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內驅力是指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文章分析了內驅力培養的意義,然后以初中生物教學為例,從借多媒體助內驅力萌芽、結合生活促內驅力生根、動手實驗催內驅力開花、小組互助讓內驅力結果等四個方面,闡述了初中生物教學中內驅力培養的策略。
關鍵詞:內驅力;生物教學;意義;策略;培養
生物課程知識點繁多,知識覆蓋面很廣,從宏觀的生命和進化到微觀的遺傳與變異,從生態系統的保護到生命的繁殖與發育。但因為生物課程不是中考科目,因而得不到重視,加之生物知識枯燥而抽象,造成了學生生物學習內驅力明顯不足,因此培養學生對生物學習的內驅力成為首先要解決的問題。
一、 內驅力培養的意義
我國古代偉大教育家孔子有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边@“樂之”說的就是內驅力,內驅力是讓學生從內心里喜愛生物的學習,不需要外在的力量的干預,這是一種主動性行為,是教學所要追求的最好的境界。內驅力的培養,將會讓學生對于生物學習由排斥變為吸引,由被動接受變為主動求知,將會極大促進生物學習的效率。
二、 內驅力培養的策略
(一) 借多媒體助內驅力萌芽
多媒體教學是一種新興的教學形式,隨著網絡的普及和信息技術的發展,互聯網+教育的組合形式越發高效和便捷,這種互聯網和教育的結合,不是簡單的上網搜集一點生物知識,也不是單純的制作PPT播放教學的過程,這要能夠結合教學內容制作更為貼合的內容,可以是視頻斷片,也可是動畫展示,還可以是微課視頻等等。這就需要生物老師能夠掌握多樣的多媒體制作技術,能夠精心選擇多媒體教學的方式,助力學生內驅力開始萌芽。
比如教學《人體對實物的消化和吸收》時,對于食物消化、吸收的過程,只用單純的圖片,不足以讓學生認識各個消化道和消化腺對于食物消化吸收的作用,這個時候,就可以制作一種動畫進行演示,讓學生可以清楚直觀地看到實物進入口腔、食道、胃、小腸、大腸等的過程,在此間唾液腺、胃腺、肝臟、胰腺、腸腺等對實物在消化和吸收過程中的作用。再比如學習《細胞的分裂和分化》時,可以制作一個微課視頻,讓學生現在上課之前自己學習,因為微課視頻可以靈活運用各種信息技術,學生自然很感興趣,這樣在上課的時候,教師就可以就細胞的分裂、生長、分化以及組織的形成直接檢測學生的掌握情況了。這種多媒體技術的輔助教學,極大地促進了學生內驅力的產生。
(二) 結合生活促內驅力生根
知識脫離了生活將顯得毫無趣味,經常聽到有的老師說:“學習這個知識有什么用啊,除了考試生活中也用不到?!蔽艺J為這是不負責任的說法,也是無知的妄言,說明他自己在教學中不能發現教學內容與生活的關聯,這是可怕而悲哀的。在教學中,老師一定要把生物中的知識與生活聯系起來,讓學生發現生物的學習就與自己的生活密切相關,這才能讓學生更有學習的熱情,進而促進內驅力生根。
比如教學《營養物質的作用》時,讓學生回憶經過高強度的運動后,身體大量出汗,等汗干了以后你會發現什么。引導學生注意運動引起鹽分的流失,因此運動后要喝一些鹽水飲料補充。還可以讓學生分析佝僂病的成因和一些地方容易高發的甲狀腺腫大病的原因,以此讓學生明白各種營養成分的缺乏對于人們的危害,進而讓學生明白平時生活中要注意膳食平衡,尤其注意各種蔬菜和粗纖維食物的攝取。再比如在教學《環境影響生物的生存》時,可以讓學生注意反季節的蔬菜和瓜果的培育,通過溫室大棚讓蔬菜水果達到它生長所需要的環境,自然就可以讓人們在冬天也可以吃到新鮮的蔬菜和水果了。這些結合學生生活的教學,讓學生對于生物的學習更加充滿動力。
(三) 動手實驗催內驅力開花
生物教學離不開實驗。但因為生物課程尷尬的地位,所以沒有人在意你做不做實驗,這就會造成老師也順應“民意”,不去花費時間去做實驗了,尤其是一些跨度很長時間的實驗,比如“探究水分對植物生存的影響”,需要一周的時間進行觀察和記錄。但絕不能就此否認生物實驗對學生學習的刺激作用,筆者常常會執著的要求學生動手實驗,以此催生內驅力開出美麗的花朵。
比如“探究魚類適應水中生活的特征”,如果直接告訴學生結果,學生肯定沒有興趣,更無法促進學生主動探究知識習慣的養成。如果讓學生提前準備以鯽魚作為實驗主體,讓學生分組進行觀察總結,那么學生就興趣大增了,甚至有的學生早就盼望著這節生物課了。這時候,有的學生發現了鯽魚身體上的魚鰭有許多,有的學生摸到魚身體表面有很多黏液,有的學生發現了魚眼后面的魚鰓一張一合……雖然有些現象學生不一定能夠歸納全面,但這個時候如果老師再補充,學生接受知識的效率更高了,而且比不做實驗就告訴學生,學生聽得認真也感興趣多了。
(四) 小組互助讓內驅力結果
徐州市教育部門現在正在積極倡導并推行“學講方式”,核心就是以學習小組為基礎單位,讓學生之間展開互助,古語說:“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睂W習小組內,有的形象思維好,有的抽象思維強;有的喜歡文科,有的喜歡理科;有的喜歡動手,有的喜歡觀察……這樣在課堂中,就可以讓強的教弱的,這也就是所謂的“兵教兵”,而不是一遇到問題就只有“師教生”一種形式了。小組之間的互助,可以更為平等的對話,讓學生產生一種被需要的激情和自豪感,這會進一步促進學生更積極認真的鉆研知識,自然產生被需要的內驅力。
比如學習《水中的動物》時,對于河蚌的認識,可以分組進行討論,讓學生觀察河蚌的外形,能不能判斷出哪是前哪是后,與其他軟體動物相比,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呼吸器官有相似地方嗎?再如學習《水中的藻類植物》,讓學生討論自己看到的藻類植物有什么用途。這些問題如果只是讓學生自己獨立思考,很難解決問題,但如果讓學生共同討論,學生你一言我一語的就可以讓知識與技能互補,讓智慧相互碰撞,互相為師,
總之,面對教學的困境,生物老師必須有所行動,運用多種途徑調動學生的內驅力,進而轉變教學的生態環境,促使學生由“要我學”到“我要學”的轉變,唯有如此,才能從根本上解決生物教學效率低下的困境。
作者簡介:
王路平,江蘇省徐州市,江蘇省師范大學生命科學院;江蘇省徐州市,江蘇省運河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