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波
摘 要: 本文首先闡述了網絡環境對當前我國小學德育教育造成的影響,并在此基礎上分析了我國小學德育工作在網絡環境下的發展趨勢,最后建設性地提出了小學德育教育工作者應如何在網絡環境當中進行德育教育工作創新,希望本文能對從事小學德育教育的教職員工有所幫助。
關鍵詞: 網絡環境 小學影響 德育教育
伴隨著我國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互聯網技術的普及程度呈現逐年上升的態勢。這對于小學德育教育工作來說,無疑帶來了更多的機遇,同時給德育教育工作者帶來了更大的挑戰。教師如何在使用網絡技術給德育教育工作帶來的便利的同時,防止這些不良信息的入侵,成為日常工作當中必須思考的嚴肅問題。
一、網絡環境對小學德育教育工作造成的影響
(一)正面影響
1.德育教育內容在網絡環境中更加多樣化
在傳統小學德育教育過程中,針對學生進行的教學活動都是依托教材實施的,小學生在學習教材知識的過程中,很多時候會認為教材當中涉及的情境和自己的實際生活狀況有很大的差異,因此造成學生在接受德育教育的過程中,往往學習積極性不高,而隨著網絡技術在人們生活當中的普及,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在社交軟件上對自己的日常生活進行分享,教師基于這些內容向學生開展德育教育,能夠讓學生切身感受到德育教育之于日常生活的重要性,由此有更飽滿的熱情接收德育教育。
2.網絡環境讓學生接受德育教育時能夠進行更深入的思考
因為互聯網環境的特殊性,造成了網絡當中各種信息的來源呈現多元化。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行業的人都能夠在網絡環境中暢所欲言。因此,在針對小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過程中,如果教師依托社會上發生的熱門事件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學生便很有可能尋找到這些事件當中不同的切入點思考問題,讓學生思想更加深入,并且對傳統德育教育造成更大的挑戰,讓學生在更加復雜的情境當中仍保持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
3.網絡環境讓小學德育教育工作者的教學變得更加具有針對性和現實性
網絡本身就擁有自由性、廣泛性、即時性等特征,小學德育教育工作者在網絡環境當中開展教學工作,同樣需要具備自由性、廣泛性及即時性。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如果對自己生活當中出現的倫理道德、社會熱點、人文歷史等問題有所關注,便會在德育教育工作中向教師提出相關問題,讓德育教育工作具備更強的針對性和實時性。但是在這一背景下,對于教師的教學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師必須基于學生提出的問題背景讓學生進行問題分析,由此讓學生樂于接受教師的正確思想引導。
(二)負面影響
1.對小學生社會行為的限制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很多學生家中都配置電腦和網絡,這會讓很多孩子長期處在互聯網環境當中,并對互聯網產生依賴性。其中最為常見的就是學生長期沉迷網絡,導致社交能力、生活能力缺失。并且在網絡環境當中,學生受到不良誘惑,由此發生不良行為等。
2.對小學生身心建設的影響
相關研究表明,一些小學生因為思想意識建設的缺失,導致其一旦沉迷于網絡環境,將很有可能導致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產生不好的現象,如果家長和學校沒有及時發現并遏制,學生甚至還可能出現更嚴重的問題。
二、在網絡環境下的小學德育教育工作特點
(一)德育教育更加彰顯個性化
在我國傳統德育教育思想當中,教育者的話即為真理,有著不容置疑的權威性。導致小學生在接受德育教育工作者的教育過程當中,只是一味被動地進行知識的接受,很明顯,這種填鴨式教學法對于學生的個性養成和求知欲培養是非常不利的。但是隨著網絡技術的不斷發達,在現代小學德育教育工作當中,傳統小學德育教育工作中的不足得到了有效的彌補,學生能夠憑借在線論壇、社交軟件或者網站獲取自己需要的資訊,認識到當前我國經濟發展態勢,還能夠在這些社交評論上提出自己的看法,更能直接憑借互聯網和德育教育工作者進行遠程交流互動。
(二)道德評判的話語權發生變化
不管是人們真實生活的社會還是虛擬網絡環境,它們的本質實際上都是人類構建的社會。在現代社會當中,學生同樣掌握著一定網絡環境下的道德評判話語權。小學生作為網絡環境的使用人,逐漸對互聯網的使用規則、道德評判的話語權有所掌握,并且形成了一套在小學生社交圈子當中適用道德評定標準。對于這種巨大的變化,可能部分德育教育工作者或者孩子家長并不能在短時間內接受并認可,但是對于已經存在的事情,小學德育教育工作者還是需要理性面對,并對學生開展正確的引導。
三、網絡環境下的小學德育教育工作創新例談
我國在互聯網技術大規模普及之前,針對小學生開展的德育教育方式是基于教材的“灌注”教學法,對于有著很強好奇心的小學生來說,這種教學方式顯得缺少趣味,學生不易有較高的學習積極性,而在互聯網技術在我國大規模普及的今天,網絡環境的加入對于小學生德育教育工作的創新是一次新的機遇。
(一)建設德育教育網絡平臺
針對我國傳統德育教育過程中枯燥乏味的特點,小學德育教育工作者可以通過建設門戶網站的方式為學生創建全新的網絡交流平臺,讓網絡教育和課堂教育有效結合,在這樣的學習模式當中,小學生既能夠有效規避以往德育教育中枯燥的缺陷,又能夠讓學生在網絡學習過程中不會因為不良信息而受到干擾。例如:德育教育工作者可以在門戶網站當中,使用“聲音、圖片、視頻”讓學生感受德育教育有關內容,并讓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得到最大程度激發,讓小學生在接受德育教育的過程中保持更高的精神專注度。值得注意的是,德育教育工作者在建設德育教育網路平臺的過程中,必須建立在“以學生為中心”的原則下,讓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以相對輕松自由的方式獲取知識。
(二)大量使用即時通信技術
為了增強小學德育教育工作的時效性,德育教育工作者可以使用QQ、微信、微博等即時通訊軟件,隨時隨地和學生進行思想、情感上的交流互動。并且在小學德育教育過程中存在一定的“面對面”交流非常尷尬的話題,針對這一情況,即時通訊軟件的存在便很好地解決了這一問題,保證了在針對敏感性話題的德育教育工作當中教育工作的有效開展。同時,針對有一定經濟實力和技術研發實力的學校,可以考慮結合自身狀況進行即時通訊軟件的自主研發,讓互聯網技術對學生的德育教育更具有針對性。例如:某小學基于自身情況設計了一款名為“校園通”的即時通訊軟件,該軟件的使用者是學校、學生和家長,學校將會即時將學生在學校當中的學習情況告知家長,并向家長發送相關德育教育新聞推送,另外,學校還會把對應的學習任務傳送給學生,并就學生的整體學習狀況進行點評,督促學生就自身學習過程中存在的不足進行改正。另外家長和學生還可以使用該軟件與學校德育教育工作者進行交流和互動,及時了解孩子在校情況。
總體來講,互聯網技術的普及給我國小學德育教育工作帶來了新的機遇,同時網絡當中的一些不健康信息也給小學德育教育工作帶來了更大的挑戰,德育教育工作者必須充分認識到網絡環境的雙面性特征,通過對教學方式的改變,最大限度地利用網絡環境的優勢,規避網絡環境的劣勢,只有這樣,網絡環境下的中國小學德育教育工作才能得到長足創新和發展。
參考文獻:
[1]劉建強.在網絡環境下加強小學德育工作[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7(05):65+70.
[2]李婷,權玲玲.網絡環境下開展小學德育工作的思考[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6(14):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