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金鳳
摘要:信息化社會對社會成員的信息素養提出更高要求,中等職業學院培養具有較高計算機理論和技術素養的復合型人才是當務之急,因此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形式的多樣化革新、積極改善教學現狀迫在眉睫。改革方式需結合目前中等職業技術院校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所存問題,改善教學模式,走校企融合、互聯網+之路,以提升學生職業能力為導向,提升中職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質量。
關鍵詞:中職;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探索
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更傾向于信息獲取、信息加工的全能型人才,它為中職計算機教學帶來了良好的機遇,同時也對計算機教學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中職計算機如何改革才能既適應信息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需求,又能促進中職學生自身素質的提高,還能實現與其它學科的整合。本文將對中職計算機應用基礎的教學現狀和教學模式的改革進行具體化的闡述。
一、中職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現狀
1.教學內容和軟硬件的滯后
大數據時代、信息時代下,計算機的發展日新月異,但計算機應用基礎的教學內容和軟硬件都滯后于當前信息技術的更新和升級以及學生的發展特點,學用脫節、裝配的系統和軟件版本較低,與與時俱進相差甚遠,教學內容和軟硬件不完善的現狀難以滿足以就業為導向的中職學生的職業需求。教學內容單一、軟硬件落后,時效性缺失,計算機基礎教學成為了講解計算機史話,無法迎合職業崗位對技能發展的需求,阻礙了中職學生的有效學習。最根本的原因是中職學校和計算機教師對計算機的含金量和價值有所忽視。
2.工學交替和校企合作沒有落實
中職教育的最終目標是培養技能性人才,但是技能性人才的培養基礎是建立在充足、先進和完善的實訓設施和實訓基地之上。當前中職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的工學交替并無“工”的場所,學生只能被困于枯燥的理論知識中,以應試教育為主要形式,以考證為最終目的,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造能力嚴重不足,理論知識難以消化、學習積極性普遍不高,最終導致中職畢業生的計算機技能高不成低不就,無法達到企業和社會的需求。
二、中職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模式改進
針對當前中職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存在的種種問題,教學模式的改革和創新迫在眉睫,探討在實踐中如何改進教學。
1.項目教學法在中職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的應用
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采用項目教學法,學生在摸索和實踐中實現計算機知識系統的構建,鞏固所學理論知識,提高學生的自主分析、互助探究的能力,在真實的世界中快速掌握所學知識,能夠與信息技術發展的速度相匹配,項目教學法下的項目和活動能夠反映當下的生活實際,讓中職學生的學習更具有實用性和針對性,并能培養就業所需的合作技能、交流能力、應變能力、分析能力和實踐能力等等。而且項目教學法的采用,能讓學生發現自己的計算機潛能,享受項目成功的喜悅,也能讓學生認清自己理論上的不足,在發現、解決問題中提升應用能力。更能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動機,讓學生形成自主學習的能力,才能緊跟當下計算機技術更新和時代發展的步伐。
2.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與職業標準如何對接
計算機應用基礎作為中等職業技術教學的公共基礎課,許多教師幾乎不考慮其實用性和職業標準相對接,但計算機應用基礎是中職學生頂崗實習或就業的不可或缺的工具和入職的敲門磚,因此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一切應以現行的職業崗位標準為基礎,將計算機應用基礎與職業標準相對接。職業教育教學的首要目的是重點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因此需要計算機教師結合中職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實際問題,將實踐教學作為學生獲取知識的重要支點。以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等實踐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實現培養學生職業能力的教學目標。
校企融合、工學結合的教學模式主要指與企業共同分析學生所需職業能力和人才培養方案,構建與企業崗位相結合的模塊化課程體系,搭建與崗位實踐的教學環境,選擇與職業標準相結合的教學內容,讓學生在崗位情境中實現理論一體化,增強學生的信息處理能力、網絡管理能力、組裝與維護能力、信息處理能力等等,促進學生的職業能力遞進式的提高,保障學生工學結合、頂崗實習的有序進行。
互聯網+之路的教學模式主要是與IT行業相對接,與先進的IT技術相接軌,運用先進的信息技術手段增加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的深度和廣度,對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模塊進行置換和授課教師對新技術的消化,開發網上精品課程資源,與主流的信息技術產業對接,真正培養信息技術技能性的人才。
中等職業技術院校以就業為導向,因此計算機基礎教學應避免“刻舟求劍”,解決當前中等職業技術學校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存在的問題,積極改善教學模式,運用先進的教學方法,走產教融合、信息技術化道路,提升教學水平和實踐能力,培養高質量、復合型的計算機技能性人才。
參考文獻:
[1]韋錦春. 面向中職專業應用的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改革[J]. 電腦知識與技術,2017,13(22):164-165.
[2]袁勇. 推行“三合一體” 培養信息技術技能人才——中職計算機應用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探索[J]. 職業,2015(27):8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