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愛會
摘要:《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關于小學生課外閱讀的規定超過以往任何一套教學大綱。它首次把“豐富語言的積累”寫進了教學目的,并用具體條款要求“注意積累語言材料”,明確規定背誦優秀詩文不少于150篇(含課文);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150萬字。然而,作為農村特崗教師,親眼目睹目前廣大農村小學生的課外閱讀現狀,與這些標準相差甚遠。經過調查、分析,我發現這種現狀是由主客觀等各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其中最突出的原因就是農村地理位置遠離城鎮、信息流通較慢,教師思想不夠重視,培訓力度不夠所造成的。然而,隨著教育均衡的逐步實現,農村學校的硬件教學設施得到了不斷完善,加之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現代農村教育的發展迎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特別是微信的出現,實現了家校的及時溝通,為家校聯合培養學生閱讀能力打開了新的路徑。那么,作為新時代的教師,在學生閱讀能力培養上,定能借助微信這一工具比以往做到更加持久、高效。
關鍵詞:基于微信; 農村小學;學生閱讀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僅就第三學段中有關“閱讀”目標的陳述中寫著這樣兩句話:背誦優秀詩文60篇(段);利用圖書館、網絡等信息渠道嘗試進行探究性閱讀。擴展自己的閱讀面,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100萬字。”可見《課標》對“加強學生語言積累”這一教學目的的重視。然而,目前廣大農村小學生的課外閱讀現狀,與這些標準相差甚遠。對此,本人對我校三到六年級學生進行了調查訪問,結果如下:
一、農村小學生課外閱讀的現狀分析
通過問卷、訪談調查,結果表明,農村學生已經具備了課外閱讀意識,但也存在著一些有待完善的地方:
(一)課外閱讀涉及范圍比較窄
經過問卷調查發現,學生的閱讀并不是自愿自主地,而是在課業要求的前提下去被迫閱讀作文書或學習參考書,真正走進閱讀的人少之又少,這種現象源于對“讀書”的狹隘認識——讀書就是為了考試得高分。其次,學校圖書館存在書目老舊,更換滯后的現象,形同虛設,學生進進出出圖書館,僅僅只是完成了程序上的借書還書。
(二)課外閱讀時間不能保證
良好的課外閱讀需要時間的保證,除了上課,學校沒有一節專門的閱讀課(20分鐘即可),學生的課余時間大多花在玩耍或者機械背誦好詞好句上。回到家里,由于農村家長本身的文化素養有限,較少督促子女去讀書,加之留守兒童現象較多,隔代養育有存在教育觀念得落后,孩子在沒有督促的前提下,很少去閱讀書籍,加之電視、智能手機等信息傳遞工具的普及,而且其趣味性遠遠超過了平面閱讀,這又吸引大批的孩子,占用了他們大部分時間。
(三)學生課外閱讀效果差
拿到一本書,學生們往往是匆匆粗略地瞥一眼。在閱讀過程中,根本沒有方法可言,更不用說深度閱讀、主題閱讀了。雖然大多數學生是在老師的要求下做閱讀筆記的,但只是一些好的詞語和句子,沒有其他能真正能促進閱讀的方法指導,這一現象從側面反映出教師閱讀素養的欠缺。
二、基于微信達成小學生閱讀能力培養的家校共識
閱讀是一種高度專業的活動。閱讀能力的培養是依照一定的理論在長期的實踐中得以實現的,而并非簡單的背誦、積累和考試。那么,基于微信學校要與家長對閱讀能力的培養方面達成如下的共識:
建構主義的觀點認為,人類本身的學習是一種意義識記,閱讀是意義調整的過程,是個體在原有認知結構(意義基礎)上的建構,這里提到的原有認知結構,既是人腦適應環境的結果,在一定程度上又是人腦實現對資源合理配置的體現。那如何建構意義?答案是大量閱讀,也就是給大腦足夠的意義模塊的刺激,刺激越多,建構的意義就越靈活,這跟熟能生巧如出一轍。當然,要大量閱讀,速度就成為關鍵,閱讀的速度加快,就會超越文字而攫取意義,速度意味著閱讀的本能化,潛意識化,使意義通過不同的變式“定居”在大腦皮層的相關領域。重要的是,這項能力的訓練對語言材料是有要求的,過于經典的無法完成自動化,語言形式太好的不適合用來完成閱讀自動化,科普性的文章也不是海量閱讀的書目,而越好玩、越有趣的都會是我們訓練閱讀自動化的目標讀物。
三、基于微信實現農村小學生閱讀興趣的激發和維持
基于農村地區家長認識上的匱乏,以及怯與跟教師交流的現狀,以上共識并不是短期內就可以實現的,需要教師主動與家長在線上(微信群、朋友圈、微信公眾平臺)或線下的反復溝通中才能達成的,雖然很難,但只要堅持做下去就一定會實現的。那么,微信在閱讀能力培養中扮演著以下幾種角色:
(一)交流、分享的領地
微信平臺在建立之初,就以其信息傳輸的高效占據人們的視野,它用于教育教學順理成章。教師要有一雙慧眼,有選擇地關注一些專家或榜樣教師的微信公眾號,定期向班級群或閱讀群里發送最新的閱讀研究動態,與家長分享專家的理念和方法,作為實踐學生閱讀能力培養的有效依據。同時,也可借助微信群或公眾號推薦一些適合學生閱讀的書目,比如故事、詩歌、寓言、散文、小說類等。另外,讓家長參與共讀,并且在班級群中發表自己的獨特見解,更能有效促進書香家庭的建立,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
(二)反饋、督促的平臺
在學生讀書習慣養成的過程中,教師不妨從身邊的榜樣入手,及時在閱讀交流群跟進反饋,并設計有效的評價機制。如發喜報、獎勵借書權、評選周明星、展覽作品……逐步提高積累語言和運用語言的能力。
(三)學習、提升的陣營
智能手機的發展為教師培訓特別是農村的師資培訓開辟了新的途徑。微信等各類學習軟件在教育領域的運用可謂空前,教師可以更加便捷、高效地搜索到自己感興趣的或需要的信息資料,進而結合自身教學實際,運用到教育教學活動中,提升自身的專業素養。
總之,在閱讀越來越引起人們重視的今天,學校、教師、家庭要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利用科技發展的最新成果去指導學生,讓學生擁有合適的閱讀材料,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進而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參考文獻:
[1]《語文課程標準》
[2]《農村小學生課外閱讀問卷調查表》