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星宇 羅茜
摘 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產品市場上逐漸以價格機制為導向,構建了競爭性市場,實現了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并以國有企業為穩定機制,以私營企業為創新動力,實現了混合所有制的經濟體制建設。但是,在要素市場上的經濟體制改革還有待進一步改進,消除兩極分化,打贏脫貧攻堅戰,以更加合理的收入分配機制促進經濟進一步轉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關鍵詞:經濟轉型;市場改革;要素市場分配機制改革
中圖分類號:F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8)18-0005-02
一、深化要素市場收入分配體制改革是經濟轉型的關鍵
在當前的發展過程中,過去依靠人口紅利、外貿出口、大興基建的發展方式,已經不能適應當前經濟社會的發展需要,中國進入了經濟發展“新時代”。人均收入持續提高,人均消費卻增長乏力;產業規模雄踞世界前列,產業結構卻出現大量低端重復建設。面對當前的問題我們經濟發展的主要目標已經由追求高速的經濟增長轉變為經濟質量的提升,因此經濟發展的質量、人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成為目前中國經濟發展的首要任務,這即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綠色發展觀”。
過去,我國追求經濟的高速發展,一切以經濟效率為先,由此給我們帶來了幾十年的繁榮發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我們也應該認識到,當前中國的經濟發展方式也并非毫無欠缺。由于我們忽視在要素市場的改革,導致收入分配不均衡,帶來了貧富差距擴大、兩級分化等不利的影響,而這些影響在一定時期看起來好像并不影響中國經濟的騰飛、經濟發展的效率,但當這些社會的分化現象、不公平的分配制度導致的負面影響積累到一定程度,便會反過來影響經濟效率,大大制約經濟轉型與發展。因此可以說,我國經濟轉型其關鍵便是深化要素市場收入分配體制改革。
二、凱恩斯主義消費理論關于收入分配體制改革的釋義
根據凱恩斯主義消費理論,隨著收入的增長,邊際消費傾向遞減。也即是說,當收入逐漸增加,人們的消費水平相對于收入的增長程度是逐漸降低的,如果兩極分化嚴重就會造成相對消費需求不足。此外,兩者消費彈性也不盡相同,比如無論當前經濟的波動情況,富人的消費水平比較恒定,經濟繁榮或衰退都不會影響其固定的消費水平;而窮人的消費水平對于經濟的波動反應就會很大,一旦收入大幅提高,其必然增加大量的生活消費。
根據我國目前的情況,我們發現中國經濟幾乎一直都是依靠投資和出口來拉動,而對于消費需求卻始終增長緩慢,此現象必然是多種原因帶來的結果,比如社會福利制度的不完善、產業結構的失衡等原因,我們當然需要多管齊下。改善目前的發展困境,筆者認為其中最關鍵的一環便是要素市場分配體制改革,也即收入分配體制的改革。當前我們存在大量的消費需求,海外購買年年創新高,但是國內消費卻停滯不前;我們當前廣大的農民群眾擁有很高的消費意愿,但是被收入水平所限制。因此,無論是因為供需錯配的問題,還是收入不足的問題,其解決的根本方案便是改進要素市場的分配機制,使之更加公平、合理,以此來實現中國經濟的轉型升級。
三、要素市場收入分配體制改革的必要措施
收入分配體制改革的核心是要素市場資源的分配,要素市場的主要資源包括土地、勞動、資本、企業家資源四個基本要素。其中,土地要素是一個非常關鍵的要素資源。在建設用地方面,當前地方政府過度依賴土地財政,導致當前經濟發展中房產價格居高不下。房地產已經從一般商品變為了金融商品的性質,各大企業都爭相參與到瓜分房地產行業超額利潤中來,導致實體經濟發展緩慢,低端產業鏈大量重復建設,產業結構失衡,出現了嚴重的產能過剩問題。其次,在農業用地方面,施行集體所有制,降低了土地的利用效率。導致我國農業發展的現代化進程受阻,農民收入低下,使得廣大具有強烈消費意愿的消費者,缺少消費能力,使經濟轉型給消費拉動型社會增加了阻力。在勞動要素資源方面,我國過去的高速經濟發展可以說離不開人口紅利的因素。由于我國歷史制度原因,導致農業人口大量剩余,而隨著他們進城務工,帶來了極其低廉的勞動力,推動了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但是隨著農村過剩勞動人口的消失,勞動力價格逐步上升,農村剩余勞動力帶來的人口紅利已經消失。此外,對于資本要素,由于我國民眾投資渠道狹窄,此前社會閑置資本都集中成為了銀行資本,銀行資本的充裕和其帶來的乘數效應為社會再投資、再生產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是,銀行資本有其固有的缺陷,比如信息不對稱帶來的外部融資成本問題。我國銀行業肩負著維持社會金融穩定安全的責任,其資金流向控制嚴格,幾乎都流入了效率低下的大型國企,而很多具有創新能力的小型企業卻屢屢因資金流動問題而倒閉,這也是我國經濟發展效率低下和低端產業鏈嚴重過剩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時,由此帶來的供需錯配問題,也是當前經濟轉型中亟待解決的供給側改革問題。因此,結合我國當前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主要列舉出以下四個措施。
一是加快土地流轉機制的建立實現農業現代化。我國經濟發展要實現消費拉動,提高消費水平,最重要的是要解決農業人口收入問題。我國農業人口占比超過一半以上,大量的消費需求還沒有被釋放出來。而提高農業收入的首要問題便是積極推進農業現代化生產,其前提條件便是實現土地的規模化、機械化、現代化耕種,實現土地的自由流轉,成立專業農場主制,發揮市場機制的決定性作用。在此基礎上,實現規模化農業生產,會產生新的剩余勞動力進入第二、三產業的生產中,持續帶來人口紅利。
二是加大定向轉移支付、精準扶貧力度,推動小微金融發展。除了在土地分配機制上更加完善,加強農業耕種效率,提高農業人口收入外,我們更應該注重對于農村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公共社會保障、小微金融業務等全方位的支持。把經濟發展的紅利通過定向轉移支付到農村公共發展區域,通過精準扶貧實現貧困人口的絕對減少,并通過小微金融業務加快農村實體經濟的快速發展,切實提高農業人口收入水平,而收入增長帶來的大量消費需求又會刺激經濟新一輪的發展,實現雙贏的局面。
三是以城鎮化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加快推進城鎮化建設,消化新釋放出來的農村剩余勞動力。隨著經濟的轉型發展,沿海地區大量勞動密集型產業向內地轉移。而大量勞動密集型基礎工業進入相對欠發達地區,即可以帶來當地產業升級,又可以吸收當地剩余勞動人口,提高當地居民就業水平和收入水平。而作為企業方面,土地價格、政府優惠政策、勞動力成本都遠低于沿海地區,同樣實現雙贏局面。
四是大力推動股權私募投資基金、產業基金,擴寬投融資渠道,優化資本效率。在經濟創新發展的過程中,必然涌現大量的創新型的企業,而由于銀行資本的保守性,加之我國證券市場嚴格的進入機制,很多新興產業缺乏發展資金,而作為大量的高凈值個人又由于缺乏相應渠道,失去了大量的投資機會。使得社會發展形成了當前的困局。因此,在要素市場收入分配改革中,同樣應該注重資本要素的分配改革,堅持以市場起決定性作用。加大推動私募股權投資基金、產業投資基金的成立,為資本的合理分配營造更加便利的條件,加快實現我國產業結構的升級過程。
四、結語
經濟的轉型發展既離不開產品市場改革,同時也離不開要素市場的改革,二者缺一不可。要素市場的改革,主要是要素收入分配機制的改革問題,只有實現要素收入分配機制效率與公平并重的良性發展,才能使得社會經濟可持續增長。因此,在當前經濟轉型的過程中,只有做到要素市場與產品市場的改革相配合,才能實現經濟發展方式和產業結構轉型的成功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