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紹梅
摘 要:“互聯網+”時代下由于多元化思想觀念的沖擊,家庭教育也顯得力不從心。從分析“互聯網+”時代家庭教育面臨的困惑出發,在此基礎上探討了一些提高家庭教育有效性的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互聯網+”;家庭教育;困惑;對策
在“互聯網+”時代,家庭教育是一個重要命題。隨著全面的網絡化和信息化熱潮,青少年面臨著網絡環境下多元化思潮和良莠不齊網絡內容的多種影響,加之青少年思維活躍,喜歡接受新事物,很容易受到網絡環境的不良影響,由于學校教育不可能涉及學生生活的各個方面,在此背景下發揮家庭教育的引導作用就顯得尤為重要。但是,當前形勢下,互聯網與社會各個方面的深度融合也為傳統的家庭教育帶來了一定的困惑,因此,研究和分析家庭教育中的新問題、新情況,探討發揮家庭教育有效作用的方法和措施顯得尤為重要。
一、“互聯網+”時代家庭教育的困惑
互聯網統計報告顯示,我國的青少年網民有2300萬之多,占網民總數的17.2%,其中高中學生占比超過50%。由于信息化社會生活方式的影響,青少年在思想觀念、行為方式等方面表現出與傳統教育觀念的沖突和對立,并導致了家長在家庭教育中被動、茫然的局面。首先,互聯網+時代家長權威受到挑戰。傳統的家庭教育中,家長是孩子得到知識經驗的重要渠道,孩子通過與家長的交流增長知識經驗。在互聯網+時代,青少年獲取知識的途徑更加多樣化,手機、電腦等網絡平臺幾乎無所不能,子女的知識范圍甚至可以超越家長。因此,家長不再是知識方面的權威,子女也很少向家長尋求知識方面的幫助。其次,互聯網+時代父母與子女的思想沖突加劇。在當前多元化思想觀念的影響下,青少年在接受新鮮事物過程中較為積極主動,而大多數家長在多元化思想文化的沖擊下較為保守,于是親子之間的距離逐漸拉大,兩代人的思想碰撞更加劇烈。最后,互聯網+時代親子關系有所淡化。親子之間的交流與溝通是家庭教育的主要途徑,在互聯網時代,網絡更多地介入到子女的生活中,從而使親子之間的溝通、交流減少,親子關系顯得較為淡漠。
二、互聯網+時代家庭教育的對策
(一)家長要積極轉變教育觀念,增強網絡環境下信息接受能力和處理能力
面對當前互聯網與社會生活的深度融合,家長要順應時代發展趨勢,積極學習網絡環境下先進的教育觀念和教育方式,努力尋求解決家庭教育問題的新思路,不斷增強自身的信息接受能力和處理能力,及時對家庭教育方法做出調整。首先,家長必須了解子女在不同的年齡階段生理和心理的特征,并根據子女年齡需求和實際情況確定教育策略。其次,家長要積極學習網絡知識和網絡操作技術,與孩子一起了解網絡知識,接受新鮮事物和新鮮觀念,與孩子建立共同的話題范圍。第三,家長要在網絡技術的使用、監督和指導方面給予孩子必要的幫助,引導他們解決生活和學習中的疑惑,學會合理使用網絡,做孩子學習和生活中的咨詢者、督促者、輔導者。
(二)構建互聯網家庭教育平臺,實現線上和線下家庭教育的有機結合
面對互聯網+時代家庭教育的新形勢和新問題,家庭教育必須整合線上線下資源,通過構建多方參與、合力共建的互聯網家庭教育平臺,增強家庭教育的力量,實現家庭教育模式的創新發展。第一,通過政府主導和社會力量,采用自主建設、開發或購買軟件等方式搭建互聯網家庭教育平臺,例如開發家庭教育公眾號,利用豐富的網絡內容為家庭教育提供交流和學習的平臺。第二,建設網絡家長學校,通過讓家長集中在線學習為家長教育觀念和教育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礎。第三,以互聯網為載體開展各種親子交流活動,引導青少年與家長通過多種途徑進行有效的溝通,通過采用家長與子女共同參與、合作完成網絡任務的方式促進和諧親子關系的形成,提升家庭教育水平。
(三)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信息共享,充分發揮家園共育作用
在互聯網+時代,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應該建立有效的銜接,在充分實現家園共育的基礎上延續學校教育成果,提高家庭教育效果。首先通過在學校構建“互聯網+”教學體系,有效整合學生在學校和家庭的信息,構建信息共享的途徑和渠道,為學校和家長全面掌握孩子情況提供保障。其次,積極搭建學校和家庭的溝通平臺,實現家長與教師的及時溝通和交流,便于對學生提供全面的指導和幫助,從而形成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共識,實現在青少年教育方面的持續作用。最后,家庭與學校在學生管理方面形成合力,充分發揮對于學生的監督、引導作用,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學習習慣、上網習慣,促進教育效果的進一步提升。
總之,互聯網+時代,家長和子女都面臨著豐富的信息渠道和知識內容,家庭教育因此在內容、形式、方法等方面存在重大的變革。作為家長,要正確認識新形勢下的家庭教育任務,積極轉變教育觀念,充分利用網絡環境下的教育平臺和教育力量,有效提高家庭教育的效果,促進青少年的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馬小蓮,王敬川,陳光.“互聯網+”家庭教育指導服務的探索實踐與思考[J].中國校外教育,2017(13):1-3.
[2]董強.互聯網技術對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影響[J].湖北招生考試,2017(3):5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