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十九大提出要提高全民族的法治素養。《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要求:依法治國,從青少年抓起,“將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在中小學設立法治知識課程。”初中階段,是學生初步了解個人成長和參與社會生活必備的基本法律常識,進一步強化守法意識、公民意識、權利與義務相統一觀念、程序思維,初步建立憲法法律至上、民主法治等理念,初步具備運用法律知識辨別是非的能力,初步具備依法維護自身合法權益、參與社會生活的能力。因此,我們教師要通過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培養學生的法治精神,進而培養學生政治認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識和公共參與這樣的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讓學生在未來成為知法、懂法、守法和護法的好公民,為國家發展做貢獻。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法治精神
正所謂少年強則國強,少年富則國富,可見,青少年作為國家未來的主人,應更加需要重視法治精神的培養。而絕大多數青少年都處于學習的階段,所以我們可以通過八下《道德與法治》課程,讓教師培養學生的法治精神,從而提高學生的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核心素養,讓學生成長為優秀的公民,促進祖國的發展,提高祖國的國際形象。
一、 運用課本教材,滲透法律內容
課本教材是學生學習道德與法治課程的主要途徑,也是向學生滲透法治精神的重要載體。教師要學會如何更好地運用教材,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培養學生法治精神的元素,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對學生進行引導,進而提高學生的法治精神,增強學生的學習效果。
例如:在講授《尊重自由平等》的時候,我就采用了探究式教學方法,讓學生自主思考。飛在天上的風箏希望掙脫線的束縛,于是就向上天許愿。突然,一陣大風吹過,風箏的線斷了,可是風箏卻再也飛不起來了。然后,我向學生們提問:
(一) 風箏掙脫了線的束縛,為什么就飛不起來了呢?
(二) 我們應該如何理解自由應該受到必要的限制?
之后,學生們開始了自主思考這個探究問題,并且結合著我的引導,得出了以下結論:擁有自由,確實可以提高人們的幸福感,但是,自由不是沒有限制的,而是相對的自由。無限制的自由會將這個世界帶入混亂,屆時只有強大的組織形式才有所謂的自由,而作為平常的人會徹底地失去自由。學生由此認識到了法治的重要性。
可見,通過這些探究問題對學生的啟發,學生對法治精神有了大概的了解,通過對教材的合理運用,滲透法律知識,可以顯著提高學生的法治意識。
二、 創設生活情境,加深學習感知
知識來源于生活,也將回歸于生活。而道德與法治課程是一門理論性較強的學科,教師可以根據課本中的知識和法治精神建設原則,創設生活情境,引導學生有序參與,使抽象的知識變成生動形象的生活情境,進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豐富學生的想象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最終提高教師的教學效率和質量,培養學生的法治精神。
例如:在講授《維護正義公平》時,為了讓學生更加生動地學習本課知識,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法治精神。我就根據這節課的主要內容,創設了一個有關法庭的生活情境。
我假設了一件案件,如財產糾紛案,被告人侵占了原告的土地,并讓學生分別扮演法官、原告、被告、律師和陪審團。接著,我會向扮演法官的學生提供相關法律,并幫助他進行判決。同時,我還在陪審團中安排了兩個被告人的親戚。最后,這個情境活動在我的指引下正式開始了。首先,我提醒“原告”,為了公平起見,應該讓陪審團中“被告人的親戚”退出法庭。接著,雙方的律師開始進行辯論,結果是原告的證據不足。這時,我提醒“法官”,根據刑事訴訟法,第一百九十五條規定,證據不足,不能認定被告人有罪,應當做出證據不足、指控犯罪不成立的無罪判決。
通過這個生活情境,學生表示:這樣做不僅加深了對這節課的重要內容的理解,更體會到了法律與公平的重要性,進而使法治精神在他們的內心中進一步加深。可見,創設生活情境,有利于提高學生對法治精神的認知。
三、 舉辦法治活動,提高法治意識
道德與法治課程不是單純地用來考試的課程,法治精神的培養也不是通過單純的法律知識傳授完成的。正所謂“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在日常的教學中,教師除了要在課堂中教授學生知識,也應該積極地舉辦法治活動,讓學生們在這些法治活動中提高自己的法治意識。當然,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一定要起到良好的主導性,確定活動的主題,引導學生完成,并使學生有一定的收獲。
例如:在講授完八年級下冊最后一個單元《崇尚法治精神》后,我特意抽出了一節課的時間舉行了一場關于“德治好還是法治好”的辯論比賽。正方支持法治好,反方支持德治好。接著他們就在我的引導下,開始了辯論活動。
正方:法治可以懲惡揚善,是最公平的治國手段。
反方:德治不僅可以懲惡揚善,最重要的是它可以改善人的思想和行為。
正方:法治可以保護人的人權,并強調社會義務,追求公平和正義。
反方:德治不僅有這些,它更堅持以人為本,重視社會的整體價值和長遠價值。
……
最終,我終止了這場辯論賽,并對德治與法治之間的關系進行總結:“德治確實可以規范人的思想和行為,并在社會發展的過程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德治對人的要求很高,所以不能通過國家的強制手段進行要求,所以在對付極端的犯罪分子,和維持社會公平時,德治就很難起到顯著的作用了。而法治依靠的是國家的法律,并且有國家暴力機構的支持,所以能夠更好地維護人們的自由平等,社會的公平正義。綜上所述,德治與法治各有優勢,在維護公平正義大的方向上我們應該以法治為主,而在生活的細節上,如培養人的正直品格,就能夠讓德治大顯神通。”通過這樣的辯論活動,學生不僅了解了法治,還了解了德治,更強化了法治精神在學生心中的地位,使學生明白了法治精神的重要性。
總之,依法治國和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我國的基本方略,是維護人民民主專政的根本保證。所以,教師要加強學生法治精神的培養,促進學生道德與法治課程核心素養的養成,讓他們成為德才兼備的優秀公民,進而為國家的建設做出更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M].
[2]殷榮甫.初中生法治教育的現狀和對策研究[D].重慶師范大學,2017.
作者簡介:
吳美玲,福建省三明市,尤溪縣第七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