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中化學是初中教育教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今后的學習及生活具有重大的意義。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教學過程中,激發并持續學生對化學學習的興趣,變被動接收為主動學習,才能有效提升課堂教學質量。文章結合教學經驗,淺談如何在初中化學教學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關鍵詞:初中化學;學習興趣;方法
成功的教育不是強制的灌輸,而在于循序漸進的引導。以興趣為學習的出端,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促使學生以飽滿的熱情投入于化學學習中,教學過程才能實現事半功倍的提升。化學以實驗為基礎,教學過程中,教師在引導學生開展理論學習時,應充分利用化學實驗有趣、好玩及豐富多彩的表現形式,吸引學生自主的思考及探究。化學課堂應進一步豐富,讓學生切實感受到化學知識的實用性及生活性,學為所用,以此提高對化學學習的興趣。
一、 藝術性課堂導入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課堂導入作為課堂教學的伊始,其開展的好與壞很大程度影響了后續教學內容的開展。課堂導入可以作為課堂教學的契機,也是學生注意力較為集中的時刻,如教師能正確把握課堂導入,借以吸引住學生的注意力,則對課堂教學的深入大有裨益。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要做好課堂導入,需要教師在課前做好準備工作,而筆者認為準備工作應從兩個方面入手:(1)學生心理。初中學生進入青春期,思維敏捷而熱情洋溢,具有青春期的特有年齡屬性。一方面,學生的學習潛力巨大,記憶能力及理解能力均十分突出,善于對客觀事物作出分析,且具有一探究竟、深入研究的好奇心理;另一方面,初中學生天性好玩,追逐新鮮事物,對學習缺乏持之以恒的柔韌性,一旦在學習中受挫或在學習過程中不能獲得快樂,很快就開始抵觸化學學習,并產生逃避的消極心理。為此,作為教學工作者,應全面、深入、細致地把握好學生的心理動態,平時多與學生溝通交流,釋放自身魅力以吸引學生,從而達到親其師而信其道的良好狀態。一言以蔽之,和諧的師生關系是引導學生進入化學學習的有效潤滑劑,也是活躍課堂氛圍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因。(2)教學主題。面對不同的教學主題,教師應制定不同的課堂導入方式,從而有序引導學生參與,讓學生潛移默化的進入教學主題之內。比如說,可采用直觀實驗的方法引導學生。學生對于100mL的酒精與100mL的水相互混合后體積小于200mL難以理解,此時,筆者將一碗蠶豆與一碗小米混合在一起,其總體積也小于兩碗。以直觀的實驗引導學生理解微觀粒子與宏觀物質之間的聯系,從而幫助學生順利理解酒精與水混合后總體積變小的原因所在。
二、 豐富課堂教學
化學課堂不應是單一的“灌輸式”教學現狀,而應在現有的基礎之上不斷展開延伸、擴大,以豐富的課堂教學形式引導學生學習。如何豐富課堂教學?(1)教學主體。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有意識凸顯學生的教學主體地位,讓學生意識到自己是課堂學習的“主人”。思想是行動的指南,學生擁有了學習主體的意識,教師才能進一步發揮教學組織者、參與者作用,有的放矢地引導學生開展學習。(2)旁征博引。化學教學并非完全只是枯燥的化學公式背誦、記憶,與之相反,化學教學中涉及的知識、故事、逸聞等,均可作為激勵或引導學生學習化學的有效敲門磚,并讓學生在化學課堂上感受到化學學習的獨特魅力,寓教于樂的開展教學。比如說,在學習“溶液”相關知識時,筆者對學生們說:“同學們,今天老師給大家講一個小故事。”話音剛落,學生們頓時活躍起來,紛紛表示:“老師要說什么故事?”筆者接著說:“二戰的時候,法西斯納粹的惡行遍布整個歐洲,生靈涂炭,一片狼藉。丹麥有一個玻兒教授,在納粹占領丹麥以后,玻兒教授需要保存諾貝爾獎章。大家知道,諾貝爾獎章是至高無上的榮譽,其意義十分巨大。可是,無論這個獎章藏在哪里,都難免面臨被納粹發現的危險。玻兒教授苦苦思索以后,突然靈機一動,將獎章溶解到溶液之中。從外表看,全是液體形式,納粹在挖地三尺的搜索了兩面以后,依然是一無所獲,又有誰能想到獎章能溶解在溶液中呢?兩年后納粹失敗、撤退,玻兒教授由溶液中利用化學方法將諾貝爾獎章置換出來,重新鑄造,保存了下來。”學生們在聽完故事后興致昂揚,贊嘆玻兒教授的聰明機智,而筆者因勢利導,順利開展了“溶液”知識的教學。
三、 與生活實際融合
化學來源于現實生活,化學學習離不開豐富的想象能力,但同時更不能缺少與現實生活的相互關聯。為此,在教學工作中,教師應有意識地增強生活因素在化學課堂中的體現,讓課堂教學變得更加生活化、具體化;課后引導學生學習觀察,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及實踐能力,以轉化化學所學的理論知識,培養學生實事求是及自主探究的精神。比如說,筆者在教學過程中,利用一些生活現象引導學生思考:鐵是怎么生銹的?如何有效防治鐵生銹?食鹽是每個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生活中的食鹽是哪一種含碘的化合物?酸雨的危害不言而喻,酸雨是如何形成的?酸雨的主要成分是什么?酸雨的危害表現在哪里?等等。以這類生活化的問題吸引學生,促進學生思維的發散,將化學課堂變得生動有趣。需要注意,化學課堂中增強生活元素,除了教師有意識的引導外,還需要教師發動學生,讓學生也積極參與進來。一方面,學生在課余通過自己的觀察、研究所獲得的問題載體,其印象更加深刻,而在課堂學習時也自然更加專注;另一方面,發現一個問題遠比解決一個問題更加有意義。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正是培養學生高效學習化學的最佳途徑。為此,教師鼓勵學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以自己的所見所聞加以分析,并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與同伴、老師一起分享、研究。有學生在課堂中提出問題:“為什么相同體積的煤塊,蜂窩煤的燃燒速度要比實體煤塊更快呢?”對于這個問題,筆者首先大力褒獎學生十分聰明,善于觀察,繼而引導學生們展開思考,從燃燒面積的差異,繼而深入到氧氣的接觸大小,最終發展為氧氣濃度的學習。在一連串的互動過程中,課堂氛圍十分良好,學生的積極性很高,教學過程十分理想。
四、 結語
化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與時俱進的開展教學,合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帶來的優勢長處,進一步豐富課堂表現形式,強化學生的感官感受,進一步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多媒體技術集中聲樂、圖片、文本等為一體,具有“能變會動”的良好功能體現,教學中加以合理利用,對于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甚為有效。
參考文獻:
[1]畢研成,徐茂坤.信息技術與初中化學整合教學探究[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7(11).
[2]王愈.初中化學情境教學探討[J].西部素質教育,2016(11).
作者簡介:
柴宗紅,甘肅省武威市,甘肅省民勤縣夾河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