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紅雪
摘 要 隨著社會文化的不斷發展,我國音樂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大的進步。在各種各玩各的音樂研究中,“打歌調”是比較龐大的一類音樂,而且打歌調在很多民族中都存在,想漢族、拉祜族、哈尼族、佤族等等中。傳統的打歌調很有比較明顯的分類,每一個族群中打歌調會有很大的融合,隨心新中國的成績,五十六個民族成為一個大家庭,他們之間的音樂也在相互交流,在保留原始種族特征的同時融入其他民族的文化,從而使得“打歌調”在跨種族之間發展的更好,接下來文章將重點研究跨族群(漢、拉祜、哈尼、佤族)語境中的“打歌調”音樂。
關鍵詞 “打歌調” 音樂研究 跨族群語境 漢族 拉祜族 哈尼族 佤族
中圖分類號:J607 文獻標識碼:A
1“打歌調”基本研究
1.1打歌名稱和含義
打歌在不同的地方會有不同的名字,有調歌,踏歌,跳月,左腳,跳腳,跺腳,打轉等等十多個名稱,這些名稱都可以稱為打歌,主要分為三種情況,第一,本民族從古至今都將這種藝術形式稱之為打歌,所以就很少有人再用其他的稱呼,比如說彝族打歌,白族打歌等等;第二種情況是對這種類型的藝術形式可以用打歌進行稱呼,也可以用其他類型的名稱;第三種情況是在一些民族中有的不叫打歌,但是因為其他民族叫打歌,本民族受這些影響長時間之后就接受了這種名稱。打歌名稱的問題因為地區不同也會有很大的不同,這是我們需要注意的,有的名稱是對打歌時動作的描述,比如說跺腳、疊腳、踏歌、打轉、跳歌等等;有的是因為打歌時的環境氣氛和使用的樂器等而來的,比如說跳月、跳樂、跳笙和跳鑼,其中跳笙指的是吹笙進行跳,跳鑼指的是敲鑼進行跳;左腳的叫法則是因為很多打歌調中的歌舞動作都是從左腳開始的,所以就因此而得名。
在不同的地區對打歌的理解也有很大的不同,彝族人民認為打歌就是跳舞的意思,還有的群眾認為打歌就是唱跳或者是歌舞。在白族中,打歌被認為是一個詞,比如說打游戲、開展項目、進行項目等等,從歷史記載來看,打歌也有踏唱的含義,白族內部打歌包括歌舞但是又不局限于歌舞,所以這相對來說比較符合民間打歌的實際含義。打和踏在古漢語中意思相同,而現代詞語中對打的解釋是某種動作或者是行為,發生進行某種活動或者是某種游戲的意思。所以打不一定是跳,歌也不一定是舞的意思,總的來說打歌的意思要遠遠超過歌舞的含義。
1.2打歌多名稱形成原因
打歌的名稱多種多樣,而且在很多地方不同的名稱也可以進行混合使用,這樣的情況大大促進了各個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打歌的流行地區是古代的蜀地,經過時代的變遷,形成了各種語言的打歌,所以也就形成了今天這樣名稱混合而且多用的情況。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打歌是一種比較古老的民間藝術,而且歷史悠久,在我國有一幅比較著名的清代打歌畫,名為《踏歌圖》,圖中描述了十余男女在大松樹下圍城圓圈進行歌舞,有人吹蘆笙,有人吹笛,有人彈弦子,還有人拿著扇子舞蹈,打歌的情形在這幅畫中充分的顯示出來,到今天,彝族打歌人群仍然喜歡站在松樹下進行,而且也有很多地區在打歌是仍然使用葫蘆笙、笛子、小三弦進行伴奏。到今天為止,大多數人已經接受打歌這個詞,并且大多采用這一詞語。
1.3打歌的分類
打歌從狹義上來講指的就是某些民族以歌舞樂器相結合的演奏形式,從廣西中來講,包括歌舞,一邊走一邊唱的形式、沒有歌舞,或者是沒有音樂沒有唱的只有舞蹈的藝術文體活動。不管是哪一種類型的打歌,都是在運動中進行的,可以沒有舞蹈但是至少也是在走動。
打歌的主要內容之一就是娛樂,除了娛樂之外還可以反映信仰和勞動。在很多地方,打歌成為了既定民族自娛自樂的文藝活動,而且打歌通常和戀愛、婚姻有著密切的關系,他們在打歌場中進行戀愛,有的民族中不會打歌的青年男子很難找到合適的對象,而且他們離開了打歌場,戀愛活動就無法進行。某些民族中利用打歌來反映他們對對祖先的崇拜,有的打歌還反映了勞動生產方面的內容。
打歌表演最常看的時間場合是在過年過節,結婚、各種節氣或者是廟會等,所以打歌的情緒通常是比較熱烈歡快。很多地區的打歌會受到季節的限制,一般是從載秧的農忙的時候停止,等到秋收之后才會重新開始。有的地方的打歌一年只跳一次,比如說白族,每次只有兩天的時間,是每天十一月十三和十四,其他時間不準打歌,打歌活動是男女老少一起參加的,打歌的好壞和年齡沒有關系,而有的地方不是同一輩的人不能在一起打歌,有的地方不是一個姓氏的人不能在一起打歌,還有的地方規定男女不能一起打歌。
1.4打歌音樂特征和旋律節奏
打歌調在不同地方和不同民族中會有很大的不同,音樂的整體氣氛大多一般,都是熱情而且奔放的,粗獷而且有力的,從而將打歌民族的豪放不羈和開放大方的性格充分展現出來,旋律不會做過多的修飾,而是一個字對一個音,將隱藏在心底的真情自然的流露出來,有的甚至就像是一些情緒激動的時候發出的呼喊聲。民族中的打歌通常會有集體的呼喊,從而將民族強大的氣勢顯示出來,并且表現出一個民族積極向上的精神和團結強大的力量。還有一些打歌音樂是莊重肅穆的,也有一些抒情輕快的打歌音樂,風格大多風趣詼諧。打歌音樂主要進行方式是音階式,滑音也會偶爾使用,一般情況下會用五聲音階,但是也會有時候采用七階音階,打歌音樂節奏比較鮮明,除了實用葫蘆笙、笛子和三弦子演奏出鮮明的節奏,唱的部分旋律節奏也比較鮮明。
2拉姑族打歌調
2.1拉祜族打歌基本介紹
拉祜族主要位于甘肅和青海地區,最有名的地方就是雙江,雙江名稱的由來主要是因為這個地方時瀾滄江和小黑江交匯的地方,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在這個美麗富饒的地方中繁衍并且創造出了很多民族文化,其中打歌最為出名。拉祜族在戰亂年代進行了不斷的遷移,從而創造出了屬于自己的文化。拉祜族人民對歌舞非常熱愛,所以世世代代,歌舞就是他們抒發感情、交流思想的重要工具,長此以往也逐漸成為他們生活中不可分支的一部分,打歌活動在拉祜族中在很多場合都會舉行,比如說婚嫁、蓋新房、喪禮等等,而且在祭祀中和一些傳統活動中也會進行打歌調。通過打歌調,拉祜族人民將自己的思想感情進行充分的表達。拉姑族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其最重要的文化就是拉祜族的舞蹈,分為蘆笙舞、擺舞、跳歌,每個舞都會有很多套路,拉祜族中的舞蹈文化最終要的就是跳歌,也是打歌的一種,在拉祜族的某些地區,也會將之稱為跳笙或者跳歌。伴隨著音樂,在平地上圍城一個圈,跟隨著樂器的聲音有節奏的跺腳,一邊唱歌一邊跳舞。拉祜族打歌調是比較豐富的,有的即興演唱,有的比較調情,還有的是生產生活的真實寫照,也有一些神話故事和傳說等等。而且拉祜族的這種打歌被美國在1986年授予“全國十大民間舞蹈”的封號,到目前為止,拉姑族還流傳著很多打歌調,其中最有名的一首叫做《歡迎你到雙江來》。
2.2拉祜族打歌樂器和動作
拉祜族的人民喜歡打歌,并且將打歌當做是和神經的通話,而且到現在拉祜族中還流傳著打歌的傳說。拉祜族進行打歌的時候,會用一種樂器叫做蘆笙,蘆笙是拉祜族中比較喜歡的一種樂器,因為在拉祜族中流傳著一種傳說就是拉祜族祖先從葫蘆中孕育出來,所以葫蘆就是民族的象征,而且蘆笙是用葫蘆做的。一般的拉祜族人民一聽到蘆笙的聲音,他們就會跟隨著音樂的圍著圈進行舞蹈,雙腳左右交替,從打歌中可以結交很多新的朋友,用打歌表達出重要的社會關系。因為拉祜族人民喜歡打獵,所以他們比較善于模仿動物形態,并且將這些動物形態作用到打歌中,比如說《打獵歌》就是用這種形式創作出來的。還可以用打歌調來表達整個農業生產的過程,同時也將整個拉祜族愛學習的特性呈現出來,這種情況下創作了《黎田歌》,還通過《掃地歌》表達了拉姑族是一個愛干凈的民族。
2.3拉祜族打歌傳承
因為拉祜族沒有屬于自己民族的語言,所以打歌調都是通過前人進行口傳的,在傳統的節日中,或者是一些值得慶祝的事情包括傳統節日、紅白喜事等等,拉祜族人民就會通宵達旦的進行打歌,長此以往,拉祜族打歌調得到了傳承。目前拉祜族人民對打歌申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隨著社會的變遷,拉祜族人民和外界交流的越來越密切,讓其他民族的人逐漸喜歡上拉祜族的打歌,并且將他簡單化和大眾化,讓更多的人通過拉祜族打歌進行娛樂和健身。
3哈尼族打歌
哈尼族位于我國云南省和西雙版納地區,哈尼族歷史悠久,需要可以屬于藏語系列,但是方言差別較大。人數有幾百萬,民族音樂比較豐富,有民歌、歌舞音樂和器樂三個種類。
3.1民歌打歌
哈尼族民歌中主要有敘事歌、兒歌、婚禮歌、喪歌、祭祀歌等等。敘事歌是逢年過節、接親嫁女、親朋聚會等等的時候進行的,內容比較廣泛,也是打歌的形式,一邊唱一邊跳,將內心的歡樂通過打歌充分的表現出來,民歌打歌是將音樂用用比較激情的情緒唱出來,而且是用哈尼語言進行吟唱的,哈尼民歌打歌主要表達的是男女愛情的內容,同時也會涉及到一些勞動生活和社會生活的內容,利用一些傳統的歌詞進行豐富,通過男女對唱的形式進行吟唱,從而將他們對自由的向往充分的表達出來。兒童歌包括《太陽歌》、《彩虹歌》、《放牛歌》等等,這些歌曲曲調短小而且音域不寬,也是可以邊唱邊跳的打歌形式。還有青年歌和教育歌,一般利用的哈巴曲調進行演唱。哈尼族民歌打歌的特點是旋律以級進為主,通常也會伴有一些其他度的裝飾;歌詞大多是兩個字為一組,節奏前短后長、前輕后重;而且曲式比較多樣,演唱的過程中旋律變化比較多,而且調試的色彩也比較多樣。
3.2歌舞音樂打歌
哈尼族打歌中舞蹈主要包括竹筒歌舞、鼓舞、扇子舞等等,而且演奏的樂器是鼓、鑼、镲等,哈尼族歌舞音樂打歌和其他民族的舞蹈進行充分的交流,進而得到相互交流。音樂節拍比較舒緩,旋律優美,時而節奏緊湊,氣氛熱烈,人們隨著音樂自由的跳動。
3.3器樂打歌調
器樂有很多,管樂器和弦樂器,除此之外還有一些打擊樂,通過這些樂器進行打歌,在這些氛圍中將哈尼族的打歌調充分的表現出來,讓更多的人接受哈尼族打歌調,從而將它發揚光大,促進哈尼族的發展。
4佤族打歌
打歌在佤族中也是比較重要的,佤族中的男女老少利用舞蹈的方式來歡度春節,一般說來,只有過春節才能打歌,佤族打歌習慣于下午4點左右開始直至深夜。當寨子德高望重的長老手捧蘆笙進入寨子的舞場時,鼓樂、禮炮齊鳴,這時整裝待發的人們崇山間小道涌入舞場。舞場的中心有一根數丈長的竹竿,,桿上用紅線拴著各種食品(糯米粑粑,黃果等等),桿旁燃著篝火,擺放篾籮,人們把帶來的食物放在里面攻客人和舞者食用。當領舞的長老的蘆笙吹響,人們以他為中心手拉著手圍成圈,隨著铓鑼、銅鼓、蘆笙的節奏邊歌邊舞。舞興正濃時邊其聲喊叫“嗯哎哈、哎嗯、哎哈”(加油跳呀、加油呀),并不時鳴放禮炮。歌舞者通宵達旦,歌舞狂歡。禮炮聲徹夜不停,整個寨子充滿了節日歡樂氣氛。男女青年更是利用這個時機,尋找知音,播種愛情。
5跨族群(漢、拉祜、哈尼、佤族)語境中的“打歌調”音樂研究
通過對漢、拉祜、哈尼、佤族這四個民族打歌調的介紹,對跨族群語境中的“打歌調”音樂進行了研究,從而促進了少數民族傳統音樂文化更快更好的發展。繼承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過程中,需要充分了解音樂的創造背景、傳播方式、顯示的意義等等,這樣對其傳統文化進行透徹的剖析,從而更快更好的將傳統音樂文化的繼承。跨族群語境中的打歌調研究主要是分析各個種族中打歌調的發展過程、特色、發展意義等各個方面的內容,進而充分的了解到各個民族打歌調的特色,從近幾年的發展情況來看,打歌調經過長時間的發展,各個民族之間打歌調的形式逐漸得到了統一的發展,漢族打歌調吸收了一些少數民族打歌調的風格,少數民族打歌調中也吸收了很多漢族的元素,漢族與少數民族的打歌之間形成了很好的融合,從而最大成都的促進少數民族和漢族打歌月的發展。
6結束語
本文主要分析了打歌調的名稱和含義,進而研究了打歌多名稱形成原因,打歌的分類,打歌音樂特征和旋律節奏,緊接著分析了拉姑族打歌調的拉祜族打歌基本介紹,拉祜族打歌樂器和動作以及拉祜族打歌傳承,還有哈尼族打歌和佤族打歌,通過對這三個少數民族打歌調的介紹以及漢族打歌調的研究,通過對比可以了解到少數民族中的傳統文化在逐漸漢化的過程中,而漢族文化中也會增添很多少數民族音樂的元素,通過這樣的形式,將我們五十六個民族僅僅的聯系在一起,從而促進中華民族傳統音樂文化更快更好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馬國偉.彝族“打歌”初探[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2006(01).
[2] 劉成成.巍山彝族民歌文化述略與分析[J].民族音樂,2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