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前的語文課堂,“滿堂灌”“一言堂”的情況層出不窮,久而久之,學生本該活躍的思維世界逐漸進入了冬眠。為了改變這種狀況,我校進行了“自育自學”模式的嘗試,經過這一年來的觀課、議課,我們發現很多教師在課堂上的確把時間交給了學生,但是卻沒有深入解讀教材,教師在教學時沒有起到“誘發”的作用,而是根據“自育自學”的模板生搬硬套,導致課堂學習不深入,學生思考不深刻。
關鍵詞:自主學習;留白;對白;補白;表白
前不久,我在執教六年級下冊第三組課文《一夜的工作》時,發現課堂上教師預設和學生生成之間的關系,正如老子思想中“有”和“無”辯證思維:雖然“無”必須跟“有”相互配合,但卻更多地體現了掌握“無”所表現的智慧。我們時常把每個環節安排得滿滿當當,要引導學生體會這一句,感悟那一句,生怕漏掉文章中任何一處精彩的句段,殊不知世上有些東西不應該過分的“為”,本文以《一夜的工作》一文談一談課堂的留白如何讓“自學”走向更深、更遠。
一、 “留白”——有所舍亦有所得
教學內容的選擇直接影響教學的效率,影響學生的思維方式,何炳章先生的“自育自學”理念也希望我們在課堂上將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自己去學習,去思考,那么如何提質減負?我們勢必要由以前的分析課文內容的教學,轉向以策略為導的教學,在分析教材時必須選取最有價值的內容,進行藝術化的處理。如在感受周總理生活簡樸時,我就抓住了“極其簡單”這個點進行了“不簡單”的感悟:
師:總理的一夜,你細細地讀了,默默地看了,也靜靜地想了,那么哪些語句讓你感觸頗深?
生:我找到了第二自然段描寫總理辦公室陳設的句子,其中“極其簡單”“不大”“一張”“兩把”“一盞”讓我感受到了總理的生活特別簡樸。
師:哪個詞語最觸動你的心弦?
生:極其簡單。
師:是啊,這“極其簡單”的背后我們分明感受到了一種“極其不簡單”的東西,那是什么?
生:我想到一個詞——廉潔奉公!
生:我還聯系到下文,知道了總理每晚工作后的宵夜只有一小碟花生米,從這些地方我感受到了總理的無私奉獻,他不僅沒有利用職權貪圖享樂,還過著如此清貧的生活。
生:我們的總理是一位心里永遠裝著人民的總理,他從沒想過自己。
……
課堂上,我將學生提到的其他有關總理“簡樸的句段”都進行了模糊處理,但并非忽略不計,所有的事物和景物描寫又都回歸到“極其簡單”四個字,讓學生與作者一起探尋了從“極其簡單”到“極其不簡單”的心路歷程,整個教學成了學生心靈中難以遏止的“情感之旅”。師生動心動情,師生間的對白更是為體驗文中的情感推波助瀾。這樣的心靈對白,對學生來說,絕對是深刻的。
二、 “對白”——巧把金針度與人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可以說,有效的對白才能碰撞出思維的火花,才能教給學生體會、感悟的方法。在學生匯報總理“工作勞苦”的句段時,我進行了適時地點撥:
師:怎樣的閱讀才可以用審閱這個詞?請大家讀一讀這句話,劃一劃相關動詞。
生:我劃出了“看”“畫”“思索”“停”“想”“問”這幾個動詞,我感受到了總理工作時的一絲不茍。
生:這里的“看”和“想”是重復的,說明總理閱讀文件時的認真和嚴謹。
生:我聯系第一自然段知道了總理正在審閱的這一份文件是自己寫的,連自己寫的報告都要一句一句地審閱,認真地思考,反復地斟酌,并且謙虛地征求別人的意見,我感受到了總理的謙虛和謹慎。
……
“自育自學”理念中,也提到了教學是一種“引”而有“導”,“引”而誘“發”的過程,當然,這種“引”的點要注意把握,只有把握好某一個或幾個挖掘點,進行創造性地取舍,就能起到“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效果,從而培養學生“慎獨”的能力。
三、 “補白”——言有盡而意無窮
在閱讀表現總理工作勞苦的相關句子之后,學生的內心已是波瀾起伏,所以我利用這個契機進行了第二次“補白”,不斷將學生的思維推向一個又一個“高潮”:
師:同學們,你們看到總理一夜的工作,心里有話要說嗎?
生:咱們的總理工作實在是太辛苦了!
師:總理這樣辛苦的工作僅僅是這一夜嗎?我們翻到課后的資料袋,去看看總理的工作記錄。
(學生閱讀課后資料袋。)
師:從這篇簡簡單單的記錄中,你一定有話要說!
生:我想對周總理說:您一定要注意身體啊!
生:周總理“為人民服務”的精神讓我感動,我為有這樣一位總理而自豪!
師:其實在1974年,我們敬愛的總理已經身患絕癥,他的病情不斷惡化,體重急劇下降,身邊的人都勸他多睡兩個小時,但是我們的總理卻為了人民為了國家而回絕了!
(課件出示“總理最后的一段日子”相關資料,學生閱讀。)
師:面對這樣的總理,你是不是有新的話想說?
生:周總理真是一位心系國家、心系人民的偉人!
生:周總理這種嘔心瀝血、鞠躬盡瘁的精神讓我感動!
……
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整個情感仍然是以文本為依托,適時地“補白”是補充,是深化,是提升,教學資料的呈現是為學生建立了很好的思維“生長點”,引發學生深入探究、思維激辯,通過呈現教學資料,有力地推動了學生情感的發展,提升了學生理解、體驗的高度,促進了學生對文本內涵的深度把握。當學生的思維之路遇到阻滯時,當學生的情感之線扭結不清時,當學生的想象之火花缺少碰撞時,及時地呈現教學資料,便可搭起過渡的橋,鋪設通幽的路,接通想象的線,幫助學生縮短認知距離、掃清思維障礙、打開想象閘門、激活情感之泉,為深入學習“推波助瀾”,使課堂更靈動、更生態、更高效!
參考文獻:
[1] 老子.道德經[M].吉林出版社.
[2] 何炳章.從教育原點出發——“自育自學”理論與方法[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作者簡介:
俞麗娟,安徽省寧國市,安徽省寧國市西津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