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學語文教學實踐中,教學中要強化學生的主體意識,讓學生樂于主動參與,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地位,使學生真正地學會自主學習。教學中要善于激發、鼓勵、喚醒學生,要善于構建能讓學生主動參與。
關鍵詞:創設情境;促進參與;多向交流;協作參與;訓練思維;參與質疑
課堂教學是教師與學生雙邊活動的過程,學生是課堂的主人,而教師必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那么如何使學生自覺、主動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呢?我在承擔小班語文實驗教學后,通過多種嘗試,激發主體,促其自主學習,力求培養學生多種能力。我從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 創設情境,促進參與
情境教學即教師運用直觀教具,電教手段及教師聲情并茂的講授,根據教材的重點、難點、特點,設計情境,激發學生的情感活動,并與認識活動相結合,培養語感,落實語言文字訓練的教學方法。它能使學生如臨其境,如見其人,如聞其聲,使學生受到強烈感染,學得積極、主動,因此我在教學中十分注意創設情境,促進學生主動參與。
例如,教學《王冕學畫》一課時,為了讓學生感受雨后荷花的美麗景色,理解王冕學畫的原因,我讓學生邊看錄像,邊聽老師有感情的描述,把學生帶進了荷花盛開的夏季,看到湖里的荷花在雨水的滋潤下是那么妖艷紅白的花瓣上清水滴滴,水珠在荷葉上滾來滾去,像個頑皮的孩子。這樣的教師創設的情境中,使學生認識到,雨后荷花的樣子太美了,才使王冕看得出了神,體會出王冕想把荷花畫下來的迫切愿望。這樣的教學,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中,通過自身的想象、感悟、體驗,突破了教學重難點。
二、 多向交流,協作參與
傳統的語文教學往往表現為教師的串講式、連問式,學生只是消極、被動地接受知識,只有師與生之間的單向交流,不能使學生在教學中得到全面、和諧的發展。因此,我在教學中采取分組教學,分層教學,使學生在教師的組織下,通過互幫互學,多向交流,協作參與,從而擴大了交流范圍,以活動為載體,利用擴大了的空間,讓學生在知識的發生過程中體驗學習,變被動接受為主動獲取,才能使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及創造性的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的發展。
例如,《比尾巴》這課,它有四個自然段,一、二自然段與三、四自然段在寫法上基本相同,我采取先扶后放的方法,重點指導學生學習一、二自然段,教給學習方法,再讓學生根據課文內容,按教師投影片上的表格,自學三、四自然段,共同合作找出動物名稱及相應的尾巴特點,通過貼圖互說,掌握了學習方法,并應用了所學的知識,同時一些基礎較差的學生在小組成員的幫助下也完成了學習任務,使教學面向全體,讓每一個學生都得到發展。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出分組教學,分層教學,促進了學生的多項交流,協作參與,發掘了每位學生的學習潛能,使學生大膽練習,主動思考,真正成了課堂的主人。
三、 訓練思維,參與質疑
傳統的語文教學忽視了學生思維的培養與發展,學生缺乏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而成功的語文教學策略應該體現以學生為主,以自學為主,以訓練為主,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注意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讓學生的主體意識得到發展,增強語文學習興趣,使學生素質全面提高。我進行閱讀教學時,在教學的起始環節就放手讓學生提問,互相交流,打開他們的思路從他們提出的問題中,歸納篩選出圍繞教學目標的有價值問題。然后對學生提出的某些欠明確或表達不妥的問題加以修改,給問題作優化處理。在講讀課文時我以允許學生隨時進行質疑,及時捕捉他們思維的火花。課后,我還為學生的提問打開方便之門。這樣的教學活動,從學生不懂的地方開始,把學生當作教學活動的主體,因而學生也樂于主動參與,使語文課充滿了活力。
例如,在《兩只小獅子》這一課的教學中,我由課題導入,引導學生輕聲讀課文,讓學生自己想想課文中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學生隨即提出“為什么一只小獅子非常刻苦,而另一只小獅子懶洋洋的什么也不干?”“懶獅子為什么說它不去吃那苦頭呢?懶獅子不練功,是不是憑著它爸爸、媽媽的本領和地位就能生活得很好?”等許多問題,這些問題都提得很好,這是學生細讀課文,經過獨立思考后,大膽提出的。這時我對這些同題進行梳理,讓學生帶著同題去思考、討論,我從旁點撥引導,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又不斷地進行質疑。例如,在解決“懶獅子憑著爸爸、媽媽的地位、本領是不是就能生活得很好”這個問題時,我先肯定了發問的學生,引起更多的學生進行進一步的思考、質疑。有的提出,憑著是什么意思?地位指什么等問題?結果全班學生都積極思考,各抒己見,有的說,懶獅子只想依賴父母的這種想法不對,有的說懶獅子依賴父母將來是沒出息的。有的說,當它的爸爸、媽媽老了,沒有本領的時候,懶獅子根本不可能生活得很好。一時,課堂氣氛熱烈,學生思維活躍,他們在教師幫助下,通過自己積極參與,認真思考,主動去發現問題,主動去獲取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時他們的學習就獲得成功。
通過一年有意識地培養,孩子在口頭表達和互相協作上與同年級的學生相比有了明顯的進步,他們對發言不再畏畏縮縮,低頭、手足無措、聲音細小,而是口齒清晰,回答流利,顯得大方多了,同時相對其他獨生子女來說,他們在小組學習中學會了團結、禮讓。主體的激發,挖掘出學生的許多潛能,使他們在自主學習中能夠更好地發現問題,討論問題,解決問題,課堂真正成為學生探知未來的天地,教師只是這個活動的主持人、連貫者。一年的努力是有收獲的,但是教育是不斷發展的,我們必須知難而進,創造一批批時代的弄潮人。
參考文獻:
[1]張梆勝.語文教學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J].成才之路,2008(10).
[2]胡壽海.小學語文教學要以學生為主體[J].中小學教師培訓,2010(1).
作者簡介:陳文波,福建省泉州市,福建省泉州市德化縣陽光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