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峰
摘要:行政事業單位的固定資產是國有資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行政事業單位日常工作開展的必要條件。目前行政事業單位的固定資產在各級財政部門的統一監管下,特別是隨著資產動態管理信息系統的不斷完善,對固定資產的配置、使用、處置等進行規范化管理,進一步摸清了家底,有效維護了國有資產的安全和完整,但是很多行政事業單位在固定資產管理上還存在諸多問題。因此,加強固定資產內部控制,對行政事業單位合理配置使用固定資產、提高資產使用效益、防止資產流失等尤為重要。
關鍵詞:行政事業單位;固定資產;內部控制
一、行政事業單位固定資產內部控制的重要意義
(一)固定資產內部控制的內涵
內部控制是指一個單位的各級管理層為了保護其經濟資源的安全、完整,確保經濟和會計信息的正確可靠,協調經濟行為,控制經濟活動,利用單位內部分工而產生的相互制約、相互聯系的關系,形成一系列具有控制職能的方法、措施、程序,并予以規范化、系統化、使之成為一個嚴密的、較為完整的體系。
2014年1月1日起施行的《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規范》(試行)沒有專門對固定資產內部控制作出具體規定,但對包括固定資產在內的實物資產的控制提出了要求,即固定資產內部控制應遵循的基本規范。
(二)固定資產內部控制的意義
1. 行政事業單位的固定資產是國有資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固定資產內部控制是保障行政事業單位正常運轉的物質基礎。
2. 與企業相比,行政事業單位的固定資產業務相對簡單并具有特殊性,其經費來源主要是財政撥款,加強固定資產內部控制是確保資產信息真實及國有資產不流失的重要手段。
3. 加強固定資產內部控制,合理配置固定資產、充分發揮固定資產的使用效能,是行政事業單位提高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徑。
二、行政事業單位固定資產內部控制存在的問題
(一)思想認識方面的問題
1. 領導重視不夠。一些單位領導對固定資產重購置輕管理,沒有充分認識到有效實施資產內部控制對行政事業單位規范管理的重要作用,因此在制度的制定或執行上流于形式。
2. 相關人員責任意識淡薄。有的單位沒有明確資產管理人員及管理職責,通常由辦公室會同紀檢、財務人員采購固定資產后交由業務科室使用,使用者對資產使用、維護的隨意性較大、責任心不強,造成資產毀損、丟失或遺棄,大多是不花自己的錢不心疼,這是多數行政事業單位人員自身感受到的優越性和極大弊端。
(二)資產配置、管理、處置方面的問題
1. 資產配置審批不夠嚴謹。一些行政事業單位沒有固定格式的資產配置審批單,對固定資產的增加是否合理、合規,是否依據資產的使用狀況和新舊程度制定采購計劃等缺乏必要的監管,因此對有可能造成資源浪費或遭受處罰的固定資產業務沒有明確的責任科室、責任人員起到事前防范的作用以致于無法追究責任。
2. 資產管理不夠科學。行政事業單位資產動態管理信息系統中對固定資產進行了科學的分類編號,固定資產管理卡片需填寫的內容也相當詳細,怎樣做到實物與卡片的一一對應以及賬賬相符、賬實相符在實際應用中卻有較大的難度。有的財務人員填寫、補充卡片信息是完成任務的需要,是為了確保系統數據的完整性和每年度的資產報表能及時上報,多數行政事業單位的固定資產沒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科學合理及有效的管理模式;其次,當前上級財政部門對各單位數據、報表的上報越來越規范,在內容、時限等方面的要求越來越嚴格,財務人員正面臨知識匱乏、精力有限的挑戰,而固定資產的管理特別是定期或不定期盤點需耗費較多的人力、物力,單靠財務人員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行政事業單位內部各科室間的職責分工、相互協調之間的矛盾是固定資產疏于日常管理和定期維護、清查的癥結所在。
3. 資產處置不夠規范。行政事業單位日常使用的固定資產的減少通常是零星分散的,需要相關科室有意識地進行整合并按規定程序辦理報批手續。事實上固定資產在單位內部轉移、報廢處理等方面沒有明確的管控措施,時間一長,部分資產去向不明,最后不了了之,最終造成國有資產損失。
(三)制度監管方面的問題
1. 單位內部管理制度不健全。一些行政事業單位沒有制定符合本單位實際的固定資產內部控制制度,對上級財政部門下發的內部控制管理規范只是由財務人員傳閱,沒有傳達到單位各科室之間并在具體工作中執行;有些單位雖然制定了內控制度,但僅停留在書面上,更沒有根據實際情況的變化不斷完善,因而操作性不強。
2. 監管力度不夠。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政府采購限額的規定發生了很大變化,目前多數市級財政部門規定貨物和服務項目采購預算金額為20萬元以上、工程項目采購預算金額30萬元以上的才列入政府采購限額標準范圍之內。這一方面是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和現代化要求的體現,另一方面行政事業單位固定資產標準限額以下的采購游離于地方政府具體的管理規定之外,對行政事業單位本身的內控管理是一種考驗。二是行政事業單位資產動態管理信息系統有利于財政資產管理部門對所管轄的單位資產信息予以掌握,但年度式的資產報表上報并不能及時發現各單位在固定資產業務中出現的問題,財政、審計及單位主管部門實施的例行財務檢查等監管行為存在一定的滯后性。
三、加強行政事業單位固定資產內部控制的建議
(一)提高固定資產內部控制意識
1. 營造良好的內部控制環境。充分認識到管好用好國有資產的重要性,通過單位領導的高度重視和以身作則,把以加強固定資產內部控制為重點的國有資產管理作為年度一項重要工作內容,明確資產管理具體分管領導和責任科室、責任人員及職責分工,固定資產內部控制覆蓋至各科室人員,形成單位上下一致提高加強資產管理工作的自覺性和認真落實資產內控制度的良好氛圍。
2. 加強固定資產管理人員隊伍建設。相關責任人員特別是財務人員要具備強烈的責任感,努力提高政治覺悟、法制道德水準和業務素質,不斷更新專業知識,熟練掌握固定資產管理相關軟件操作并在實際工作中充分利用電子信息工具管理、維護好本單位固定資產,發揮資產最大效益。
(二)強化固定資產內部控制各環節的執行力
1. 資產配置合理、合規。首先抓好源頭管理,固定資產的增加必須符合國家的相關規定和標準,有計劃有預算并按程序進行審批,列入政府采購限額目錄內的資產采購更要嚴格按要求執行。
2. 資產日常管理動態化、科學化。對固定資產的采購、驗收、入庫、入賬等業務設置不相容崗位和職務相分離,充分利用行政事業單位資產動態管理信息系統對固定資產進行實時管理和有效監控,特別是對資產的內部轉移、報廢做到去向明了,有始有終;及時掌握資產的使用狀況和存量情況,提高資產信息的真實性;要定期或不定期對固定資產進行維護維修、清查盤點,做好賬實、賬表核對,及時發現問題、查明原因并有效處置,防止國有資產流失。
3. 資產處置公開、透明。固定資產的處置包括出售、無償轉讓、置換、報損、報廢等,處置原因包括閑置資產、因技術進步需報廢淘汰、因單位分立、撤銷、合并、改制、隸屬關系變更及根據國家政策規定需處置等,應分類別、按程序報主管部門、財政部門審核或備案,處置數量較多或價值較高的,還應通過拍賣、協議轉讓或國家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方式進行,并及時發布處置公示,做好會計核算核銷處理。
(三)加強制度建設、加大監管力度
1. 完善單位固定資產內部控制制度體系。依據《行政單位固定資產管理暫行辦法》(財政部令第35號)、《事業單位固定資產管理暫行辦法》(財政部令第36號)及《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規范(試行)》(財會〔2012〕21號)等相關規定,建立并不斷完善適合本單位管理特點的固定資產內部控制制度體系,具體包括固定資產崗位責任制、配置驗收制度、賬簿登記和卡片管理制度、出入庫制度、資產維護和定期檢修制度、清查盤點制度、折舊制度、獎懲制度等,覆蓋到整個單位固定資產業務的每一個環節,做到有章可循、有章必循,并能進行合理的管理和監督,充分發揮內控制度應有的作用。
2. 強化監督約束機制,加強執法檢查。各級財政、審計及行政事業單位主管部門要把行政事業單位的固定資產作為重點督查對象,定期對固定資產的完整和使用效益等方面進行檢查,確保國有資產及信息的真實性;把是否建立健全固定資產內控制度作為一項常規性業務來檢查,確保制度的執行有實質性效果;要加大監管力度,加強業務指導,促進行政事業單位內控制度的完善和優化。
參考文獻:
[1]邵奎.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存在的問題[J].中國農業會計,2017(10).
[2]朱艷麗.淺析行政事業單位固定資產管理內部控制[J].行政事業資產與財務, 2017(03).
[3]張鵬輝.談加強行政事業單位固定資產的內部控制[J].中國農業會計,2010(07).
(作者單位:湖南省婁底市婁星公園管理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