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霞 傅映平
摘 要:研究大學生“校園網貸”現狀,探討其風險防范的應對策略。通過采用自行編制的調查問卷,對云南中醫學院不同專業的770名大學生進行“校園網貸”相關情況調查。結果顯示,25%的學生使用過網絡貸款(含分期購物),36.9%的學生對網貸的合法性、可靠性、高利率及潛在的風險等問題從未了解,43.3%的學生對網貸到期不還所要承擔的責任不了解。為維護校園安全,樹立健康消費觀,增強大學生“校園網貸”風險防范能力勢在必行,必須加強對校園網貸的監管和學生的教育引導,進一步普及金融知識,加強風險和誠信教育,同時做好經濟困難學生的精準幫扶工作。
關鍵詞:校園網貸;分期購物;風險防范
中圖分類號:F8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8)18-0089-04
引言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和當今大學生消費觀念的不斷改變,作為互聯網時代的一種金融創新,“校園網貸”也逐漸在各大高校出現。所謂“校園網貸”,是指各網絡平臺面向在校大學生開展的貸款業務。“校園網貸”往往無須抵押,手續簡單,其方便快捷使得部分大學生趨之若鶩。但是,“校園網貸”不但容易誘使部分缺乏自制力的大學生過度消費,還會使得部分利率不明、有不文明催款手段或風險難控的“不良校園貸”混入其中,給大學生個人和家庭帶來經濟損失和痛苦。因此,如何有效地進行“校園網貸”的風險防控,是值得各個高校深思的問題。本研究通過對云南中醫學院不同專業的大學生“校園網貸”相關問題的調研,探討風險防范的對策。
一、調查基本情況
本研究在網絡查詢和文獻調查基礎上,采用隨機發放問卷調查表的方式進行調查,分析大學生網貸興起的原因、存在的問題,進而評估其可能誘發的風險。問卷內容涉及個人基本信息、對校園網貸的了解程度、對金融知識的了解程度、參與網絡貸款和分期購物的情況、如何加強風險防范的建議五個方面的內容,共16個問題,同時進行個別訪談。選擇云南中醫學院一至四年級的在校大學本科學生為研究對象,隨機選擇目標人群,合理設計問卷,及時回收和清點問卷,培訓調查人員,使用統一的解釋語,嚴格進行資料的錄入和檢查等方面進行質量控制。采用Epidata 3.1軟件進行數據錄入和邏輯糾錯,采用SPSS 17.0軟件包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
本次調研共發放問卷770份,收回問卷758份,其中有效問卷753份,無效問卷5份(未完整填寫),問卷有效率達99.3%。接受問卷調查學生基本情況(見下表)。
二、調查結果分析
1.大學生參加校園網貸的統計及分析。參與調查的學生中有25%的人使用校園網貸,其中有12.9%的人明確還會使用,12.1%的人明確不會再使用。75%的人并沒有校園網貸經歷并且“對其也不感興趣”;大學生使用校園網貸,消費主要用于學習、創業方面。另外,有不到30%的人會選擇旅游、聚會等消費項目,借此提高“生活質量”。調查顯示,即使出現“個人經濟危機”,絕大多數學生也不會選擇校園網貸來解決問題。調查發現,學生出現校園網貸“危機”,76.2%的學生首選自己打工賺錢還貸,而不是向父母索要或者向同學、朋友借款還貸。
2.大學生對校園網貸金融知識的了解程度。問卷統計結果顯示,36.9%的學生對網貸的合法性、可靠性、高利率及潛在的風險等問題“從未了解”,58.6%的學生“了解一點”。從以上統計數字可得出結論:95%以上的學生對校園網貸等金融知識缺乏基本的認知。而只有4.8%的學生“比較了解”,1.5%的學生“非常了解”。
進一步調查顯示,對校園網貸到期不還所要承擔的經濟和法律責任,43.3%的學生“從不了解”,38.5%的學生“了解一點”,14.2%的學生“比較了解”,4%的學生“十分了解”。高達81.4%的學生對“校園網貸”違約要承擔的責任缺乏基本的認知。
3.大學生接觸校園網貸廣告的情況。各“校園網貸”平臺為占據市場,采取多種宣傳推廣方式。調查顯示,76.5%的學生較充分的接觸到校園網貸廣告,18.9%的學生接觸廣告“較少見”,從廣告的效應來看,95.4%的學生均可能成為校園網貸的潛在消費人群。另經網絡信息調查,通過百度搜索“校園網貸”一詞,就出現126萬條相關信息。有的校園網貸廣告還打著“零首付、零利率”的旗號,這無疑會對學生的消費行為產生誤導。結合大學生上網的情況,校園網貸廣告效應可想而知。
4.大學生校園網貸的途徑。經網絡信息調查,“校園網貸”平臺主要分為三類:一是分期付款購物平臺,即通過平臺選擇商品后進行分期付款,滿足購物需求。二是傳統電商平臺,例如京東、阿里等。這些平臺不但能夠提供商品分期付款,還會投資一些分期付款購物平臺。三是面向大學生的 P2P 網貸平臺(P2P網絡借貸平臺,是P2P借貸與網絡借貸相結合的金融服務網站。P2P借貸是peer to peer lending的縮寫),該類平臺直接向大學生提供消費、助學、創業等貸款服務。這些網貸平臺大多采取非現場申請與授信的方式,而且無須抵押擔保,信貸審核周期短,大學生只需將學生證、身份證、戶籍等信息上傳至網站即可申請信貸。
三、校園網貸風險分析
1.校園網貸興起的原由。分析大學生網貸的興起,不外乎兩個原因:從需求方面說,校園網貸滿足了大學生的消費欲望,迎合了大學生提前消費、分期消費的觀念;從供給方面來說,校園網貸平臺準入門檻低,在工商部門注冊、工信部備案即可開展業務,不屬于金融機構,無行業標準、缺乏監管。校園網貸門檻低,通常情況下學生們只需一張身份證和學生證,把個人身份信息和學籍信息在線上提交,通過簡單審核便可在短期內得到網絡貸款。
2.風險分析。(1)校園網貸的本質屬性決定其存在高風險。校園網貸屬民間借貸,與正規金融機構的借貸存在本質的區別。目前,我國在民間借貸方面的法律法規不健全,甚至還存在法律真空。一旦借貸雙方出現糾紛,很難解決。為利潤最大化,借方經常會采取不理智的收催,給貸方在經濟上,甚至人身安全上帶來損害。即使家庭、學校、司法機關介入,其糾紛也難以得到解決。其次,校園借貸其實質就是提前消費,對沒有穩定收入的學生來說,提前消費是不理性的,不利于大學生健康消費觀念的培養。校園網貸引發大學生無力償還、被逼債、逃學躲債等問題層出不窮,嚴重影響了大學生在校學習生活,擾亂了學校的教學秩序,甚至引發治安案件、刑事案件,影響了高校的安全穩定。(2)校園網貸的盲目性帶來高風險。當前大學生不了解校園網貸等金融知識,沒有風險意識,將校園網貸消費等同于日常的正常消費,超出了學生自身的承受能力。將校園網貸消費誤認為是時尚行為,盲目跟風。一旦學生貸款之后,面對高額的本金及利息費用,最終入不敷出無法償還,從而給自己的生活及家庭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3)對校園網貸缺乏自控力導致高風險。校園網貸廣告無孔不入,作為校園網貸消費潛在人群的大學生面廣量大,易至大學生互相攀比,盲目跟風。網貸平臺大多采取非現場申請與授信的方式,而且無須抵押擔保,信貸審核周期短,大學生只需將學生證、身份證、戶籍等信息上傳至網站即可申請信貸。簡便的手續,讓大學生校園網貸沖動欲罷不能。助學、創業等似是而非的“正當理由”,也讓校園網貸披上華麗的外衣。(4)校園網貸問題導致的社會信用缺失風險。校園網貸款逾期后,學生會抱以僥幸逃脫心理以逃避債務,一些學生會選擇更換手機號等簡單的方式,逃避“校園網貸”平臺的追債,最終導致信用喪失。網貸平臺會以恐嚇等非法手段向學生本人或所在學校及家人催款,督促盡快還款。以上種種,均會損害社會的信用體系。這不僅給學生帶來沉重的心理負擔,同時也會給家庭、學校甚至社會信用造成破壞。
四、風險防范對策探討
1.加強對校園網貸的監管和學生的教育、引導。政府應從政策層面完善法律法規,切實加強對校園網貸機構及網貸行為的監督、管理。認真貫徹落實教育部辦公廳印發的《關于開展校園網貸風險防范集中專項教育工作的通知》,加強教育引導,培養學生勤儉意識,及時發現并糾正學生超前消費、過度消費和從眾消費等錯誤觀念,引導學生合理消費、理性消費、科學消費,樹立健康消費觀。
2.普及金融知識,加強風險和誠信教育。學校應加強金融知識普及教育,可在課程設置中通過開設財務、經濟法律法規、社會事務等公選課程,普及學生的財經意識;也可以通報典型案例,普及金融信貸和網絡安全知識,提高學生辨識能力。此外,家長應加強對學生的理性消費觀念的培養,充分關注子女在校期間生活狀況,與學校及時溝通。
3.明確責任,確保校內監管到位。學生工作者、學生黨員、團學干部要密切關注學生異常消費行為,及時發現學生在消費中存在的問題。對排查中發現的已經參與網絡借貸的學生,要及時做好幫扶引導工作。加強校內廣告宣傳登記制度,核實宣傳內容,對虛假宣傳的信息進行過濾。鼓勵學生參與創新創業活動,引導學生理性看待物質金錢,合理消費,建立健康消費觀,樹立健全的人生態度。
4.做好經濟困難學生的精準幫扶工作。做好經濟困難學生精準幫扶工作,摸準情況,加強資助宣傳,拓展資助渠道,完善資助體系,為那些需要資助,特別是在學費、生活費等方面有需求的學生提供助學貸款,滿足學生學習生活需求。
“校園網貸”折射出學生消費觀念的轉變,對物質需求增漲,網貸、分期付款逐漸成為學生解決短期資金困難的重要途徑,在滿足許多大學生學習、消費需求的同時,“校園網貸”也加重了學生及家庭的負擔,同時也給校園安全帶來了隱患。總而言之,通過對大學生“校園網貸”現狀調查,維護校園安全任重而道遠,要進一步增強風險意識教育,及時建立有效的風險預警和防范機制,引導學生樹立科學健康的消費觀念,增強學生的財經意識,加強學生的風險意識和誠信教育,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為社會培養合格人才。
參考文獻:
[1] 潘從武.校園網貸流行易縱容不理性消費[N].法制日報,2015-02-27.
[2] 雷艦.我國P2P網貸行業發展現狀、問題及監管對策[J].國際金融,2014,(8):71-76.
[3] 閆瑾.昂貴的校園貸[N].北京商報,2016-03-21.
[4] 許婧.互聯網金融創新催生校園網貸監管缺失存隱患[EB/OL].和訊網,2016-06-12.
[5] 林琳.校園網貸別讓便利變隱患[N].人民日報,2016-04-15.
[6] 崔德華.談加強高校大學生風險意識教育[J].教育探索,2011,(4):6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