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彥濤
摘 要:培養學生的自主識字能力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也是提高小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重要基礎。結合小學語文教學實踐,研究了自主識字能力的相關理論,探討了培養小學生自主識字能力的方法和策略。
關鍵詞:小學生;語文教學;自主識字
識字是一切學問的基礎,也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小學生正處于語言學習的啟蒙時期,識字教學是幫助學生掌握基本的語文技能、奠定語文學習基礎的關鍵環節。在當前的小學語文教學中,很多語文教師在識字教學中采取的方法較為單調,教師沒有立足小學生的認知特點設計識字教學過程,學生的識字熱情不高。一方面是教師機械地教,缺乏對于學生識字方法的訓練,學生不能形成自主識字的能力;另一方面是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沒有得到發揮,缺乏自主識字的動力和欲望。針對這種教育現狀,語文教師應深刻認識識字教學的重要作用,重視培養學生的自主識字能力,不斷增強學生識字的積極性。
一、自主識字的相關概念及培養小學生自主識字能力的重要性
自主識字是指在識字教學中學生自主選擇所要記憶的漢字和方法,在各種渠道中運用自己的能力來增加漢字量,從而自主在頭腦中建立漢字的具體認知。所謂自主識字能力就是指學生自主去接觸新的字形、字義,應用所學知識構建對于漢字的理解并積極主動地進行應用的一種智慧和能力。學生自主識字能力的培養需要經歷想識字、會識字、能識字三個發展階段,通過開展自主認知活動在自己頭腦中構建漢字的音形義等各個要素,不僅有利于增加小學生語言積累,奠定語文學習的良好基礎,還有利于發展小學生的綜合語言能力,不斷提高學生的語言素養,同時培養小學生的自主識字能力還有利于啟發學生思維,發展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從而有效提高小學生的綜合素養。
二、小學語文教學中自主識字能力的培養策略
(一)營造識字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識字欲望
識字教學要通過創設生動逼真的識字情境來構建抽象的漢字和具體事物之間的聯系,通過充分調動學生的識字興趣來激發學的求知欲望,引導學生積極主動的去學習漢字在音、形、義等各個方面的特征,在濃厚的學習氛圍中構建自主識字能力。首先,教師要使教學情境具有一定的趣味性,能夠真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參與到識字教學過程中,在積極的精神狀態中學習漢字;其次教師要使教學情境符合小學生的認知特點,讓學生能夠在教學情境中構建漢字與實際生活的聯系,從而真正在課堂中產生濃厚的求知欲望,使學生主動去認識漢字。
(二)加強識字教學訓練,指導學生具體的識字方法
識字教學訓練是學生獲得識字能力的重要途徑。教師要在教學中重視指導識字方法,在多樣化的識字訓練過程中發展學生的自主識字能力。首先,教師要采用多樣化的呈現形式來搭建漢字學習的平臺,讓學生在生動的課堂設計中認識漢字,并掌握漢字的讀音、構成、含義等各個要素。其次,教師要引導學生動手去操作,通過發揮自己的想象和聯想來設計學習卡片,將各種具體形象與漢字聯系起來,在充分發揮思維活力、自己進行設計的過程中幫助學生牢固掌握識字方法,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三)拓展識字教學資源,引導學生樹立自主識字意識
識字教學不能僅限于教材之中,教師要善于挖掘豐富的漢字教學資源,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引導學生自主探索漢字的多彩世界,使學生在面對陌生漢字時能綜合調動自己的思想和感官認識和理解,真正樹立自主識字意識。首先,教師可以結合課堂學習內容對知識進行適當的擴展和延伸,通過提供課外閱讀資料的形式為學生打開更加豐富的漢字視野,引導學生在自主閱讀中嘗試去探究其中的陌生漢字;其次,教師可以指導學生根據學習內容發表自己的看法和觀點,在自主表達的過程中拓展自己的語言素材,通過認識和運用更加豐富的漢字來表達思想。
(四)開展自主識字實踐,促進學生自主識字能力的提高
學生自主識字能力的培養不僅需要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指導識字技巧,還需要教師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實踐活動,在更加豐富的背景下認識漢字、學習漢字。首先,教師可以通過設置課外實踐作業的形式,為學生布置開放性的作業,讓學生在社會生活中發現學習素材,收集周圍常見的陌生的漢字并自己去探索其讀音和含義,形成自己對于漢字的自主建構。其次,教師也可以組織學生整合學科間的不同知識,探究不同學科中的漢字這一綜合實踐活動,通過針對各個學科內容中的學習資源進行深入挖掘,讓學生學到更加豐富的漢字知識,熟練運用課堂中學習的識字方法,不斷提高學生的自主識字能力。
總之,漢字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具有重要的基礎作用,只有不斷培養小學生的自主識字能力,才能讓學生掌握學習語文的鑰匙,真正走進知識的殿堂,不斷去探索更加豐富的知識內容。語文教師要在教學中重視學生自主識字能力的培養,通過靈活多樣的識字教學方法和豐富多彩的識字活動來激發學生的自主識字意識,不斷提高學生的自主識字能力。
參考文獻:
[1]劉慧.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自主識字能力的培養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7.
[2]趙婕.小學低年級學生自主識字能力培養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7.
編輯 馬曉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