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印度英文報紙對中國災難性事件報道的批判性話語分析

2018-09-12 06:30:40楊繼鶴楊玉
現代語文 2018年6期
關鍵詞:意識形態

楊繼鶴 楊玉

摘 要:本文以批判性話語為理論視角,就2013年至2016年間印度三大主流英文報紙(《印度時報》《印度教徒報》和《印度斯坦時報》)對中國災難性事件的報道進行分析,并通過探究報道中涉及言語過程的文本所隱含的意識形態,分析新聞報道者是如何選擇和運用語言來傳達對中國的態度。分析結果表明,這三大報紙主要圍繞事件本身,對中國政府的處理方式、受災者的感受等方面進行報道,體現了他們對受災人群的人文關懷,尤其是對自然災害的報道。但與此同時,這些報道中所選擇的直接引語和間接引語卻處處表達出他們對中國政府的不信任和懷疑,在人為災難,特別是政治層面的報道中尤為突出。

關鍵詞:批判性話語分析 印度主流英文報紙 言語過程 意識形態 態度

一、批評性話語分析

批評性話語分析始于20世紀70年代,西方的一些語言學家認為語言直接參與社會實踐,構成社會關系,因此,語言學家要關注語言的社會功能,對語篇進行批評性分析。1989年,Fairclough的著作《語言與權力》[1]出版,標志著批評性話語分析的正式誕生。Fairclough把語言分析和社會理論結合在一起,聚焦的是語言、權力和意識形態之間的關系[2]。(Clark & Ivanic,1997)

批評性語篇分析的目的是透過表面的語言形式,通過分析語篇的語言特點和它們生成的社會歷史背景來考察語言結構背后的意識形態意義,進而揭示語言、權力和意識形態之間復雜的關系[3](辛斌,2000)。其理論方法主要建立在Halliday的系統功能語言學的基礎上,Halliday(2000)認為通過及物性系統可以表達語篇作者對事件的態度、立場以及寫作意圖。因此,及物性分析為讀者提供了透過語篇的表面意義去尋求語篇背后隱藏的態度和意識形態意義的思路和方法[4]。戴煒華(2002)認為作者選擇何種過程,何種功能成分,選擇何種體現這些功能的語類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思想觀點和意識形態[5]。

歷經四五十年,批評性語言學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不管是在西方還是中國,越來越多的語言學家從批評性話語分析的角度來分析各種文本,比如說廣告,演講,政治性新聞等等,卻少有分析災難性新聞,更不用說分析印度英文報紙。

二、新聞報道

人們普遍認為新聞報道是對事件的真實客觀的描述,但是新聞報道從來就不是絕對客觀公正的。Fowler(1991)認為新聞是一種社會實踐,新聞報道是社會和政治的產物[6]。也就是說,所有的新聞都是基于某個特定的視角來進行報道的,報道呈現的方式與經濟、社會和政治層面相關。英語新聞主導著世界輿論,影響著人們的思想意識,許多英語新聞語篇表面上真實客觀,實際上卻表達各種意識形態,影響著讀者對事件的看法和態度。

每一種語言都有其獨特的方式來表達思想感情,語篇的整體結構和其中運用的語言形式是發話人在其交際目的和意識形態傾向以及其他各種社會因素的作用下,從整個語言體系中作出選擇的結果。因此,報道者是根據需要來決定在某個事件上選擇聽誰的聲音來進行報道的。如果報道者頻繁地引用某個機構或某個人的聲音,那肯定就傳達了一定的態度和意識形態。正如辛斌所說:“某一語言結構孤立來看也許并不帶有任何社會意義,然而一旦它頻繁地出現于特定語篇和語境中或者當它與其他結構相結合時,便可能產生重要的意識形態意義。”[3](辛斌,2000:45)

三、三大英文報紙對中國災難性事件報道的評析

本文選取了2013至2016年期間《印度時報》《印度教徒報》和《印度斯坦時報》這三家主流英文報紙對發生在中國或與中國相關的災難性事件的報道,共11篇。主要包括自然災害事件(地震,龍卷風)、暴力事件(新疆暴力事件)和人為災難事件(輸油管道爆炸)。

“新聞報道在很大程度上是記述人們所說的話以及他們是怎么說這些話的。”[7](辛斌,1998:9)這就涉及到Halliday及物性分析中的言語過程,言語過程在新聞報道中占有非常大的比例,在某種程度上,新聞報道就是關于誰說了什么,通常情況下,領導人、權威機構和專家的觀點非常重要。通過引用別人的話語,報道者試圖讓他們的報道看起來很客觀,盡管他們自己的觀點和態度會有意識無意識地鑲嵌在報道里面。在分析新聞報道時,常常使用的是John Austin and John Searl的《言語行為理論》,通過分析新聞報道中的直接引語和間接引語,就可以洞察到報道反映的是誰的聲音以及報道者所持的觀點。本文就報道中的言語過程進行分析,以此來解讀在這些報道中報道者所傳達的觀點以及所包含的意識形態。

(1)新聞事件一:2013年4月20日四川雅安7.0級地震

從上表可以看出,在《印度教徒報》中,言語過程占38.46%。10個句子中,有4個句子的言語者是權威機構和權威人士,分別是中國媒體報道,中國日報,官員和新華社,前兩個說,災難是毀滅性的,因為受災的人群是孩子和老人,他們在處理災難時幾乎沒有任何幫助,這里使用了“with little help”,然后說那個村子有160個留守兒童,都是間接引語。鑒于前文報道者用了大量的篇幅講了中國因為戶籍制度而產生了很多留守兒童,間接引用中國媒體報道和中國日報的話,目的是顯而易見的,那就是抨擊中國制度所帶來的弊病,讓老小無所依;后兩個主要說救援的力量和難度,從側面強調了受災老小的無助。有4個的言語者是普通人,幸免于難的村民和災區的老師,這個9個月大孩子的媽媽說:如果地震發生的時候,家里有男人,那么更多的人會被救甚至都不會受傷(直接引語)。她又描述了一個12歲的小女孩為救她2歲大的弟弟而受到重傷(間接引語),最后說:如果父母在家的話,這些孩子本不應該遭受這些痛苦的(直接引語),這里使用了“suffer the pain”;災區老師說有一些留守兒童得自己處理地震后的事。這4個句子進一步說明了災區留守兒童的困境,那最終也是要抨擊中國的戶籍制度的。還有2個無言語者的句子,出處都令人懷疑,就不再分析。

《印度斯坦時報》的這篇報道主要講救援,但當仔細分析這13個占總數的37.14%的言語過程的句子時,卻發現報道者悄悄的表達了自己的意識形態。先看權威機構,只引用了3處,分別是中國地震局和中國紅十字會,說了傷亡情況和派遣了救援團隊。這篇關于救援的報道只引用了3個官方的話語本身就很說明問題,誰在救援?是國家政府和軍隊。而他們的聲音比起10個普通民眾的聲音,卻那么的微不足道。再來分析這10個群眾的聲音,一個受災群眾說:我們很感謝大家對我們的捐贈(直接引語),但后來又說:這個時候,我們也只有一個自制的帳篷和從自己公寓里找到的一點食物(直接引語),讀者就會產生疑問“那捐贈去哪里了?”一個20歲的大學生(祖父在地震中死亡)說:我們在短時期內失去了所有(直接引語),又說希望(政府)做出更大的努力讓他們社區房子變得更抗震(間接引語),最后說:國家領導可能真的想要幫助我們,但是到下邊的官員不執行(直接引語)。很清楚地表達了對政府的不信任,當然報道者也是借他之口來暗示中國政治體系存在的問題。接著引用的是70歲的油菜籽農民,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家被夷為平地(直接引語),8頭豬也被壓死(間接引語),最后說:這是她這輩子聽到過的最恐怖的聲音,用了“the scariest”這個詞,表達了農民失去家失去僅有的財產,內心極度害怕的那種不安全感。最后引用的這個受災群眾,妻兒得救讓他松了一口氣,但是60歲的父親和其他親人聯系不上讓他很擔憂(間接引語),用了“worried”和“unreachable”來描述他的擔心。綜上所述,不管是群眾的不信任,還是沒有安全感,還是擔憂,原因都是指向中國政府的體制和處理災難的能力。

在《印度時報》的12個言語過程的句子中,有3個來自微博用戶的聲音,一個用戶寫道:周圍都是山,很容易引起塌方,非常危險(直接引語);接著寫到:堅持住,雅安(直接引語)。另一個用戶說他們在周邊城市也感覺到了地震。另9個都來自權威人士或權威機構,言語者有官員,地震局,電視臺,新華社政府官網,有提到傷亡情況,救援情況和對地震的描述,還有受災群眾的狀態,比如四川官方網站上說城市居民跑到街上躲避地震,打著電話,哭著,用“crying”這個詞突出人們當時驚慌,失態;另一個引起關注的地方是新華社說,在2008年地震中,省政府因為87000人失蹤或死亡而受到了嚴厲的批評。這次,省政府迅速組織救援,國家主席習近平命令全力援救使傷亡最小化(間接引語)。綜上,從言語過程很難看出報道者態度,當然,文章的后半部分回顧2008年的地震,提到了學校房子的質量問題,提及建設過程存在貪污,也是映射了中國政府機制的漏洞。

(2)新聞事件二:2014年7月28日新疆恐怖襲擊

《印度教徒報》上這篇報道和所有其他事件的報道都有所不同,突出特點就是在這10個言語過程的句子里,所引用的內容大多數都摻雜著直接引語和間接引語,再者,這10個句子的言語者全部是未標明具體出處的權威人士和權威機構。比如說地區政府說有59人是被警察射擊倒下的,“gunned down by police”這個用直接引語,這個句子顯然是報道者有意為之,故意詆毀警察的。政府通常是不會自毀形象的。權威人士說此次襲擊的策劃者與東突恐怖組織有著緊密的聯系,“the mastermind”和“had close connections”用的直接引語,這里暗示報道者并不贊同這個說法,懷疑其真實性。官員說:策劃者從2013年使用音頻和視頻材料傳播分裂主義和宗教極端主義(直接引語)。以此發展恐怖主義成員并成為這個組織的頭目(直接引語)。這兩處直接引語同樣表明報道者不信任這樣的說法,在整個報道中,報道者自己從未使用過恐怖主義這個詞,也就是對這次事件的定性持有不同的意見。最后官員說他們已經射殺了9個有嫌疑的恐怖主義者,“suspected terrorists”用的是直接引語,可能有兩層含義,第一,報道者不相信這9個人有嫌疑,第二,給讀者造成這樣的印象,有嫌疑就可以射殺嗎?不用找到證據后定罪嗎?綜上所述,報道者在報道中大量摻雜了個人、報社和國家的意識或態度,質疑中國對此次事件的定性和此過程的處理方式。

在《印度斯坦時報》中,言語者分為兩個群體,一個代表官方,一個代表海外維吾爾族維權團體。官方說,18個參加襲擊的人已經向警察自首(間接引語),后來說這18個人中大多數是普通人,用了“ordinary people”(直接引語)這個詞,他們有一些是被教唆和強迫參與了襲擊,根本不知道為何襲擊,使用了 “instigated”和“coerced”這兩個詞。而海外維吾爾族維權團體則說警察殺了那些抗議者,他們只不過抗議權威機構在穆斯林齋月中實行了嚴厲的鎮壓行為(間接引語),這句話前使用了“However”,從這個角度看,報道者好像更傾向于相信后者說的話,再聯系前邊的普通人似乎更能確定報道者的態度。這個觀點顯然與中國官方背道而馳,中國把這次襲擊定性為恐怖襲擊。

《印度時報》的這篇報道,言語過程的句子占77.78%,同樣聽到兩種聲音,一種聲音來自中國官方,另一種聲音來自維吾爾族群體,報道者有意識地把兩者對立起來了。官方說的是有多少人因此而喪生,有多少人被判刑,也提到新華社說警察打死了59個襲擊者,報道者的意圖在《印度教徒報》那篇文章中分析過,不再重復。駐美維吾爾族協會,與上文《印度斯坦時報》報道相同,也是說警察射殺抗議者,多了一點,被殺人數20人。這句話中也用了“however”這個詞,表明報道者并不相信中國官方說法。最后一個言語過程的句子是一個對比,中國權威人士說他們在跟這個地區的分裂主義恐怖分子做斗爭,而維吾爾族團體(這個說法本身也是有歧義的,是所有的維吾爾族,還是海外的維吾爾族,還是分裂主義的維吾爾族)卻說中國權威機構在壓制他們的地區及文化,并且暴力鎮壓那些表達他們不滿的維吾爾族。這個句子也是間接引語,明顯地糅合了報道者的觀點,而且后半句有“but”這個詞,再加上使用了“suppressed”“violently cracked down”和“discontent”這些詞,報道者的立場是顯然的,當然,不是說報道者站在了支持分裂主義者的立場上,而是說站在了不信任中國政府的立場上,這當然也符合報道者貶低他國的意識和態度。

(3)新聞事件三:2015年8月12日天津大爆炸

從上表可以看出,在《印度教徒報》的這篇報告的12個言語者中,有4個是權威人士,“國家媒體“出現兩次,另外一個是天津消防部的負責人,動詞用的是“報道”“國家媒體”所報道的內容是:救出一個幸存者。與前文提到的死亡85人,720人受傷,失蹤的人數未知形成強烈的對比,給讀者造成的印象是,傷亡如此巨大,救援如此的不力。但對那720個受傷人員如何營救出來的卻只字不提,而且用間接引語,就說明報道者有意為之。后兩個句子,前句說“國家媒體”報道警力行動尚未作出決定,這預示著死亡人數在上升。后半句比較令人生疑,是誰暗示,肯定不是“國家媒體”,這無疑是報道者自己的聲音,意指因為政府的不作為才導致死亡人數的上升。最后天津消防部負責人說爆炸是增援力量到來后才發生的,這與后文提到了因為水才引起有毒化學物質的爆炸,而消防隊指揮官讓消防隊員滅火安排了伏筆,暗示了指揮不當,造成更大的危害,造成了消防人員的無辜死亡。最后負責人說逃離不可能,盡可能的營救那些失蹤人員,這次是直接引語,有一定的可信度,也是整篇文章中唯一有正面說救援的地方。另外8個言語者都是普通人,有失蹤消防員的親人,受傷者和醫生,以及附近居民。用的動詞是“說”“回憶說”,多數用的直接引語,反映了家屬沒有消息的茫然和擔憂。受傷者的可怕經歷,爆炸的毀滅性,附近居民的擔憂和無助,間接引語的句子只有兩個,醫生說受傷者的生還是個奇跡,但是這是因為他被自己的同志蓋住了的緣故,暗示著壓在上面的同志已經死去,給人一種很不好的感覺。附近的居民誤認為是空襲,所以引起的恐慌可想而知。綜上所述,這篇報道中所有的言語過程給讀者留下了這樣的印象:普通人的痛,政府的不力。總而言之,這些看似客觀的報道,其實處處都隱藏著報道者的意識,那就是有意或無意地貶低他國。

在《印度斯坦時報》中,幾乎所有的報道都是中國的權威機構或權威人士說了什么報道了什么,涉及到傷亡人數,爆炸相關情況,救援情況等方方面面,幾乎都是放在句首,強調的是說話人的身份,全部是間接引語。看似非常客觀,實則讓人覺得有一種距離感,讓人留下“真是這樣嗎?事情的真相到底是什么?”這樣的疑問,不太真實的感覺,當然也反映了報道者的態度,站在看客的立場上看待這場爆炸。

在《印度時報》中,言語過程占50%,言語者分別是權威機構和權威人士(國家媒體,官員,天津政府,中國日報,北京新聞,新華社,國家主席等),第三方(路透社目擊者)和普通老百姓(附件居民)。統計后發現,引用權威機構的話,目的主要是把事故和所造成的傷亡提出來,涉及到救援的時候主要說到救援的難度大,已經造成救援方的損失。這樣安排的目的當然不是突出中國政府在積極地解決此次危機,相反,給人感覺是官方束手無策。權威人士引用的是國家主席習近平,這次所使用的動詞與前面那些“說”“告訴”“報道”那些中性詞都不一樣,而是用了“demanded”這個動詞,命令“要全力營救和醫治受傷人員,確保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這里用的直接引語,但緊跟的后一句又說,習主席說,要嚴懲那些事故責任人,這次是直接引語和間接引語混搭在一起,滲入了報道者的態度,塑造了一個威嚴的國家主席的形象。而這個時候,大火還沒有撲滅,救援也無從下手,顯然與這個形象是不搭的。反觀第三方,路透社的目擊者,有描述事故所引起的慘狀的細節,車房集裝箱被毀,看上去很真實;第二次描述的是醫院有警察把守,很奇怪,警察在醫院干什么?給讀者留下很多的想象。而附近居民,有的以為是地震,有的以為是原子彈爆炸,再搭配上報道者選擇的詞“一個慌亂的聲音”,更凸顯出普通老百姓的害怕和缺乏安全感。安全感來自哪兒?當然是中國政府。

(4)新聞事件四:2016年6月23日江蘇龍卷風

由上表可以看出,在《印度教徒報》中,言語過程占了41.94%。13個句子中,有9個言語者是權威人士或權威機構,分別是:省長、新華社、江蘇省救援總隊和中央電視臺。幾乎都是間接引語,主要圍繞著受災情況、傷亡人數和救援力量等方面進行報道,選用中性詞,列舉具體的數字,突出受災情況嚴重。再看其他言語者,兩個受災的群眾,一個家人都死了,一個房屋已經倒塌,都是直接引語,其中“I cant bear it”(我實在無法忍受)和“It was like the end of the world”(好像是世界末日)這兩句話更是突出自然災害的可怕。

《印度斯坦時報》的這篇報道,全部言語者都是普通老百姓,如:教師、醫生、受災群眾。置于句末的兩個直接引語,一個是老師,一個是在上文《印度教徒報》中提到的家人都死了的受災群眾,用了“scared”這個詞來突出當時師生的恐懼,引用的受災群眾的話與上篇報道一字不差,這里不再重復。置于句末的兩個間接引語,主要強調身份:一個是老師,一個是醫生。學生們還算幸運,只有2個重傷,5個輕傷。相比之下,醫生說的狀況就相當嚴重了,800個傷員中大多數都傷及骨頭,有很深的裂傷,特別在頭部。

綜上所述,這則涉及到自然災害的新聞報道中,鮮有毀壞中國政府形象的話語,在自然災害面前,人是多么渺小。

四、結語

根據以上分析,在印度這三大主流英文報紙的報道中,言語過程都占了很大的比例。報道者通過直接引語和間接引語,來表達對中國這些災難及對中國政府的態度,傳達了報道者的意識,體現了三大報紙對中國災難的人文關懷,尤其是在自然災害的報道中。但在人為災難和政治性的災難事件中,報道者卻處處表達了他們對中國政府的不信任和質疑,體現他們貶低他國的意識形態。與此同時,有一個因素也應該被納入考慮,那就是這段時間的中印關系。2013年發生了“帳篷事件”,印度媒體大肆渲染,聲稱中國在向印度施壓和示威,他們甚至要求辛格政府進行外交反制;2014年是“中印交流年”;2015年,中印關系被印度媒體稱為“深度接觸”的一年,在中國舉行了“印度旅游年”;2016年在印度舉行“中國旅游年”。長期以來,中印關系因為邊境問題和貿易逆差等,摩擦不斷,但是為了各自的利益,交流和合作也從未停止過。這種關系不可避免地影響著新聞媒體人的態度,在報道過程中選擇性的傾向從正面還是負面報道中國的這些災難。另外,由于作者自身也難免會受思想感情和意識形態的影響,以上對新聞報道所進行的批評性話語分析有一定的局限和不足。

參考文獻:

[1]Fairclough,N.Language and Power[M].London:

Longman,1989.

[2]C1ark,R &Ivanic;,R.“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and educational change”in van Lier[A].L & Corson,D.(eds.)Encyclopedia of Language and Education,Vol.6(Knowledge about Language)[C].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Netherlands,1997.

[3]辛斌.批評語言學與英語新聞語篇的批評性分析

[J].外語教學,2000,(4).

[4]Halliday,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5]戴煒華.高軍.批評語篇分析:理論評述和實例分

析[J].外國語,2002,(6).

[6]Fowler,R.Language in the News:Discourse

and Ideology in the Press[M].New York & London:Routledge,1991.

[7]辛斌.新聞語篇轉述引語的批評性分析[J].外語教

學與研究,1998,(2).

猜你喜歡
意識形態
芻論“意識形態終結論”的本質及危害
理論導刊(2016年11期)2016-11-19 15:58:04
網絡空間無政府主義思潮審視
從意識形態角度對《麥田里的守望者》兩譯本的研究
廣告語的批評性話語分析
新媒體時代高校意識形態教育創新路徑研究
科教導刊(2016年27期)2016-11-15 20:56:27
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對紅色文化的價值訴求
人間(2016年28期)2016-11-10 23:43:49
伊格爾頓意識形態理論存在合理性解析
人間(2016年28期)2016-11-10 22:55:21
意識形態、文藝、宣傳與百姓生活
聲屏世界(2016年9期)2016-11-10 22:43:37
文化軟實力發展與我國意識形態安全
人間(2016年28期)2016-11-10 21:28:18
二胎題材電視劇的多維解讀
戲劇之家(2016年20期)2016-11-09 22:49:1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好吊色国产欧美日韩免费观看| 18禁不卡免费网站| 日本高清视频在线www色| 五月婷婷综合在线视频| 一本久道久综合久久鬼色| 国内精品视频区在线2021| 就去吻亚洲精品国产欧美| 热re99久久精品国99热| аv天堂最新中文在线| 3344在线观看无码| 男女猛烈无遮挡午夜视频| 国产天天射| 国产在线观看91精品| 国模沟沟一区二区三区 | 精品一区二区久久久久网站| 欧美一级特黄aaaaaa在线看片| 精品91在线| 91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人妻| 91视频首页| 国产日韩精品欧美一区灰| 中文天堂在线视频| 日韩av无码DVD| 国产主播喷水| 99尹人香蕉国产免费天天拍| 91色综合综合热五月激情| a级毛片网| 伊人久久青草青青综合|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5566| 婷婷色婷婷| 97色婷婷成人综合在线观看| 少妇极品熟妇人妻专区视频| 中文字幕久久波多野结衣| 欧美人与动牲交a欧美精品| 一区二区三区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三上悠亚一区二区| 一级爱做片免费观看久久|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精品欧美日韩| 色综合天天娱乐综合网| 成年女人a毛片免费视频| 2021最新国产精品网站| 亚洲V日韩V无码一区二区| 91成人精品视频| 久久国产亚洲偷自| 极品性荡少妇一区二区色欲| 国产亚洲欧美日韩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欧美色视频在线| 国内精品视频| 美女无遮挡被啪啪到高潮免费| 亚洲人成成无码网WWW| 高清无码手机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亚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国产综合第一精品小说| 久久午夜夜伦鲁鲁片不卡| 国产美女主播一级成人毛片| 四虎影视永久在线精品| 潮喷在线无码白浆| 精品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日韩av在线直播| 日韩高清在线观看不卡一区二区| 日本免费福利视频| 国产亚洲精品无码专| 国产剧情一区二区| 欧美一级专区免费大片| 国内精品小视频在线| 99热国产这里只有精品无卡顿"| 亚洲91精品视频| 国产剧情国内精品原创| 精品三级在线| 国产麻豆永久视频| 亚洲色图另类| 亚洲日韩AV无码精品| 一级毛片视频免费| 国产欧美日韩免费| 福利国产微拍广场一区视频在线| 天堂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谁有在线观看日韩亚洲最新视频 | 国产精品手机在线观看你懂的| 性欧美久久| 免费jjzz在在线播放国产| 国产区免费精品视频| 日本午夜三级| 萌白酱国产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