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自2017年秋季開始,我國中學課堂中原有七年級的思想品德正式更改為道德與法治,這一重大舉措意味著我國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的國策在中小學教育領域得到深入的貫徹,不斷加強青少年對這一理念的了解和認同,迅速加快我國邁入法治國家的步伐。德治與法治并重是中國特色的治國理念,將道德與法治引入課堂之后,如何使學生快速轉入新的知識系統中,如何使其在這門課中自覺養成學習主動性則是一個令廣大教育工作者深思的問題。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習主動性
中圖分類號:G633.2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8-01-17a
作者簡介:蘇晉裕(1977—),男,福建大田人,一級教師,本科,研究方向:思想政治(品德)及道德與法治教學。
對于廣大初中生而言,道德與法治這門課往往得不到應有的重視,學生們提不起興趣,認為這門課枯燥無味,甚至認為這門課可有可無。教師也缺乏耐心,有時無法用科學合理的方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敷衍了事。但眾所周知,當今中國治國理政,既離不開道德的滋養,也離不開法律的約束。所以,教師更要發揮自身引導作用,努力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塑造中學生的社會公德,讓其形成法治思維,才能使義務教育的效果大放光彩。
一、道德與法治課程
1.課程概述
道德與法治是一門立足于初中生學習生活、社會生活、家庭生活的綜合性課程,目的是促進中學生的思想道德觀念養成和加強學生基礎法律知識儲備。我國已經從掃除“文盲”階段駛入掃除“法盲”的階段,遵守社會主義公共道德是我們每一位中國公民的最基本義務,要時時做到文明友好、誠信禮貌、愛護公物、保護環境,這是我們黨和政府一直倡導的核心價值追求[1]。法治國家建設的基本要求是呼吁大家知法守法,讓法律思想貫穿公民生活,養成用法治思維去解決問題的習慣。這體現了我國德治與法治并重的治國理政觀念,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教育領域的又一次重大飛躍。
2.課程目標
初中階段是青少年形成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關鍵期,學生在這個階段往往會面臨對人生前途未來的迷茫,如果沒有得到正確的指導,極有可能走上叛逆的道路,使自己后悔,也讓家長痛心。將道德與法治納入初中課程體系,有助于立德樹人,用教育去引導青少年走上正確的人生軌道,讓法律深入人心,發展學生的多元化文化素養和道德品質,培養其用堅毅的品質去迎接和挑戰以后學習道路或職業發展道路上可能出現的各種挑戰和困難。
二、如何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1.教師扮演好引導者的角色
在我國義務教育階段,教師在課堂教育中主要發揮著的是一個引導者的作用,如何扮演好這個角色,首要關鍵就在于以身作則,樹立好一個優秀的標桿[2]。如果說“上梁不正下梁歪”是比喻家庭教育中德育的重要性,那么“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就是對學校教育中德育重要性的形象比喻。初中生正處于懵懂的階段,他們不同于小學生一味地接受,也不像高中生已經形成成熟的獨立思考能力,他們需要引導,需要一盞明燈指引方向,需要有人鞭策他們去創造、去學習,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中善于用恰當的例子來豐富課堂例證。教師在進行本門課程教學的時候,如果只是單純地講授課本上的內容,而不做出進一步的發散說明,學生在課堂上就很容易分散注意力,對其重要性更是不以為意。此時,教師就需要從自身出發,聯系實際加以引導,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例如,教學社會規則這一概念的重要作用時,教師可以舉例說明自己在社會、工作中受到的約束,以說明社會規則規定社會秩序內容,保障其實現的重要作用,進而延伸到學生生活,比如說學生上學不能遲到,上課遵守紀律等,保障課堂秩序,從而讓課堂回歸生活,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其學習主動性。
同時,教師要養成終身學習的好習慣,堅持“活到老,學到老”。學生學習進步的過程也是教師自身不斷革新的軌跡,不斷提升自身學科素質,站在時代的前沿,發展前瞻性的眼光。正所謂“打鐵還需自身硬”[3],要想提高學生多元文化素養,教師自身必須有較高的素養,用師德給學生做出表率,用高尚的行為舉止影響學生養性修睦,做到以德服人、以理服人。
2.挖掘學生主動的學習動機
學生作為教學活動的客體,具有很強的不穩定性。學生基數的龐大和矛盾的特殊性決定了教學必須因材施教,教師不能廣撒網或一概而論,學生自身也應做出相應的反應。如何激發出學生的學習動機則是長久以來教學活動中的熱點問題,學生中不乏那些自覺認真學習的優秀學生,但是同時也有缺乏興趣、一味地被動接受學習任務的困難學生。那么教師就要根據每個學生的特點,將學生進行一個初步分類,用不同的方法激勵不同類型的學生,從差異中尋找共性,總結出一條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對老師產生強烈的信任和認同感。綜上,本人認為考驗教師創造性設置課堂的能力迫在眉睫且不容忽視。
(1)設立真實情境。道德與法治之所以受到一些學生的排斥,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學科本身的抽象性,它不如語文、英語的唾手可得,也不像物理、化學可以筆下生花,更沒有歷史、地理的客觀存在性。在課堂中是教師大多是口頭傳授,很容易就讓學生感到乏味,不免破壞課堂紀律,不能完成教學目標等。建構主義認為,學習者在自己原有的文化背景下,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中,主動去構建新的知識框架體系的過程稱為學習。嚴格意義上來講,課堂是脫離社會大環境下的一個特殊的學習平臺,要想讓學生學習這些純理論的知識文化,那就必須在課堂上創造一個模擬的情境,讓學生可以身臨其境地地感知。例如,人教版道德與法治八年級上冊第一課第一框題《我與社會》,教學目標是讓學生感受社會生活的絢麗多彩,認識社會生活,參與并奉獻社會;正確理解個人是社會的有機組成部分;明白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教學的難點是人的身份是由社會關系決定的。學生起初很難理解為什么人的本質特征是社會性,那么就要求教師創造一個模擬的環境,讓一個學生在不同的情境中介紹自己的身份。比如去同學家做客,向同學的父母介紹自己是某某的同學;去舅舅家里做客,向舅舅的朋友介紹自己是舅舅的外甥;在國外旅游遇到中國人,介紹自己是某個省的人。第一種情況是業緣關系的反映,第二種情況是血緣關系的反映,第三種是地緣關系的反映。這三種基本的關系有機地組成了人的本質——社會性。學生通過這種不同身份的轉換,對人的本質才會有進一步的發現和探索的興趣,才會更大限度地激發主動性和創造性。
(2)科學設定學習目標。課程中每一節都有一個單獨的教學目標,一本教材匯總成一個總體的目標。學習目的是一切教學活動的基準點,目標不能過大也不能過小,既不能過于抽象,也不能過分瑣碎。人教版道德與法律八年級上冊第二課第二框題《合理利用網絡》的教學目標設立時就要把握好“網絡是把雙刃劍”這一辯證理念。引導學生了解網絡準則,掌握正確獲得并傳遞網絡正能量的方法,在網絡世界上養成正確的網絡生活意識和習慣。眾所周知,社會發展到如今我們不能單純定義網絡到底是精華還是糟粕,不能讓學生沉溺于網絡世界,也不能讓學生談“網”色變。教師要教育學生掌握適度原則,科學把握自己使用網絡的度,不要依賴網絡而生,但也要掌握網絡這一基本的技能。
總之,教育是一個只有起點而永無終點的過程,道路注定是曲折漫長的,但前途也是一片光明的。我們要在實踐的基礎上,立足于客觀規律,不斷探索、不斷創新,從縱向來講,要不斷傳承前人的經驗;從橫向來講,要瞄準世界尖端思想和方法,做到推陳出新,去糟粕、取精華,讓學生和教師形成一個共贏的局面。這不僅是義務教育的關鍵所在,更是人類整個精神世界達到一個新境界的根本途徑。
參考文獻:
[1]廖靜云.淺談初中思想政治課堂教學中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J].大東方(教學發現),2015(9):136.
[2]倪振英.淺談初中道德與法制教學中學生學習主動性的培養[J].中外交流,2017(25):232.
[3]趙鳳博.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學生學習主動性的培養初探[J/OL]. 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 2017(6):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