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小影
摘 要 近年來,媒介技術的迅猛發展帶來的巨大變化備受人們關注,媒介環境學派以深厚的人道主義和現實關懷,指出技術本身對于社會實踐和人類生活的巨大影響,提醒人們要合理利用媒介,創造一個更加“平衡”“健康”的符號環境或媒介(文化環境),以便使人們享受更加“美好”的生活。文章基于媒介環境學派的第三代學者梅羅維茨的媒介情境理論分析在互聯時代下,場景與行為之間的關系。
關鍵詞 消失的地域;互聯網;溝通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8)14-0114-02
《消失的地域——電子媒介對社會行為的影響》寫于1985年,作者是美國著名的傳播學者約書亞·梅羅維茨。在那個電視盛行的時代,梅羅維茨首先從場景理論和媒介技術的角度來思考社會
行為。
1 消失的地域
人在社會中的一系列交往行為使具體的物理地點有了特殊意義,遠距離的物理屏障既是直接的溝通交流障礙,又為其延創出了獨特的精神意義,在傳播歷史的發展進程中,媒介技術一直致力于尋找減少時空的局限,而地域本身的重要性也被重新
思考。
1.1 場景理論和媒介技術決定論
《消失的地域——電子媒介對社會行為的影響》的主要理論來源是埃文·戈夫曼的“擬劇論”和馬歇爾·麥克盧漢的“媒介技術決定論”。在戈夫曼看來,生活世界像是一個大舞臺,每個人都在扮演著一個或多個角色,人們的交往行為就發生在每一個具體特定的場景之中,場景不同,個人角色不同,群體之間還會有群體共謀,有導演策劃指導處理突發狀況等。角色的轉變和行為的表演看似是隨著場景的轉變而不斷更新,但卻隱含著它依賴于一個穩定的社會秩序——這個社會制定場景的規則、角色的特征、社會背景以及團體的協作程序。麥克盧漢充分肯定媒介本身的作用,正如其摯友哈羅德·伊尼斯曾斷言的那樣:“一種新媒介的長處,將導致一種新的文明的產生”。媒介技術的變革同時影響人們具體的生活情境和整個社會形態,比如在麥克盧漢20世紀60年代出版的書中所描述的長發、裸體、部落音樂等一系列具體現象并不是一個地方的特色而是出現在20世界70年代的美國紐約、華盛頓以及歐洲城市的一些街頭。
梅羅維茨既看到了“擬劇論”默認的社會穩定前提所導致的對社會行為的簡單化解釋,也看到了麥克盧漢“作為文化環境的媒介”所忽略的對于媒介特征的分析與日常社會交流的結構和動態性分析之間的斷裂。他批判吸收了戈夫曼的情境理論和麥克盧漢的媒介技術理論,并巧妙的將二者融合,以此來證明社會場景和媒介技術共同塑造社會現實?!断У牡赜颉娮用浇閷ι鐣袨榈挠绊憽肪褪窃诹⒆阌诿浇榧夹g,將社會場景與社會角色結合在一起進行動態的論證社會存在的過程。
1.2 地域的“消失”
在《消失的地域——電子媒介對社會行為的影響》中所使用的是一種新的場景概念,它既包括物理空間,比如建筑物、房間所做的空間間隔,也包括信息空間(即信息場景),信息場景是梅羅維茨基于媒介技術的發展提出來的新的場景間隔,也就是說,把人們劃分為不同的群體或類別并阻隔人們之間交往的是信息掌握。媒介用隱形的方式將人們隱藏和隔離,人們的交往取決于信息的共享或拒絕,人們的行為取決于信息場景的容納或排斥。由此可見,“消失的地域”的第一層意義就是物理場景的局限相比較于信息變得更加不重要而被淡化和
忽視。
隨著廣播、電話尤其是電視的迅速普及,電子媒介的力量影響到當時美國社會的方方面面,這體現在一系列的學者研究之中,比如哈羅德·拉斯韋爾研究的世界大戰中的宣傳技巧、蒂奇諾研究的關于大眾傳播與信息社會中的階層分化的“知溝理論”、伴隨電視出現的“沙發土豆人”、伊麗莎白·諾依曼的“沉默的螺旋”對于輿論的研究等,媒介技術極大的挑戰了原來的社會結構和秩序。同時,越來越多的傳播學者意識到了媒介技術的巨大作用,哈羅德·伊尼斯、米歇爾·麥克盧漢、尼爾·波茲曼等一批媒介環境學派學者將技術推到了決定性的高度。社會變得動態起來,信息的數量和類型更加多樣,場景變得更加多而復雜,場景之間的關系也更加糾纏和繁蕪,于是原來的地域所代表的意義也就隨之消失或改變,這就是“消失的地域”所代表的第二層意義。
1.3 新媒介,新場景,新行為
媒介技術的強力滲入使社會存在成為一個信息系統的集合體,20世紀50年代以后,隨著電視的發展和普及,信息便以更加方便快捷多樣的形式展現在人們面前。梅羅維茨在前后區的基礎上提出了“中區”“前前區”“深后區”的概念。新的場景產生了新行為,新行為產生新意義,新意義又會成為為新社會秩序的積淀,這是一個動態循環豐富前進的過程。群體之間經歷的融合、前臺后臺之間的模糊和融合、更多的后臺暴露、群體地點的破壞等首先會導致新的群體身份的誕生。
當物理場景所造成的阻隔被打破之后,新的信息場景所造成的阻隔并沒有明顯顯現時,很容易就造成一種感覺就是地域消失了,但新場景和新行為的出現會逐漸使地域再次顯現。
2 互聯網時代地域的“消失”
如果說地域的構建更多的是依賴于時空的限制而導致不同的信息社會和信息不對稱,那么互聯網則極大的打破了時空的限制,帶來了多個場景的并存和融合。借助于手機,可以實現多個場景并存和隨時切換,可以同時聊天、購物、聽音樂,手機的每一個窗口便是一個獨立的場景,多個場景的融合使人們產生更多新的行為。梅羅維茨的媒介場景理論在互聯網時代得到了更加充分和戲劇性的展現。
首先,互聯網是一個巨大的信息系統,在這個信息系統里復制了現實世界的大部分意識、思想、信息和關系,并且在不斷運行創造。在虛擬世界——互聯網里,既可形成更大的公共場所,規則更加人性化、自由度更高,人們可以表達更多的內容和實現更廣泛充分的交流和討論,比如微博、貼吧;也可形成更加私密獨特的小群體,比如各種App,小程序等。公開行為和私下行為變得模糊,公共場所和私下場所變得隨意,社會地點和物質地點的分離更加明顯,但是人們卻可以更隨意更輕松的進行線上線下切換,可以在各種場景之間任意穿梭。
再次,在印刷的時代,物質場景的存在表現的是一種感覺的屏障,是一種可觀可觸可以清晰意識到的限制。而在互聯網時代,對人們交往的性質起決定作用的不再是物質場地本身,而是信息流通的模式;場景的分界線表現為信息模式,場景的隔離是信息的隔離墻。新傳播媒介的進步和廣泛使用,可能重建大范圍的場景,實現多種場景并存和隨意切換,場景之間的切換所耗費的時間和阻力越來越小,也越來越容易被忽略不計,新的場景、行為也應運而生,互聯網展示出它的整體涌現性,這是規模效應和結構效應共同的結果。
最后,在互聯網的整體模式之下,多個場景之間的互通、并存和相互作用就表現為地域的消失,這種消失既表現為對物理場景的打破,又表現為信息場景的無邊和自由,電子媒介對行為的影響也就變得更加隱蔽和習以為常,傳統物理場景的存在和存在意義就更容易被忽略。
3 地域并未“消失”
依托于互聯網的信息場景并沒有實現真正的無邊界和絕對的自由,媒介技術的發展可以通過縮短時間來彌補距離的限制,但最終無法超越時間和距離,實現無限制無阻礙的自由溝通和交往,互聯網趨向于融合已有的各種信息獲取渠道,在傳統場景的基礎上擴展完善創造新的場景合認知與行為。
3.1 信息場景表現為整體的涌現性
現實的人際交往包含信息的交換和關系的糾纏,從某種程度上講,正是因為“限制”更刺激人們認識到現實交往的重要性和真實世界的不可替代性,凸顯人文情懷和現實關懷。互聯網的便利性只能改善而不能祛除時空的局限,卻會遮蔽和弱化人們的感覺器官,模糊或遮蔽真實世界的交往,虛擬性是對現實的模擬,是對感官的欺騙,代替不了真實的體驗。正如王安石的《游褒禪山記》中所言,“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互聯網時代意味著更快、更強、更多,“更快”意味著便利與緊迫并行,“更強”刺激競爭更激烈,“更多”產生秩序和雜亂。新媒介技術可消除更多的障礙和不確定性,使人們知識經歷盡快融合,在短期內縮小知識鴻溝,但從長遠來看卻使知識鴻溝呈現擴大趨勢;社會存在呈現多而廣和小而精并存的現狀;社會也越來越趨向于更深層次的和而不同,包容和尊重的便是屏障。所以,新媒介技術普及發展并沒有讓地域消失,物質的屏障依然存在,信息系統的誕生同樣衍生了信息墻,相反,這會帶來地域的完善和重建,且新場景更加復雜隱蔽和被忽略。
3.2 溝通的無奈
溝通注定障礙重重,面對面的交談也會存在間斷、停頓時間過長、語言系統不合等束縛,遠距離的交往更增加了隔膜、對話延遲和技術故障等障礙,這些并未隨著電子技術的更新迭代而得到解決。身體的骨架、血液、毛孔等細節易被忽略,氣質和時間的限制更是難復制和打破,身體的感知功能結合遠距離,表現出對媒介介入的強烈抵抗力,模擬體代替不了身體在場所具有的重要功能和意義;信息交流同樣受到編碼解碼能力、媒介的特征、所處的情境等多方因素的影響。由此可見,身體的精密和獨特性是任何媒介都無法替代的,電子媒介的誕生雖然將原先的溝通渠道融合使溝通更加便捷有效,但仍然沒有解決溝通問題。
4 反思
技術是工具,為人類提供便利、解決問題,人會被技術催促,產生更強烈的時間緊迫感,但人的基本生理機能并不會因為技術而做巨大的變化,所以要警惕技術對人的影響和控制,從而失去或部分失去主體性;新事物層出不窮,讓人眼花繚亂,而人們的辨別能力、自控能力和自學能力尚不足以應對,媒介素養的重要性愈顯突出,提高媒介素養越來越需要引起人們的重視和反思。
參考文獻
[1]約書亞·梅洛維茨.消失的地域——電子媒介對社會行為的影響[M].肖志軍,譯.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
[2]埃文·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M].馮剛,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3]余迎,劉文君.媒介、場景、行為——從“消失的地域”談梅洛維茨的媒介情景理論[J].學理論,2010(30):178-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