數學源于生活這一特點。
五、設計與生活有機結合的練習,創造課外的精彩
創新是進步的靈魂,教育活動同樣需要在以往的經驗中不斷創造與開拓,因此,教師要利用現有教材發揮創造性思維,進行再創造,將數學練習融于生活中,可以使原有的練習為我所用。例如教學“有趣的七巧板”時,采用將玩具和圖形知識結合起來,引導學生通過拼一拼、比一比、貼一貼,提高動手操作能力,然后得出自己滿意的作品,在班級內進行評比,推選最有創意的獎,鼓勵學生積極創新、敢于動腦,也更能體現新課程下作業的獨特性。
總之,教學中應該善于結合生活實際,把教材內容與生活實際有機結合起來教學,使學生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領悟到數學的魅力,感受到數學的樂趣,讓數學課堂教學適應時代發展和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從而培養出一批真正適應未來社會需要的人才。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